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當地時間今天下午1點,前身為斯德哥爾摩股票交易大廈的諾貝爾博物館內,現任評審委員會主席Mats Malm面無表情以示莊重地啟門而出,徐徐念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字: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授獎詞這樣陳述她的獲獎理由:「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
圖說:露易絲·格麗克 網絡圖
由於疫情的影響,每年慣常在12月10日(諾貝爾去世紀念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今年取消了,但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都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在國內並不多見,世紀文景推出了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圖說:露易絲·格麗克的兩本中文著作 網絡圖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她曾獲普立茲獎、美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2012年11月她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
圖說:露易絲·格麗克漫畫像 網絡圖
格麗克寫作50年,詩集11冊。有論者說:「格麗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對新手法的探索,因此難以對其全部作品加以概括。」
「又是冬天嗎,又冷了嗎/弗蘭克不是剛剛在冰上摔跤了嗎/他不是傷愈了嗎,春天的種子不是播下了嗎……」這是格麗克以十月為題的詩的開頭。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露易絲·格麗克詩作的翻譯者柳向陽這樣評價。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