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進士出身且書畫雙絕,為何取「板橋」這樣俗氣的號?

2020-12-18 左都御史

古人在稱謂上有名、字、號等不同的叫法,所適用的場合也不同。一般來說,文人之間喜歡稱字或號。古代有很多名人往往其字、號比名更為響亮,如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很少有人知道曹沾;再如紀昀字曉嵐,號石雲,紀曉嵐也是最習慣的叫法。當然,清代還有一位也是屬於名字不顯而號尤其響亮的人物——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

書法方面,鄭板橋將真草隸篆融於一體,獨創了一種奇特的寫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這種字,遒勁嫵媚,奇秀雅逸,十分招人喜愛,像人們熟知的「難得糊塗」四字,就使人感到妙趣橫生、韻味無窮。

鄭板橋天資聰穎,又多才多藝,可偏偏他在科舉之路上充滿了坎坷,很不順利,他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舉人,乾隆朝的進士,歷經三朝,到了44歲時才考上進士。為此,他刻了一枚「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印章。

鄭板橋頗具個性,考中進士後曾當過兩任知縣,第一次是在乾隆九年出任範縣知縣;第二次是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濰縣知縣。鄭板橋為官清廉且頗有政績,敢於為民請命。他在濰縣當知縣時,深受百姓愛戴,在他因主張賑災獲罪被罷官離開濰縣時,濰縣的百姓點香置酒,一直將他送到十裡長亭。此後鄭板橋厭倦官場名利,於乾隆十八年歸隱。

鄭板橋本名鄭燮,字克柔。這是他以教書為生的父親鄭之本為他起的。「燮」是和順的意思,「柔」是柔順的意思,《書·洪範》中說「燮友柔克」,意思是說,和順時用柔就能治之。父親為兒子取名「燮」,字「克柔」,就是期望兒子一生和順,以柔順處世。

不過,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似乎並不柔順,他不願與權貴為伍,又清高傲世,一生也是坎坷不順。罷官後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賣畫為生,過著清貧的日子。

「板橋」是鄭燮的號,是他成年之後自己起的。說來也奇怪,古人為自己起號的時候,大多是寄情於山水,不是居士就是山人之類的高雅字眼,而鄭燮進士出身為何要取「板橋」這樣俗氣的字呢?

鄭燮為自己取「板橋」之號,是緣於對家鄉的思念。鄭板橋的家鄉坐落在江蘇省興化市城東南的鄭家巷,清代時這裡離城牆很近,城牆外有護城河,鄭板橋的家剛好處在城牆與護城河的夾角,人稱「牛角尖」。

興化城外有一座小木橋,人稱「古板橋」,始建於宋代。鄭燮小時候常和小夥伴們在橋山玩耍,非常喜歡那座古樸的小木橋。鄭燮成年後,長期漂泊在外地,常常思念家鄉,尤其思念給他童年留下美好記憶的「古板橋」,為了寄託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他給自己起了「板橋」之號,並自稱「板橋道人」,晚年稱「板橋老人」。

他在《板橋自敘》中寫道:「興化有三鄭,其一位『鐵鄭』,其一位『糖鄭』,其一為『板橋鄭』。居士喜其名,故天下鹹稱鄭板橋雲。」他中進士後,還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歸板橋」的印章。

鄭板橋成名後,其家鄉的「古板橋」也因他的名字聞名於世。清道光年間,故鄉的人們重修古板橋,將木橋改為磚橋,但橋名一直沒有改動。解放後,護城河填平了,橋也不復存在了。但人們為了紀念鄭板橋,就在古板橋所在地稱作古板橋,作為這裡的地名。鄭板橋的故居至今仍在,已成了文物保護單位,其位置就在興化市古板橋鄭家巷。

