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2020-12-20 歷史播報狗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基本已經非常成熟。舉子們經過重重選拔,走進金鑾殿,殿試之後,分別獲得「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功名,那麼這些有什麼區別呢?其實,不說不透啊!

殿試

眾所周知,科舉一般來說會取三甲。而且,一甲一般按照規定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而且,這三人的功名就是「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取士人數不固定,分別是幾十或是幾百。後者分別被朝廷賜予「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初看「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都是進士,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卻很大!

狀元

首先就是殿試的排名。三者雖全部都是進士,都擁有做官的資格,但是「進士及第」因為是前三名,所以格外的受到皇帝的寵愛!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也是炙手可熱,雖然後來只有二甲頭名被稱為「傳臚」,但是頭名總是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所以,殿試的排名某種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狀元牌匾

其次就是遇缺先補的原則!實際上,科舉考試雖然並不如現代的高考那麼頻繁,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速度對於封建王朝來說,還是顯得太快!因此就常常出現,雖然是堂堂的的兩榜進士,卻賦閒在家的現象。此時,「進士出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遇缺先補」,只要有空缺的職位,「進士出身」比「同進士出身」要有優勢!

七品縣令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問,「進士及第」高於「進士出身」,為什麼不遇缺先補呢?其實,「進士及第」的三人,基本上考完試就直接做官了,一般都是翰林院編修等職位!雖然不是要職,但是規矩就是後來的大佬,不論是內閣大臣還是軍機處大臣,基本都有翰林院編修的經歷。所以這個職位的起點還是很高的!

清朝的中樞

最後就是各自的去處不一樣!「進士及第」一般都是京官,屬於中樞。「進士出身」如果有人在朝的話,還好,否則也只能夠到地方去。至於末尾的「同進士出身」,一般只能夠做個七品的縣令!所以,在「逢進必考」的大背景下,想要出人頭地,不僅要強,而且要最強,最好是更強!只有如此,才華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施展!

