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坭興陶為迎合市場疑摻入紫砂煉泥料
陳顯倫陶刻表現的坭興陶。
凹凸有致、稜角分明的方壺,滿身雕花、高達170cm的大花瓶……前不久在琶洲會館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展上,形式各樣、五彩繽紛的陶瓷日用器和工藝品,讓在現場的南方日報記者眼花繚亂。與數年前就開始異常活躍在各類茶博會、藝博會的坭興陶相比,今年的廣西匠人和制陶廠帶來的產品明顯多了很多方器和大器。
坭興陶產自廣西欽州,與江蘇宜興紫砂、雲南建水陶和四川榮昌陶被業界稱為中國四大名陶。事實上,製作坭興陶的泥料的收縮率大、顆粒細小,坯體在燒制過程中,稜角處易於開裂,大型作品的燒成率尤低。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爆料,為了滿足買家的不同口味,個別匠人和廠家已經開始探索將紫砂混入坭興陶的原材料,以此為基礎去改進當地的傳統工藝,因而市面上流通的少量坭興陶已經開始「變味」。
坭興陶泥料特殊 造型局限大
今年來,記者在廣州的多場展會上,看到一些新出品的坭興陶壺線條挺拔、造型規整大方,而大花瓶高度堪比景德鎮陶瓷,可以做到比一般的成年人還高,氣勢恢宏、腰直肩圓,很多作品的工藝水平直逼宜興紫砂陶,讓記者不由眼前一亮。
近年來,隨著國內工藝品投資收藏的日益升溫,到廣東參展的坭興陶匠人和廠家越來越多。大眾收藏者最熟悉的陶器莫過於紫砂,紫砂以其氣質內斂明古雅的特點,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歡。坭興陶是材質、製作工藝都與紫砂不同的另一類瓷種。曾經在廣西欽州專門從事過坭興陶的陶刻書法家陳顯倫告訴記者,坭興陶是用欽州特有的陶土來製作的,不僅材質溫潤細膩,利於雕刻,且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窯變」效果,即根據窯內氣氛的變化在陶器原色外表上,浮現隱隱約約呈現古銅、紫紅、鐵青、金黃、墨綠等多種色澤,以及天斑、虎紋等紋路變化。坭興陶還有一樣紫砂沒有的工藝,那就是成品往往要經過多次磨光,未經使用便色澤溫潤發亮。
不過,雖然坭興陶的發展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但正是因為其泥性的特殊,導致產品形狀非常局限。廣西當地一位陶瓷學者楊建軍就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坭興陶器,花色品種多達600餘種,產品分日用陶和工藝美術陶兩大類。其中,日用陶已經開發出電飯煲膽、燉盅、鹹菜缸、水杯、茶具、油盅、鹽盅、茶葉罐和電熱炊具等款式,而工藝陶也創作出各式各樣的裝飾花瓶、花盆、壁掛、掛碟、三足寶鼎、燻鼎和仿古製品等,不過,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品種當中,卻很少有方形陶器,主要原因在於,方形陶器稜角鮮明、凸出,不像圓形陶器為曲線圓滑過渡,而坭興陶泥料的收縮率大、顆粒細鍊制的目數高,坯體在燒制過程中,稜角處易於開裂,其燒成率低,致使生產成本高,因而方形坭興陶器的發展受到限制。
另有一位業內人士,近年分別調研過當地的古安、欽寶齋、永福、太極泉、承坭齋、品藝堂、欽州灣等一批大型坭興陶廠後,也指出在當前的坭興藝術陶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高大藝術陶的燒成率非常低,由於受陶土收縮率高的特性、陶土承重力的影響和燒窯設備、技術的限制等,無法保證高大藝術陶的燒窯質量,普遍出現變形、裂縫等質量問題,很難成功。
而事實上,楊建軍還指出,傳統坭興陶造型比較單一的原因還表現在坭興陶的製作工藝與宜興紫砂存在很大區別。據其了解,宜興紫砂陶主要以拍身筒、鑲泥片的成型手法,由於技法較為獨特,難度較高,需長期訓練方能熟練掌握。所以製作一把好壺,相對時間較長,製作之器型也較全面,方型、圓型、花貨型、筋囊型等都可製作。欽州坭興陶主要以拉坯為成型工藝,製作成型較快,但器型受到拉坯局限性,只能製作圓形器型。
做方器和大器目的是滿足買家不同需求
為什麼廣西的匠人和廠家熱衷於做方器、大器?記者調查發現,這主要是由於,與一般的圓器和小器型作品相比,方器和大器受眾比較高端,可以在市場上賣更高的價錢。
「方器和大器比一般陶器的工藝要求和成本要高很多,所以,出自同一位工藝師之手的作品,在同等容量條件下,方壺的大價格很可能是翻倍的。」在廣州春季茶博會上,一位從廣西來參展的坭興陶商家向記者推薦其擺出來的幾把紫紅色、售價2000元的方壺,而旁邊一些同個作者的圓壺售價多在幾百元至近千元不等。
在一份業內流傳的坭興陶專題調研報告裡邊,記者看到,坭興陶高端產品如大花瓶等精品以往的主要銷售對象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等單位。如欽州有名的古安、承坭齋、欽寶齋等出品的大花瓶,一對170cm以上的精品開價是30萬元。調研者指出,製作一對這樣的大花瓶,成本不過是1萬元左右。
早些年,廣州芳村一家陶瓷店的劉老闆告訴記者:「坭興陶壺的造型明顯感覺比較單調,常見的就那麼幾種,如西施、井蘭、仿古壺等,以圓形的為主,幾乎見不到方壺。大瓶子也不常見,特別是造型比較複雜的。」