相關焦點

  • 經歷三朝鄭燮為官清正,寫絕六分半書,自創「板橋體」
    鄭板橋像鄭燮(xiè 音同「謝」)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在蘇州。鄭燮乃「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範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東巡至泰山,他為書畫史。十八年因請賑得罪大吏而罷官,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鄭燮(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鄭板橋出身貧寒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範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
  • 【國畫大觀】怪傑板橋
    至於「板橋」這個土得掉碴的號,則是鄭燮自己起的。因家住興化縣城東門外,在護城河上就有一座木板橋,鄭家人進出都要經此板橋。長大後,鄭燮夢魂塋繞的是自己的家鄉,念念不忘故居門前的木板橋,故自號「鄭板橋」。以至「板橋」一名廣為世人所知,乃至流芳後世。  在板橋苦澀的童年生活中,令他終生難忘的人,就是他的叔叔鄭省庵。他小時候常同這位叔叔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麻丫頭」是個夜哭郎,且經常尿床。冬天尿床後冷凍難捱,只好往叔叔身邊拱,常常把叔叔弄醒。
  • 文學鑑賞:淺談《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 讀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鄭燮(1693一1766),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曾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晚年僑寓揚州,賣畫度日。著有《鄭板橋集》。鄭縷兼工詩、書、畫,素有「三絕」之目。由此可見,鄭燮是非常推崇這一點的。鄭樊之所以如此推崇竹子的「堅勁」,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恐怕同他個人的性格有關。他生性正直倔強,同情勞動人民,不怕達官權貴。早年在做濰縣知縣時,曾在一幅送給山東巡撫的畫竹上題過這樣四句詩:「衡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中即反映出關心民生疾苦,願意為老百姓做些好事的進步思想。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9:鄭板橋《竹石》 千磨萬擊還堅勁
    竹石清61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繫,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舉子們經過重重選拔,走進金鑾殿,殿試之後,分別獲得「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功名,那麼這些有什麼區別呢?其實,不說不透啊!殿試眾所周知,科舉一般來說會取三甲。而且,一甲一般按照規定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而且,這三人的功名就是「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取士人數不固定,分別是幾十或是幾百。
  • 鄭燮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心聲
    這個人就是剛剛從400多公裡外的範縣縣令任上調任濰縣縣令的鄭燮,老家是江蘇泰州興化,從範縣調任濰縣,級別職務未變仍是七品縣令,但屬於重用,當時範縣人丁不過18000,濰縣則是人丁16萬的大縣。這一年,鄭燮虛歲55,早過了知天命之年,暮年獲重用,主要是因為在範縣任上頗有政聲、清廉自守。
  • 「資訊」22張絕妙精品,讀懂鄭板橋的書畫和人生
    本期人物鄭板橋 (1693--1765),字克柔,江蘇 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鄭板橋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
  • 「津門網」鄭燮才華蓋世,卻混得一生窮途潦倒
    這揚州八怪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鄭燮了。一紙「難得糊塗」,使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鄭板橋享譽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處事為人的宗旨。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 文人有名、字、號,書法落款時如何寫?不懂就看鄭板橋的教科書!
    有書友諮詢說:文人有名、字、號,書法落款時如何寫才規範?這個問題涉及到文人的名、字、號的區別以及它們在書畫落款中的應用知識。細說如下:一、文人的名、字、號現代人一般只有「名」,也就是通常所說到「名字」、「姓名」,即身份證或戶口本上的姓名。在古代就不一樣了,知識分子不僅有名,還要有字、有號。比如宋代書法家蘇軾,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現在人一般來說,法定認可的就是「名」,名以外的字、號,一般人都不用。
  • 同時代的鄭板橋與吳敬梓為何不相往來?
    他們曾是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幕賓,也曾得到鹽典富商的資助,周榘、李葂、江昱、程夢星等人又是他們共同的文友,他們為何彼此相識卻不相往來,這是一個令人納悶且有趣的話題,值得仔細玩味。近來研讀陳美林先生撰著的《吳敬梓評傳》、周積寅先生撰著的《鄭板橋》等讀物,探析和品味鄭板橋與吳敬梓不相往來的原因,有了較深的體會,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