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化學閹割」已經成為不少國家在執法領域的「新寵」,而印尼是最新一個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印尼保護兒童委員會主席西拉伊特說,印尼在保護兒童不受性侵方面已經敲響警鐘,最近幾年相關案件一直穩步增多。印尼政府數據顯示,性侵兒童案從2011年的2178起增加到2014年的5066起。
去年年底,一名6歲的男童在雅加達一所知名國際學校遭到5名男清潔工性侵,這起案件一度轟動印尼社會。西爪哇省隨後又爆出另一樁新聞,一名24歲男子涉嫌性侵110多名8歲至10歲男童。今年最近的一起兒童性侵案發生在本月初,一名9歲的女童在雅加達遭到綁架後被姦殺。目前,印尼對性侵兒童罪犯的處罰是最高15年監禁和一定數額的罰款。
面對近年來迅速增多的性侵兒童案,印尼內閣會議近日通過決議,將「化學閹割」作為對性侵兒童罪犯的額外懲罰。額外的處罰意味著將在監禁的同時對罪犯進行「化學閹割」。印尼總檢察長普拉賽尤說,加重懲罰可以讓戀童癖者在作案前再思考一千次要不要犯罪。
韓國在亞洲開先河
2011年7月在韓國生效的一項法律規定,法官可依照案情,對性侵16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成年罪犯處以「化學閹割」,持續時間不超過15年。這是亞洲國家首次引入這一懲治手段。2012年8月26日,韓國決定將處以「化學閹割」的對象擴大到所有實施性暴力的罪犯。
2012年5月25日,韓國對一名有4次強姦女童前科的慣犯實施性衝動藥物治療,這是韓國歷史上首次對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45歲的樸某先後4次因強暴13歲以下女童而入獄,並曾在出獄後僅兩個月又再次犯罪,前後服刑將近20年。根據規定,將於2012年7月刑滿出獄的樸某第一次接受藥物注射,並在出獄後的3年監護期裡,每3個月接受一次治療,其間還將戴上電子腳環以便追蹤其位置。
2013年1月3日,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判處15年有期徒刑、「化學閹割」3年、出獄後帶電子腳環20年。據報導,自2011年11月起的7個月內,被告以兇器脅迫,先後與5名未成年女童發生6次性關係,並拍下受害者裸照和視頻散布到網際網路上。這是韓國法院首次對性犯罪者作出「化學閹割」的裁決。
「化學閹割」日趨受「青睞」
除印尼和韓國外,印度國會也曾在2012年12月討論過對強姦犯實施「化學閹割」。同樣,南非、西班牙、義大利、法國都曾經或正在考慮對性犯罪者實行強制性「化學閹割」。據澳大利亞媒體8月26日報導,為了提高對於兒童的保護,新州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對針對兒童的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
允許自願原則上進行
如今,美國的加州、俄勒岡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亞利桑那州已經早先一步推行這種藥物控制法。在歐洲,丹麥、德國、英國、瑞士、瑞典也都已通過法律,允許在自願原則的基礎上對性犯罪者進行「化學閹割」。
2010年6月,波蘭一項有關對犯有強姦罪及孌童罪的男性強制施行「化學閹割」的法律正式生效。波蘭官員認為,這使該國擁有了針對孌童案罪犯懲罰最為嚴厲的立法。在該法律成文前,波蘭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執行。
2012年2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籤署對孌童癖慣犯實施終身監禁和「化學閹割」的法律。2012年3月,摩爾多瓦這個國家也通過了強制性「化學閹割」的法律。
「化學閹割」並非傳統的「宮刑」
「化學閹割」始自美國。1966年,美國人約翰·曼尼首次將人工合成的長效避孕注射液「醋酸甲羥孕酮」注射入一名和6歲兒子發生性關係的雙性戀父親身上。此後,這種藥物就成為「化學閹割」的主要用藥。
只是一種荷爾蒙療法
「化學閹割」聽上去聳人聽聞,但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宮刑」。實施「化學閹割」,不會以物理切割的方式除去人體器官,也不會讓男性終生不孕。西方很多國家施行的「化學閹割」實質上只是一種荷爾蒙療法。
普遍做法是為犯人注射抗雄性激素物質,從而控制性衝動並抑制勃起能力,因此又稱「藥物去勢」。男性體內的雄性激素主要源於睪丸和腎上腺分泌,研究表明,雄性激素是人類「雄風」的源泉,該激素過多的人會出現好鬥、欲望泛濫的表現。
在歐美大受追捧的抗雄性激素藥物,主要為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環丙氯地孕酮。通過口服或皮下注射這些藥物,調節激素分泌的下丘腦和腦垂體就會認為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已經足夠,就會停止分泌。犯人在接受這些藥物後,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就會下降到青春期前的狀態。因此會出現欲望衰減、性幻想減少、性行為中的快感降低的現象,從而達到「根」治性犯罪的目的。
賈伯斯偶像遭「化學閹割」
歷史上,被「化學閹割」最著名的人物是阿蘭·圖靈,他是著名數學家以及計算機科學奠基者之一,在二戰中為破譯德軍密碼做出巨大貢獻。同時,圖靈也是一名同性戀者。在當年的英國社會,同性戀仍是無法被公眾接受的罪行。
