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正文共:3800 字 58 圖 預計閱讀時間:27分鐘
怎麼肥四
推文呢 小編在忙吧
今天不是周三嗎?我沒看錯啊
終於又周三了 啊啊啊 氣炸
這周又不更新了???
眼淚橫流 跑路了?
小編你出現後請接受討伐!
大家好,小編鄭重地給大家道歉,繼「胡」說快題團隊集體失蹤半個月後,終於,老闆於昨日在理髮店找到了正在植髮的我們,說,「再不寫推文就詛咒你們頭髮全部掉光光」。
於是,這期文章我們終於迎來了場地設計系列。
(友情提示,為了彌補大家兩周的空缺,這篇推文很長很長,小夥伴們注意做好筆記!)
快題中的「場地」本身包含了建築、景觀、道路、廣場等多方面因素,而大多數快題的成敗關鍵,就在與場地設計的合理性給閱卷老師留下的印象。場地設計包括了諸多規範、流線、功能劃分,周邊環境影像等因素,但是今天就先談談場地設計中並不枯燥而且關乎審美的一個因素—圖底關係。
圖與底是圖像學中最基本,最為原始的一對範疇。我們常把知覺體驗中,外顯而突出的一部分稱之為「圖形」,而把模糊、消極且所佔面積更大的一部分稱之為「圖底」。
上圖的魯賓杯則是一個常見的例子,無論我們關注的是對視的人像還是中心的獎盃,都是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襯託而呈現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那麼對建築學而言,「圖」和「底」本質上就是指場地內部的建築和相應的周邊環境,而圖底關係則研究的是二者之間的相對位置與比例關係。
先來看看下面的幾個總平面,道路與景觀、廣場與道路、建築與水面、道路與建築、白與彩、直與曲,正與斜等等,皆在視覺上自成一體,形成密切的關聯。同時,圖底關係的明確,也進一步強調了設計中的功能關係與交通關係。
圖底關係的美觀和諧與否是衡量一個建築總平面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不論是對於快題設計還是實際項目,它都是一個成熟方案生成所必須的出發點。
我們應從宏觀角度著手因勢利導,得出建築與用地之間的趨勢關係,同時,屋頂(第五立面)廊子、雨棚、懸挑等建築元素和道路、綠化、水景等環境元素亦可以配合實際需求做出調整,對整體關係進行再次調和。
舉個慄子(敲黑板,小夥伴們可以拿起筆啦!),如果建築本身沒有凹凸變化,那麼沿建築周邊增加一個休息平臺或水池綠化則是個不錯的選擇,瞬間讓建築與環境聯繫的更加緊密有木有~
【加個平臺】
【加個水面】
現在回歸核心問題(筆記不要停呀),我們該如何恰當、準確的處理圖底關係呢?小編認為可以從建築與環境的比例關係、建築本身的形態劃分、不同邊界的交融這三個方面入手。
對於「比例」的把握最為考驗建築師「功力」,什麼樣的「比例」讓人賞心悅目?這是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常常要依靠建築師的審美和經驗來判斷。
從單一形狀來說,其比例無所謂美醜,1:1的方形、1:n的長方形只要組合到位均可以形成美好的形式。
【線與面的和諧關係】
對於圖底關係乃至建築形式,幾個單一形狀互相之間的對比產生的比例恰恰是形成和諧與否的重要原因。因此,推敲相互間組合形成的比例關係應該更為重要。
我們以範斯沃斯住宅為例,兩個矩形,一大一小,相互交錯,為何就能成為經典呢?
兩個體塊的大小、交錯的程度會影響它的比例關係嗎?
