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畫論:《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 撰

2020-12-16 聞是藝術

餘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箋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紅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昨自西湖爛醉歸,沿山密篠亂牽衣,搖舟己下金沙港,回首清風在翠微。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後學,何故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贈常君酉北,酉北善畫不畫而以書之關紐透入於書;燮又以書之開紐透入於畫,吾兩人當相視而笑也。與可山谷亦當首肯。

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純不類竹,然後以淡墨水鉤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雪積,竹之全體在隱躍間矣。今人畫濃枝大葉,略無破闕處,再加渲染,則雪與竹兩不相入,成何書法?此亦小小匠心,尚不肯刻苦,安望其窮微索妙乎!問其故則曰:「吾輩寫意,原不拘拘於此。」殊不知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必極工而後能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

石濤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燮為江君穎長作此大幅,極力仿之,橫塗豎抹,要自筆筆在法中,未能一筆於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也。功夫氣候潛差一點不得。魯男子云:「唯柳下惠則可,我則不可。將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餘於石公亦云。

餘畫大幅竹,好畫水,水與竹性相近也。少陵云:「嫩性從來水竹居。」又曰:「映竹水穿沙。」此非明證乎?渭川千畝,淇泉菉竹,西北且然,況瀟湘雲夢之間,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

僧白丁畫蘭,渾化無痕跡,萬裡雲南,遠莫能致,付之想夢而已。聞其作畫,不令人見,畫畢微乾,用水噴噀,其細如霧,筆墨之痕,因茲化去。彼恐貽譏,故閉戶自為,不知吾正以此服其妙才妙想也。口之噀水與筆之蘸水何異?亦何非水墨之妙乎?石濤和尚客吾揚州數十年,見其蘭幅極多,亦極妙。學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詩曰:「二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當面石濤還不學,何能萬裡學雲南?」

東坡畫蘭長帶荊棘,見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謂荊棘不當盡以小人目之,如國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廢。前在深山,已無塵囂之擾,而鼠將食之,鹿將[豤/(齒-止)+一]之,豕將[蟲豕]之,熊、虎、豺、麝、兔、狐之屬將齧之。又有樵人將拔之、割之。若得棘刺為護撼,其害斯遠矣。秦築長城,廣之棘籬也。漢有韓、彭、英,漢之棘圍也。三人既誅,漢高過沛,遂有安得猛士四方之慨。然則蒺藜、稜角、鹿角、棘刺之設,安可少乎哉?予畫此幅,山上山下皆蘭棘相參,而蘭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畫畢而嘆,蓋不勝幽、並十六州之痛,南、北宋之悲耳,以無棘刺故耳。

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腴而雄,醜而秀。弟子朱青雷索予畫不得,以是寄之,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當棄弗顧矣。

何以謂之文章?謂其炳炳熠熠皆成文也,謂其規矩尺度,皆成章也。不文不章,雖句句是題,直是一段謊話,何以取勝?畫石亦然,有橫塊,有豎塊,有方塊,有圓塊,有欹斜側塊,何以人人之目,畢究有皴法以見層次,有空白以見平整,空白之外又皴。然後大包小、小包大,構成全局。尤在用筆、用墨、用水之妙,所謂一塊元氣結而成石矣。眉山李鐵君先生文章妙天下,餘未有學之,寫二石未寄,一細皴,一亂皴,不知發髯公文之似否,眉山古道,不肯作甘言媚世,當必有以教我也。

復堂李鱓老畫師也,為蔣南沙、高鐵嶺弟子,花卉、翎羽、蟲魚皆絕妙,尤工蘭竹。然燮畫蘭竹絕不與之同道,復堂喜曰:「是能自立門戶者。」今年七十,蘭竹益進,惜復堂不再,不復有商量畫事之人也。

終日作字作畫,不得休息,便要罵人,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以舒其沉悶之氣,此亦吾曹之賤相也。今日晨起無事,掃地焚香,烹茶洗硯,而故人之紙忽至,欣然命筆,作數箭蘭,數竿竹,數塊石,頗有洒然清脫之趣,其得時得筆之候乎?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極是不可解處,然解人於此,但笑而聽之。三間茅屋,十裡春風,窗裡幽蘭,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逕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石濤善畫,蓋有萬種,蘭竹其餘事也。板橋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彼務博,我務專,安見專之不如博乎,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無不及處。然八大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吾揚州何哉?八大純用減筆而石濤微茸耳。且八大無二名,人易記識,石濤弘濟,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紙和尚,又曰大滌子,又曰瞎尊者,別號太多,翻成攪亂。八大只是八大,板橋亦只是板橋,吾不能從石公矣。