相關焦點

  • 晁氏家族歷代進士及第名錄
    而宋代又是一個科舉考試興盛的時代,科舉及第已成為朝廷選拔官員的首要渠道和宋人人仕的主要途徑。因此,子弟科舉及第的情況如何直接關係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而我晁氏家族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兩宋之交的莊綽說:本朝六世登第者,岐國公華陽王珪與晁文元二家。而晁一世賜出身也。而宋末人姚勉(1216一1262)的說法更可以視作晁氏在舉業方面作為的一個總結:「河南晁氏曾有樣,二十子弟俱高科。
  • 落雁進士李明璋
    殿試在會試後同年四月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時務策)一場,出榜分為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或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成三鼎甲,狀元居首稱鼎元。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清代做官最講究的是出身,這個「出身」對於滿漢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況下而言,主要是指科舉出身,即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入仕,這些人被稱為「正途」出身。不過,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進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廣,以後的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非進士出身者不僅在授官上受到種種限制,而且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 為何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哪個進士最年輕?
    可見,進士科錄取的比例之低。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二、宰相的遺憾在唐朝做官,當然不必一定進士出身,例如大詩人元稹是明經出身,也做到了宰相。不過即使做到了宰相,如果出身不是進士,也會被認為是一種缺憾。
  • 龔鵬程|進士,中國古代文學獎的狂歡
    難道一般世俗仰望富貴,而那些已經位極人臣的大官,還看得上這塊入仕出身的敲門磚嗎?依唐朝的考選制度,經過科舉銓選的人員固然可以任用,但不須銓選也能任用。任用亦不限於有常貢的各科(如秀才、明經、明法、進士等)出身;無出身者,也照樣可以任用。所以人仕之途極寬,是否為進士,本無所謂。任官以後,固然屬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不可勝數」:但同樣的,不由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亦不可勝數。
  • 【漲知識】何謂廩生、庠生、舉人、貢士、進士?
    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考的童生具結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文末附總表)自唐代科舉制度形成以來,便有了「狀元」。唐代科舉考試有兩級。地方州縣的「發解試」、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省試」通過的被稱「登龍門」、「中進士」、「進士及第」。
  • 非進士、翰林不得以「文」為諡,左宗棠是舉人出身為何能得文襄?
    左宗棠雖為舉人出身,但是在光緒元年被朝廷破例賜為進士出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而且他功勞赫赫,死後獲得文襄諡號也是正常甚至有些壓低了。古代的學歷很是重要,科舉是讀書人證明自己的方式,而能考得進士是光宗耀祖,左宗棠只是止步於舉人,雖然再上一層樓就是進士,但是一步之遙天差地別,沒有進士出身,一般基本上不可能入閣成為大學士,死後得不到「文」字諡號,雖然他總是說英雄不問出處,但終究因為這個學歷問題而耿耿於懷。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有了秀才的稱號也就是有了參加鄉試考試的資格。一,科試成績合格者,賜秀才稱號。二,鄉試成績合格者,賜舉人稱號。成績第一者為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三,會試成績合格者,賜進士及第。根據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進士都有數十人。四,殿試。
  •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進士,有什麼差別?
    從宋朝開始,中國科舉就有以「三甲」區別進士的做法。而區別的標準,便是進士們的考試成績。在科舉佔據選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況下,進士們通過全國選拔,本來就被認為最優質的一批人才。   三甲的區分,則是找出當中最優質的一批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因為科舉制度的發展,越到後面,越趨向成熟。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漢代許多名臣,如孔安國、貢禹等都是明經科出身,韋賢、韋玄成父子皆以明經科入仕,先後位居宰相。重經之風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 唐朝明經與進士二科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經」科試帖經,以通經比例決定等第。
  • 進士 王衷亮|王衷亮|進士|林憲章|蓋平縣|貢生|莊河市
    由附生中式道光戊子科舉人,己丑科進士,即用知縣,歷任浙江浦江、義烏、安徽寧國府太平等縣,充浙江壬辰鄉試同考官,年78歲(約在同治七年,即1878年)卒於家。王衷亮是莊河地域第二位進士,學籍海城,岫巖和蓋平志書也都有記載,在清中期的遼南地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對於王衷亮,各個志書都是寥寥數句概述其簡歷,不免讓人覺得平面化、不完滿。
  • 在唐代要能考中進士,那得要有多厲害啊
    相信我,看完本文後,你一定能領會到出身比較貧寒的孟郊是有多麼的不容易。一、唐代科考考什麼簡單的說在唐代,科考主要分明經和進士兩科!但嚴格來說,唐代科舉分兩大類:制舉和常舉。所謂「制舉」,即由皇帝下詔、以招「非常之才」為目的不定期舉辦的非常規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完全由朝廷用人的需求所決定。
  • 及第進士無論其守選時間多長,只要尚未授官,都可稱作「前進士」
    岑參於天寶三載進士及第,之後,有關他生平的所有文獻均未言他以制舉或宏詞、拔萃登科,可見他是按吏部常調即守選期滿經冬集銓選而釋褐的。杜確序不言他守選,只在他「進士高第」後緊接著說「解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是因為守選在唐代人人皆知,無須明言,後人不曉,連讀以為解褐授官也在天寶三載,乃誤。且岑參守選,也有證可稽。
  • 古代程姓竟有上百名進士!程家人快看有你先祖嗎?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者歷史上大約共計十幾名而已。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賜予舉人的恩榮宴凡鄉試中舉是鄉試佼佼者,可以有同進士一樣有榮歸故裡拜祖的待遇,就是官服可以讓舉人風光無限的巡街。中秀才的由鄉府迎接,中舉人的由總府迎接。《大南實錄》第四紀就曾記載嗣德十年(1851年)對舉人授官進行規定:舉人中舉後按分授訓導,領教授,或正八品領司務編修經歷,周一年實授,又周二年升授同知著作主事;不預分數者,亦授訓導或正八品領如前,二年實授,又周一年升授縣州,各省候補,各授翰林典籍,至授縣州,各從官人例。
  • 他和貢士、進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按照明制,縣學教諭這個職務屬於「未入流」,也就是擁有官員身份、在吏部有備案,但比從九品還要低一級!可不管怎麼說,「不入流」那也是官、不是吏,理論上也是可以升到正一品的。但吏絕對不可能,他們永遠只能是吏!如果趕上王朝草創,舉人直接被授予知縣等職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清朝的「於青菜」于成龍,他連舉人都算不上,只是鄉試補錄的副榜貢生。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學考試我們稱之為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而且就算在江西省內,這個人數也是相當不平均的,明代江西進士分布的不平衡性首先體現在地域分布上,吉安府、南昌府考中進士人數在全省瑤瑤領先,兩地考中進士人數達1443人,佔全省的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於隋朝,成熟於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算是中國最早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