但隨著近年來,進入坭興陶領域投資的民營資本越來越多,欽州當地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和制陶廠像雨後春筍般湧現。一些有遠見和想法的老闆便開始從制陶手工業經濟更發達的宜興引進一些新工藝和新設備,嘗試改變坭興陶一些傳統的生產方式。紫砂混入坭興陶傳統原料裡邊一起煉泥便是其中一種創新的做法,目的是改變廣西欽州本地原材料不利於燒制方器和大器的劣勢。
資深專家楊建軍就公開過一套其個人發明的製作坭興陶方形陶器的泥料配方,以重量份計,其組分為:坭興陶料9—11份、宜興紫泥0.5—2.5份;其中坭興陶料為80—120目,宜興紫泥為50—80目。據發明人介紹,在坭興陶料的基礎上加入宜興紫泥,得到的泥料顆粒較大,泥料的目數減小,其收縮率較小,可以極大提高方形坭興陶器的燒成率,且由於宜興紫泥內部的顆粒排列特性,其透氣性好,製成的陶器透氣性也得到了提高,該配方泥料同樣可以用於製作其他形狀的陶器。
實際上,往傳統坭興陶土裡邊加紫砂或其它原材料,已經是這個行業近年來公開的秘密。一位欽州的匠人告訴記者,坭興陶雖是四大名陶之一,但與宜興紫砂陶相比,其大規模發展的時間較晚,品牌知名度也比較低,因而在市場上的競爭明顯處在劣勢。以目前的市場實際流通價格相比較,同樣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宜興紫砂壺的價格至少是坭興陶壺的20倍以上,而普通工藝師的作品,價格差距同樣非常大。
記者在展會上走訪各家坭興陶賣場,發現壺類產品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主流產品在幾百元,而最貴的國家級大師作品不過開價萬元。在同一個場,宜興一些初級和中級職稱的工藝師作品,均動輒開價兩三千元,而一些有高級職稱的匠人作品則多開價在萬元以上。
■收藏貼士
泥料配方是否影響坭興陶收藏價值?
在坭興陶的原材料裡邊摻入紫砂,從而製作出品種和品質更加豐富的成品來搶佔市場,到底是否屬於一種商業造假?
廣西本地的學者是持否定態度的。在他們看來,坭興的礦泥儲存量本身非常大,根據《廣西欽州市坭興陶土礦預查~普查地質報告》,紅色陶土礦主要分布在黎合江——陸屋一帶,面積共約559平方公裡;白色陶土礦分布在稔子坪、那彭、平吉3個盆地,礦區面積約92平方公裡。據勘查估算,欽州市坭興陶礦土資源儲量大約為17億噸,其中紅泥14.8億噸,白泥約2.4億噸。
此前根據市場交易測算,成品最好的泥料市場價格也就每噸約1000元至1500元,這意味著製作一把壺所需要的泥料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啟用新的泥料配方,意味著要從外地引入紫砂等成本更高的添加成分。這對於制陶廠家來其實是提高了生產成本。而所謂造假一般指的是選擇一些更低廉或劣質的配料來制陶。
因此,不管是業內人士,還是當地的匠人和專家,都把改造泥料配方視為當地企業和工藝師的一種創新做法,目的是滿足市場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眾所周知,坭興陶本身的原材料就是用不同比例的泥調出來的。起初煉泥和做陶的人是不分家的,產業鏈的分工遠遠沒有今天這麼明細。正因為以前是匠人自己來配泥,每個人都去研究自己的配方,所以燒出來的成品各有特色。」上述坭興匠人對記者坦承,直到今天,產業規模越做越大,做泥和制陶才有了分工,形成專業的制泥師傅和制泥工廠,制陶家可以直接買到和好的泥土。「買家的品味在不斷提高,市場和產業也應該與時俱進地發展。沒必要固步自封地認為,坭興陶的泥料就只能用東西泥來配。事實上,當前坭興陶產業表現出來的一些新氣象不僅是在泥料配方的改良上,還有工藝和表現手法的革新和升級。」
楊建軍也在其一篇研究文章裡邊透露,近年來,從業者不斷借鑑和改良泥料的配比,例如,欽州耀華陶藝公司刻意在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熟料,保障大件陶器的製作。欽寶齋陶藝公司也不斷嘗試,精加工了日用陶的泥料。多家制陶公司正試圖在泥料的呈色方面創新突破。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通過在泥料裡邊添加新的成分來取得更好的工藝效果,在紫砂陶產業也非常普遍。為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宜興的工藝師早就開始嘗試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然後再通過控制窯內的溫度和氣氛,來燒制不同顏色的紫砂陶作品。
也有藏家認為,往坭興陶泥料裡添加紫砂,只是對傳統文化的改變,並不會損害到用戶的身體健康,這與往裡邊添加化學物是不同的行為。對於收藏者來說,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收藏價值觀到底是以作者的名氣,還是以作品本身的工藝水準和文化內涵,抑或是作品製作的原材料為本位的。若是以前三者為本位的,根本不用在乎其原材料的配方是什麼。只有當收藏者的價值取向是以泥料為本位的,才要去苛求正宗的、稀有的、絕代的或有歷史價值的、有時代特點的、有代表性的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