汶萊,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小國,面積只有2286平方公裡,人口更是只有5萬多人,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國:2017年,該國的人均GDP高達2.8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已經可以列入發達國家行列。
但這並不是該國GDP的峰值:和2012年人均GDP 4.7萬美元的峰值相比,汶萊的GDP已經跌去將近四成。之所以波動如此劇烈,看看該國的經濟結構就明白了:2014年,該國油氣生產和出口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7%。產業結構如此單一,難怪經濟要看油價的臉色了。
面對著油價的起伏,被動接受顯然不是辦法,發展深度加工才是長久之計。19年7月的汶萊,迎來了一家石化工業園區的中交,而這家企業的建設者,是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恆逸石化。而這項投資,也是目前汶萊最大中資項目。
恆逸石化究竟是何方神聖?官網上搜到如下介紹:
恆逸石化致力於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石化產業集團之一,長期堅持、鞏固和提升主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已逐步形成「滌綸+錦綸」雙綸驅動的產業鏈和「石化+多層次立體產業布局」:以石化、化纖產業鏈為核心業務,石化金融、石化貿易為成長業務,化纖產業大數據、智能製造為新興業務。
如果看上面的介紹有些枯燥無味的話,那麼下面這張圖就一目了然了:
【圖】恆逸石化產業鏈全景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恆逸石化目前在國內的業務主要集中在PTA、CPL、PET三種化工產品,其中和榮盛合辦的PTA產業,不但產能居於全球第一(28%),而且接近第二名恆力石化(15%)的兩倍,堪稱PTA行業的霸主。
【圖】國內PTA一哥的地位難以撼動(圖片來源:富善投資)
雖然在三大化學品領域上戰績輝煌,但恆逸仍不滿足,要去汶萊開拓上遊產業。一家中國的石化企業,怎麼就去汶萊投資設廠了呢?
拓荒汶萊布局海外,恆逸石化實為「不得已」。向上遊煉化產業拓展是公司的既定戰略,但直到2014年,國家仍未向民企放開煉化項目。原地等風來,還是出海逐風去?恆逸石化實控人邱建林果斷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找「綠洲」。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在原油產量上存在較大缺口,近70%的石油依靠進口。身處煉化一體化產業的邱建林,對此有著深刻認知。在他看來,獲得確定的原油原料供應,意味著公司將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此外,石化企業因原油大量進口帶來的外匯敞口,亦引起邱建林的警惕。「煉廠的原料靠進口,意味著一大塊債務是以美元結算的;而銷售收入卻幾乎全部來自國內,資產還是以人民幣結算的。」他笑稱,「資產和債務的錯配,導致匯率一波動,公司帳務就像在跳『迪斯科』。」
隨著汶萊煉化項目的落地,問題迎刃而解。「我們把中下遊放在國內,上遊放在海外,形成45%美元資產和55%國內資產的比例,資產分布更平衡了。」
與此同時,區位條件、貿易自由度、成本優勢等,也是恆逸選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層層篩選下,汶萊進入了邱建林的視野。
「汶萊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物流成本較低。另外,作為東協成員,汶萊靠近東南亞成品油需求市場,且區域內的產品流通可免關稅。通過就近採購原油和就近銷售成品油,實現產銷兩端的運費節省。」他說。
「煉廠的主要成本就是能源成本。」邱建林說,「我們汶萊煉廠的動力煤來自加裡曼丹島,電價、蒸汽價格低廉。自營電廠相較國內上網電價每度有5美分至6美分的優勢。一年10億多度電的規模下,成本節省顯著。
2019年11月,耗資34.5億美元的汶萊PMB石化一期項目正式投產,開始貢獻效益。公司預計2019年度盈利28億元至31億元,同比增長42.71%至58%。
「更重要的是,汶萊沒有增值稅及消費稅,我們的項目還享受最長24年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這讓我們在與國內同類企業的競爭中,具備非常大的優勢」邱建林表示。綜合來看,汶萊煉化項目較國內同等體量煉化項目的效益可高出約50%。
在汶萊項目的「加持」下,恆逸在同行競爭中呈現出獨特的產業結構,即邱建林口中的「柱狀」,上下遊產業鏈相對均衡,更能有效平抑周期性波動。過去幾年,幾乎每月都要飛赴汶萊的邱建林,自謙中難掩自豪:「現在看來,把煉化項目放在汶萊確實是投對了!」
汶萊石化二期項目也蓄勢待發,邱建林稱,二期項目將更充分地利用一期生產的部分原料,真正做到「吃幹榨淨」,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仍會選擇汶萊。」邱建林語氣堅定。
恆逸汶萊二期將建設1400萬噸煉化項目,配套年產150萬噸乙烯、200萬噸PX化工品的產能規模。
邱建林之子接手恆逸石化董事長,未來恆逸將如何發展?