1952年,因同性伴侶的敲詐,圖靈不得不向警察公開其性取向,卻被判嚴重猥褻罪。圖靈被給予兩個選擇:坐牢或荷爾蒙療法即化學閹割,圖靈選擇了後者。兩年後,圖靈因化學閹割帶來的副作用和心理壓力,最終食用浸有氰化物溶液的蘋果自殺身亡,時年41歲。圖靈的「粉絲」賈伯斯把公司取名為蘋果,並且將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公司的標誌。2009年9月,時任英國首相布朗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為當年執行「化學閹割」向圖靈道歉。
目標不再為同性戀
近些年來,「化學閹割」正在很多國家興起,其目標不再是同性戀,而是性犯罪。
2004年,挪威研究機構進行的一項科研實驗,對4名強姦犯實施了「化學閹割」,「超級色魔」哈斯塔德也是其中之一。哈斯塔德是挪威家喻戶曉的變態強姦犯,在吸食大麻和觀看色情電影之後,他殘忍地強姦了繼女,並殺人滅口。2003年,哈斯塔德被判入獄21年。哈斯塔德在法庭上表示,自己願接受「化學閹割」,以「治療」自己無法克制的性慾。
同一年,加拿大人耶西被判強姦罪和非法持有兒童色情影片罪名成立。他隨後主動決定接受為期17個月的「化學閹割」,獲得緩刑並改過自新。而在丹麥,自1989年以來已對25名強姦犯進行了「化學閹割」。
閹割效果眾說紛紜
儘管「化學閹割」越來越流行,但人們對它的效果卻眾說紛紜,甚至截然對立。
性犯罪問題存在於各國,有些犯罪行為甚至到了簡直令人髮指的程度。支持者認為,「化學閹割」更多的作用是防患於未然,至少能在短期內減少性犯罪者的侵害。在韓國,75.6%的受訪者表示「贊成」對性侵犯兒童的罪犯予以「化學閹割」。
有研究顯示,「化學閹割」的確有效果。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博士伯林對接受化學閹割的629名性犯罪者追蹤調查顯示,再犯罪的比率僅為8%。
據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四國的統計數據顯示,採用「化學閹割」的懲罰手段後,當地性侵犯兒童的案件已經從40%減少到5%。1989年至2004年年間,丹麥對25名強姦犯實施了「化學閹割」。此後,他們再未犯案。德國1997年的研究顯示,1970年至1980年間接受「化學閹割」的104名性侵罪犯中,再犯率僅3%,未受「化學閹割」者再犯率卻是46%。在美俄勒岡州134名被假釋的性犯罪者中,接受「化學閹割」的人均未再犯,而未接受者再犯率將近20%。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加拿大人耶西看到電視裡的人物時會不自覺地產生「性幻想」。但很快,他就會感覺不到更多衝動,再經過一段時間,當他看到生活中的「真人」時,也不會再有「性衝動」。
正方:對付性犯罪的利器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認為「化學閹割」有效。
抗雄性激素的藥物效果具有可逆性,一旦停止用藥就很有可能故態重生。加拿大學者漢森跟蹤研究表明,在4到5年內,性犯罪者再次犯罪的概率為13.4%;在15年到25年內,性犯罪者儘管曾接受「化學閹割」,但再次犯罪率卻高達35%至45%。因此,有人質疑稱「如果要徹底杜絕再犯,就只能讓犯人終生用藥」。
圖靈事件也提醒人們,對於「化學閹割」所產生的副作用應嚴謹對待。韓國媒體就警告說,實施「化學閹割」有可能產生心肺疾病或骨質疏鬆症、肌肉萎縮等副作用。雖然很多專家指出「化學閹割」不會真的使男人變成女人,但由於採用藥物抑制雄性激素分泌,人體可能會出現脂肪含量升高、乳房發育等症狀,「男人至少可能變得像女人」。
在心理學家看來,很多性慣犯的犯罪行為往往是由複雜的家庭、社會等因素造成的。倘若只找出生理原因,而不同時檢討其他成因,很難想像強姦犯會因此變老實。只要強姦犯的攻擊傾向仍在,即使無法再以性器官攻擊他人,也會使用其他工具,出現更加殘暴的行為。
反方: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太空人或被「化學閹割」。據英國《獨立報》報導,為了解決太空航行的最後一個難關,即性需要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04年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建議,即「化學閹割」太空人。其實早在一戰時期,性的尷尬就已成為戰爭時期最難處理的難題之一。
遠離家園的士兵們長時期沒有愛人的陪伴,因而無法解決自己的生理需要。為此他們在飲用茶水中放入溴化物(如溴化鉀等,尤其作鎮靜劑用),以此來減少他們對性的渴望。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卻提出了更大膽方法,主要是用來解決奔赴火星、進行太空長途旅行的太空人們的性需要。
2004年4月28日,在英國召開的人類未來與太空星際社會論壇會上,拉齊爾·阿姆斯特朗博士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為解決太空人的性需要而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這對將要執行長期太空任務的太空人,例如將遠赴火星長達3年之久的太空人,尤其重要。
不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最終否認了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