我們來嘗試將它進行微調,體塊2形體過大,使得整體比例失調,不分主次。體塊3則形體過小,與原設計相較則略顯小氣侷促。稍稍改變了兩個矩形的相對大小,看起來就不那麼和諧美觀。
當改變了兩矩形相互交錯的程度,交錯部分佔主體的比例在1/3-1/2時,給人感覺會比較協調且有與環境對話的張力。相反,將白色部分視為環境,白色侵入建築部分佔比不能太大或太小,否則就會顯得侷促或斷裂。
當形態交錯部分佔各主體比例過大或過小時就會顯得堆砌或缺乏聯繫。
另外,兩個形態由踏步或汀步連接,兩者之間的距離亦是我們需要斟酌的對象,一般在二者之間形成相對較窄的縫狀空間,可以體現兩者的相互獨立卻又彼此聯繫緊密之感。如果通過廊子連接,廊子過長則說明周邊環境侵入過多,使建築之間關聯性變弱,可增加樓梯、休息平臺等完善構圖的調和,也可增加功能空間的趣味性。
建築的屋頂形態構成,也就是其第五立面的美觀與否,是決定建築空間構成邏輯是否清晰、與周邊環境是否協調的重要元素。建築屋面形式一般是根據空間功能進行劃分,常見的有兩種劃分方法:
a利用水平空間趨勢(中庭、廊院、天井等)進行劃分;
b利用豎向標高進行劃分。
下圖中,左圖方案意圖通過建築局部凹凸做出形體變化,但是做法既混淆了內部展廳與交通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忽略了展廳與展廳之間的間距尺寸,導致了空間過於勻質,缺乏節奏,後面的主體也被襯託的略顯臃腫。右圖方案進行了水平劃分,廳是廳、廊是廊,使整個建築形體乾淨、明確,尺度更加宜人。
當整個建築化零為整時,體塊之間相互結合緊密,那麼我們需要根據各個功能空間的不同層高要求得出不同的屋面標高(當然,有的房間如茶室,展廳或者大型活動空間均可以酌情加大層高以達到設計目的),從而對建築空間進行劃分。
另外,建築的形態劃分還應考慮對用地紅線做出回應,順勢而為,邊緣是斜線,我們可以也做一條平行的斜線直接與之呼應,當然可以形成陣列空間形成空間視覺上的呼應,成勢不應拘泥於此,太過教條,可以從多方面去找關係,當建築與紅線沒有直接關係時,甚至靈活的室外景觀道路都是形成與紅線與建築相協調的一個手法(這點後面會說到)。
額外再說一句,紅線其實只是我們的用地範圍,現實中是看不見的,設計場地內部的外部空間,大手法如廣場池塘、小手法如景牆雕塑,或收或放,其都是從使用地的設計充分、美觀而出發的。
建築與環境應具有相似且各異的形態關係,而場地設計是多種形態的合集(曲直、黑白、正斜、高低等),「形態」的本質即是「邊界」。由於邊界的存在產生了「內」空間與「外」空間,「內外」空間通過邊界產生對話。邊界既是對建築的勾勒,也是對外部環境的塑造。使得二者互含互否,相互作用。
a邊界的咬合
邊界空間的咬合是指在水平向度上,建築外輪廓或周圍環境做出的凹入、凸出等形態變化,產生與空間的相互滲透。
在展廳等相對較自由的空間中,可處理邊界使其更加豐富、融合。(伸入設計好的景觀)
在某些受條件限制的形體中,可利用周邊環境豐富圖底關係(造水架橋、增加軸線、內錯庭院,邊緣夾縫等)。
b邊界的構圖關係
場地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邊界和邊界關係,比如水面與建築、道路與建築、水面與休息平臺等等。一般包括平行、垂直、斜切、順勢等多種構圖關係。
如下圖中,建築、景觀和道路之間都有一個貫通的構圖關係在裡面,左圖是以原有弧線道路為設計出發點,水池、建築、連廊,場地,都在以弧形形態與之呼應;右圖則是以景觀朝向為設計出發點,形成90°與45°的兩組平行、垂直關係,而場地內部的設計都在與之形成呼應關係。
c邊界的充分利用與補形
在總平布置中,除了建築主體、主要景觀、廣場、道路之外,邊界之間常常需要插入一些空間等來協調邊界間的關係。
下圖中,上面方案南側建築與道路之間的三角形中,布置了雕塑、小品和廣場來使其更加協調;下面方案為滿足其特殊三角形(30°、60°、90°)設計構圖,使得東側場地建築與道路邊界存在一定夾角,通過綠化、水體來形成景觀滲透,形成過渡。
總之,建築不是一個封閉的自我,它是回應場地、環境等因素後的集合體。
如在木心美術館中,採用了分散布局,體塊間相互穿插咬合,將水景自然地引入建築的縫隙之間,建築與水景互含互生,完美融合。橫向與豎向伸展的橋將建築向外擴散,仿佛要將周圍環境全部收入囊中,引人遐想。片牆以線性元素插入其中,勾勒邊界。
以其西邊入口處為例,並未採用直線型的橋連接主入口,而是用兩個線性橋交錯連接,中間生成一個較大的休息轉折空間,有行有滯,回味無窮。
最後帶來一波彩蛋~
下面是建大劉永德老師總結的一些經典的總平面設計做法,很好的體現了圖底關係的精髓,通過我們上述的內容,大家對圖與底的關係、各種手法元素的變體仔細推敲推敲吧(全套筆記電子版在文末連結下載)。
最後這三張是主講胡老師提供的一些圖底關係的可行性關係語彙,大家可以結合設計進行發散思考。
所謂圖底關係的和諧,有主觀的審美意趣,也有一定規律可尋,那麼今天先說到這裡吧,希望大家多學習優秀的建築設計案例,細心觀察、認真抄繪、勤於思考,歸納出這些優秀案例中圖底關系所具備的特點,才能將其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之中。
點擊觀看對應視頻
隨文附:
[西建大公建原理設計教材]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L4EUyAfB86mx2gioQl4N-g
提取碼:af9n
[築夢設計公開課「場地設計之圖底關係」]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Y7ashWLC7Vo_GlMqWoch5Q
提取碼:apsd
祝你天天開心,我們,下期再見!
「作為建築師,我必須把感覺轉譯成數據。」
——坂本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