而隨著恆逸開啟新的篇章,恆逸集團實際控制人邱建林之子邱奕博業開始嶄露頭角。
1月16日晚,恆逸石化公告,公司因戰略發展需要,根據公司第十屆董事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選舉公司董事長、副董事長的議案》,選舉邱奕博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方賢水擔任公司副董事長職務。
根據有關規定,上述職務安排自公司第十屆董事會第三十六次會議決議作出之日起生效,任期至本屆董事會屆滿為止。
值得注意的是,現任恆逸石化董事長為方賢水,其為恆逸老將。方賢水簡歷顯示,其1964年3月出生,具有20多年的石化化纖行業的生產管理經驗,曾任杭州恆逸實業總公司總經理,杭州恆逸化纖有限公司總經理、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此外,方賢水是公司控股股東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的重要股東之一,截至本公告日,方賢水直接持有公司股份367.5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13%。
邱奕博較為年輕。簡歷顯示,邱奕博出生於1987年12月,本科學歷,曾任職於中國石化化工銷售有限公司華東分公司,現任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副總裁。截至公告日,邱奕博持有公司股份10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04%。相比於這點微薄的股份,邱奕博的另一身份是邱建林之子。
恆逸石化披露,獨立董事認為,經審閱董事會提供的邱奕博、方賢水的個人簡歷等相關資料,我們認為其教育背景、任職經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符合公司的任職條件和履職能力。獨立董事一致同意上述人員及職務安排。
近年來,年輕的邱奕博不時在公開活動上亮相。恆逸集團官網2018年1月刊文,恆逸集團有限公司向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儀式在倉前校區學術交流中心A118報告廳舉行,邱奕博作為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副總裁出席並見證了捐贈儀式。
未來如何走?邱建林將其子推上「掌門人」位置有其深意,同時也顯然對恆逸的未來給出了答案!
10年200億元,這是邱建林給恆逸研發投入劃撥的經費。「花錢是非常有講究的事,它追求有效益、有貢獻、有智慧、有責任,而不是簡單的燒錢。」他說。
2018年,恆逸石化提出「研發十年攀登計劃」,通過加大高附加值和差別化產品的開發,實現產品結構的多樣化、系列化、優質化和獨特化。以公司自主研發的無銻環保聚酯產品為例,通過熔體直紡長絲產業化,從源頭上解決滌綸纖維中重金屬銻可能造成的汙染和健康問題。
十年「登峰」,邱建林將前半程的重心放在應用型開發上,其中包括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工藝的改造。「大宗商品比的是質量和成本。大規模生產企業,動輒百萬噸級別,一項新工藝可以讓能耗、原料顯著下降,降本增效就是競爭優勢。」
在應用層面打下堅實基礎後,恆逸石化還將向基礎型、原創型研發持續發起挑戰。「第一個攀登珠峰的人是要開路的,對於行業的領跑者來說,這就是代價和使命。隨著研發計劃邁入後半程,會逐步增加一些在艱深領域的開發比重。」邱建林表示。
目前,恆逸石化已與浙江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開展長期的校企合作。公司先後成立了浙江大學-恆逸全球未來先進技術研究院、東華大學恆逸研究院等聯合研究開發平臺,通過構建產學研用結合的新型技術創新體系,為長遠發展提供創新動力。「研發光靠說沒有用,真正對企業、國家負責,要靠實幹。」邱建林感慨道。
對於未來,邱建林毫不諱言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和加速洗牌的趨勢,恆逸已經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我們的目標是,在建企50周年之際,力爭產值突破5000億元,成為世界500強企業。」邱建林說,作為行業領跑者,恆逸要像第一個攀登珠峰的人,不斷探路。恆逸可以走得更遠,也必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