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稱謂上有名、字、號等不同的叫法,所適用的場合也不同。一般來說,文人之間喜歡稱字或號。古代有很多名人往往其字、號比名更為響亮,如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很少有人知道曹沾;再如紀昀字曉嵐,號石雲,紀曉嵐也是最習慣的叫法。當然,清代還有一位也是屬於名字不顯而號尤其響亮的人物——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
書法方面,鄭板橋將真草隸篆融於一體,獨創了一種奇特的寫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這種字,遒勁嫵媚,奇秀雅逸,十分招人喜愛,像人們熟知的「難得糊塗」四字,就使人感到妙趣橫生、韻味無窮。
鄭板橋天資聰穎,又多才多藝,可偏偏他在科舉之路上充滿了坎坷,很不順利,他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舉人,乾隆朝的進士,歷經三朝,到了44歲時才考上進士。為此,他刻了一枚「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印章。
鄭板橋頗具個性,考中進士後曾當過兩任知縣,第一次是在乾隆九年出任範縣知縣;第二次是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濰縣知縣。鄭板橋為官清廉且頗有政績,敢於為民請命。他在濰縣當知縣時,深受百姓愛戴,在他因主張賑災獲罪被罷官離開濰縣時,濰縣的百姓點香置酒,一直將他送到十裡長亭。此後鄭板橋厭倦官場名利,於乾隆十八年歸隱。
鄭板橋本名鄭燮,字克柔。這是他以教書為生的父親鄭之本為他起的。「燮」是和順的意思,「柔」是柔順的意思,《書·洪範》中說「燮友柔克」,意思是說,和順時用柔就能治之。父親為兒子取名「燮」,字「克柔」,就是期望兒子一生和順,以柔順處世。
不過,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似乎並不柔順,他不願與權貴為伍,又清高傲世,一生也是坎坷不順。罷官後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賣畫為生,過著清貧的日子。
「板橋」是鄭燮的號,是他成年之後自己起的。說來也奇怪,古人為自己起號的時候,大多是寄情於山水,不是居士就是山人之類的高雅字眼,而鄭燮進士出身為何要取「板橋」這樣俗氣的字呢?
鄭燮為自己取「板橋」之號,是緣於對家鄉的思念。鄭板橋的家鄉坐落在江蘇省興化市城東南的鄭家巷,清代時這裡離城牆很近,城牆外有護城河,鄭板橋的家剛好處在城牆與護城河的夾角,人稱「牛角尖」。
興化城外有一座小木橋,人稱「古板橋」,始建於宋代。鄭燮小時候常和小夥伴們在橋山玩耍,非常喜歡那座古樸的小木橋。鄭燮成年後,長期漂泊在外地,常常思念家鄉,尤其思念給他童年留下美好記憶的「古板橋」,為了寄託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他給自己起了「板橋」之號,並自稱「板橋道人」,晚年稱「板橋老人」。
他在《板橋自敘》中寫道:「興化有三鄭,其一位『鐵鄭』,其一位『糖鄭』,其一為『板橋鄭』。居士喜其名,故天下鹹稱鄭板橋雲。」他中進士後,還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歸板橋」的印章。
鄭板橋成名後,其家鄉的「古板橋」也因他的名字聞名於世。清道光年間,故鄉的人們重修古板橋,將木橋改為磚橋,但橋名一直沒有改動。解放後,護城河填平了,橋也不復存在了。但人們為了紀念鄭板橋,就在古板橋所在地稱作古板橋,作為這裡的地名。鄭板橋的故居至今仍在,已成了文物保護單位,其位置就在興化市古板橋鄭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