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致

2020-12-20 百家號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小時候十分聰明,三歲就能識字,到八、九歲時已經可以在父親的指導下做文聯對,20歲時考取秀才。但是,他的生活十分困苦,3歲時被迫到揚州賣畫為生。在揚州賣畫的十年間,他結識了很多名人、畫友等,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732年,40歲的鄭板橋赴南京參加鄉試,並中了舉人。1736年,他到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後又參加殿試,中進士。不久,他又回到揚州。1742年,他被派到山東範縣任縣令。任職期間,他重視農桑,體察民情,百姓安居樂業。後來,鄭板橋又從範縣調到縣。他勤政廉政,深得百姓擁戴。1753年,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得罪了權費,結果被黑官。從此,他又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在詩、書、畫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以「三絕詩書畫」而聞名於世。鄭板橋的詩直抒胸臆,充滿著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他的《悍吏》)、《私刑惡》、《逃荒行》、《思歸行》、《還家行》等詩篇,都是直接反映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的,頗有杜甫《三吏》、(三別》之遺風。

鄭板橋在《灘縣署中畫竹是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竹石》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些都是膾炙人口、廣為傳須的名篇。

在書法上,鄭板橋學古而不泥古,力圖在繼承的基礎上獨闢蹊徑,自樹一幟,有所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六分半書」,或稱「板橋體」。

「板橋體」熔真、草、隸、篆於一爐,而以真、隸為主,雜以行草,單字形式上呈橫扁、左低右高,既有篆隸古樸蒼勁的金石味,又有跌宕飛動的行草味道。在章法上,鄭板橋通篇字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濃淡並用,如「亂石鋪街」,縱放中含著規矩,看似隨筆揮酒,整體上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清人蔣土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

據說,鄭板橋早年學書相當刻苦,寫眾家字體均能神似,但終覺不足。有一次、他意在要子的背上划來划去,揣摩字的筆畫和結構。妻子不耐煩了,說:「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老在人家的體上劃什麼?無意間說出的話卻一語雙關,使鄭板橋恍然大悟:只有在個人感悟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才能獨領風騷。

在繪畫上,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並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

鄭板橋在學習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等畫家的基礎上,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所畫之竹收到了「多不亂,少不硫,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他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孤直,具有「倔強不馴之氣」,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鄭板橋曾對友人說,畫竹要經歷三個階段,達到三種境界。一是「眼中之竹」,意思是說要仔細觀察,反覆臨蔡。二是「胸中之竹」,即在創作前對要畫的竹瞭然在胸,我有胸中十方竿,一時飛作淋漓墨」。三是「手中之竹」,即在揮寫的過程中,又不為胸中之竹所束縛,只根據表達主題的。

需要,創造出新的形象。他曾用詩總結自已畫價的經歷:「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元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鄭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鄭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調統一。

那板橋還重視詩、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鄭板橋生活的時代正值康乾「盛世」,趨炎附勢、譁眾取寵的媚世之風籠罩了文壇和藝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鄭板橋和「揚州八怪」的其他人物一樣,大膽探索,推陳出新,給清代文壇、藝壇、畫壇増添了一絲生氣,對後世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徐悲鴻先生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絕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慈於奇妙,尤為古今天下之難得者。」

鄭板橋無官一身輕,再回到揚州賣字畫,身價已與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頗有可觀。但他最厭惡那些附儒風雅的暴發戶,就像揚州一些腦滿腸肥的鹽商之類,縱出高價,他也不加理會。高興時馬上動筆,不高興時,不允還要罵人。他這種怪脾氣,自難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為朋友作畫時,他特地題字以做坦率的自供:

"終日作字作畫,不得休息,便要罵人。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以舒其沉悶之氣,此亦吾曹之賤相也。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極是不可解處。然解人於此,但笑而聽之。"

相關焦點

  • 「板橋體」是如何創造的
    (原標題:「板橋體」是如何創造的) 王世國(著名書法家
  • 如「亂石鋪街」的鄭板橋書法,為何還被很多人讚美?
    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以號名世,世人多稱之為鄭板橋,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和清代乾隆年間活動在揚州一帶金農、黃慎、高翔等人並稱為「揚州八怪」。
  • 宋省予的「四君子」: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
    正如他在一幅墨竹上題道的:「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他是信賴觀察,要寫眼中之竹的真實風神的,寫竹如此,寫他物大概也用此法,這詩寫出他對造型的主張。
  • 潘天壽《蘭竹圖》:淡到無言自可人
    潘天壽《蘭竹圖》 縱59、橫39釐米,水墨紙本。上寫蘭花一叢,嫩竹一束。所寫蘭花疏花勁葉,婀娜多姿,從畫面左上方迤邐而下。而嫩竹則枝葉紛披,氣韻生動,自右向左,斜插入畫面,與蘭花交錯相接,組成一幅畫圖。
  • 歷代畫論:《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 撰
    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後學,何故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 力透紙背的書法就像寫在沙地裡的字,如印印泥,不媚沉著
    張旭草書我們知道張旭被稱為「張癲」,以狂草著名,常大醉後呼喊狂走而作書,世稱「草聖」。張旭年輕時學習書法也是跟隨老師學習的。彥遠對他說:我以前學習書法,雖然下很多功夫,可惜總是覺得不能明顯高出常人,於是我去問虞世南,(虞世南是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告訴我說寫字時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我想了很久也沒明白如印印泥的意思。
  • 為什麼說「字如其人」?書法寫的是心理與情感
    所謂字如其人,是指書法家與他的作品相似即作者的性格特點像什麼,字的風格就接近甚至完全相似,比如作者高大魁梧且體型顯胖,那麼他的字通常是豪放、粗狂,線條渾厚豐腴,瘦者則線條纖細等。字如其人, 是有科學依據證明的,不僅是書法家的作品字如其人,普通人寫字亦然,只不過他與書法家的有所區別,因為寫字是大腦的意識形態通過手轉向筆,也就是說,手把腦的意識形態轉入筆端,那麼,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便體現什麼樣的字跡來。
  • 選一根趁手的筆,寫最漂亮的字!
    、墨、紙為依託,對於初學者來講,沒有一支合適的毛筆是寫不出好字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趙孟寫字就很挑筆,北宋陳槱認為,不擇筆就能寫好字的,並非理所當然,擇不擇筆要論條件。清代的楊賓堅持擇筆,他說:「書與佳與不佳,筆居其半」,強調有些筆可能是別人棄之不用的,然而對另一個人來說正適合自己。
  • 為什麼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
    那麼「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這句話有道理嗎?我覺得有。【1】作品的靈魂與境界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裡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意境。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都可能從一個的文章,字裡,以及畫意中感知的到。一篇文章,寫得一手字,畫的一幅畫,都是源於作者當時的心靈變化而創作出來的。就拿我們平時練習毛筆字的時候。如果心境浮躁,寫出來的字就比較漂浮。但如果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寫出來的字就一定很有水準。即使寫得不好,起碼一筆一划都規整的很。
  • 七-九年級讀讀寫寫注音加注釋
    七上讀讀寫寫拼音加注釋七下讀讀寫寫加成語解釋八上讀讀寫寫加解釋八下讀讀寫寫拼音加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