鄭所南陳古白兩先生,善畫蘭竹,燮未嘗學之。徐文長、高且園兩先生不甚畫蘭竹,而燮時時學之弗輟,蓋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文長、且園才橫而筆豪,而燮亦有倨強不馴之氣,所以不謀而合。彼陳、鄭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學之哉?昔之人學草書入神,或觀蛇鬥,或觀夏雲,得個入處。或觀公主與擔夫爭道,或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夫豈取草書成格,而規規效法者?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不在尋常眼孔中也。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後,不留一格。

西江萬先生名介,能作一筆石,而石之凹、凸、淺、深、曲、折、肥、瘦,無不畢具。八大山人之高弟子也。燮偶一學之,一晨得十二幅,何其易乎?然運筆之妙,卻在平時打點,閒中試弄,非可率意為也。石中亦須作數筆皴,或在石頭,或在石腰,或在石足。

相關焦點

  • 文學鑑賞:淺談《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 讀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鄭燮(1693一1766),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曾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晚年僑寓揚州,賣畫度日。著有《鄭板橋集》。鄭縷兼工詩、書、畫,素有「三絕」之目。剛剛破土的時候,就有著一種凌雲衝霄的進取精神,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初食筍呈座中》便說::「嫩篝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長成以後,它又賦命「虛心」,併兼備梅、蘭、菊諸物「清高」、「幽潔」、「隱逸」等高風亮節,如鄭縷一首題畫竹詩:「東風昨夜入山來,吹得芳蘭處處開。唯有竹為君子伴,更無眾卉許同栽。」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9:鄭板橋《竹石》 千磨萬擊還堅勁
    竹石清61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竹石圖賞析: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繫,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墨筆竹石圖軸 160.9×8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筆竹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60.9cm,橫81.8cm。本幅自題:「昨日山頭爛酸歸,路旁密筱亂牽衣。何須定要千尋竹,自有清光滿翠微。見翁年學長兄正畫,板橋鄭燮。」
  • 鄭板橋的竹畫和竹詩,讀來不僅僅是爽心悅目
    籌此畫構此境何難?斂之則退藏於密,亦復放之可彌六合也。板橋老人鄭燮。 賞竹嗅竹靜觀默察 鄭板橋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為伴,他在自家門口種了許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著看書、賞竹、嗅竹。
  • 鄭燮進士出身且書畫雙絕,為何取「板橋」這樣俗氣的號?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書法方面,鄭板橋將真草隸篆融於一體,獨創了一種奇特的寫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10)爾:你品鑑鑑賞: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
  • 古詩文學習050:六年級下冊,鄭燮《竹石》
    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賞析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頌了立根於破巖之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 清代詩畫家鄭燮的《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
    墨竹圖題詩清·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燮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逾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鄭燮是康熙年間秀才、雍正時期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範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不得已而乞疾歸。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以「怪」傳奇:揚州八怪——鄭燮與金農
    鄭燮(1693-1765) 清芬幽遠 鏡框 水墨紙本 45×85 鄭板橋以蘭竹擅名海內,他筆下的蘭花高潔幽貞,頗有君子之風。本幅蘭花橫披作幽蘭數叢,用筆清爽勁健,蘭花姿態靈動,花葉舒捲有致,閱之似覺清香滿紙。 此作不畫土坡山石,顯得高潔孤介,似乎是受到了宋代遺民鄭所南畫蘭的影響,所南的人品向來為知識分子的典範,板橋希慕前賢,人品高潔,故其人其畫皆有不可遮掩的人文光芒。
  • 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
  • 畫家少白湯發周趣談:鄭板橋的竹石蘭蕙和齊白石畫的相比誰會贏?
    他善畫蘭、竹、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一蘭一竹一石,有節又香有骨」。他的墨竹,濃淡相宜,乾濕併兼,氣韻生動。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多不亂,少補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他筆下的蘭花,盡寫蘭之爛漫天性,寥寥數筆,於灑脫中見其秀氣,「有數裡之香」。如果有機會把鄭板橋的竹石蘭蕙和齊白石畫的相比,你覺得誰會贏?
  • 經歷三朝鄭燮為官清正,寫絕六分半書,自創「板橋體」
    鄭板橋像鄭燮(xiè 音同「謝」)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在蘇州。鄭燮乃「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所作行楷自稱為「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能將四體書融會貫通。《國朝隸品》說:「鄭板橋如洲夫醉酒罵座,目無卿相。」鄭燮《行書五絕扇面》鄭燮的祖上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1、竹 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