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二甲、三甲,都是進士,有什麼差別?

2020-12-18 騰訊網

  從宋朝開始,中國科舉就有以「三甲」區別進士的做法。而區別的標準,便是進士們的考試成績。在科舉佔據選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況下,進士們通過全國選拔,本來就被認為最優質的一批人才。

  三甲的區分,則是找出當中最優質的一批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因為科舉制度的發展,越到後面,越趨向成熟。所以,我們把進士三甲之間的區別,放在清朝比較。

  清朝時,三甲中的「一甲」只有三個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數不固定,他們被稱為進士出身。二甲中的第一名被稱為「傳臚」。

  三甲人數同樣不固定,他們被稱為同進士出身。朝廷根據這些新科進士的成績,為他們安排相應的待遇。(註:明朝時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可稱為傳臚。)

  按照清朝規定,新科進士中,除一甲三人和傳臚外,其餘進士在殿試後,仍需參加由朝廷派大臣親自監考批閱的朝考。

  通過朝考,進士們可以獲得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二甲會比三甲,更容易通過考核。因為考核過程會計算分數。

  二甲出身的進士,他們在殿試時,便已獲得五分,只需在會試和朝考中,只需要一次獲得二等,分數便可達標。而三甲出身的官員,則需要兩次都獲得一等,難度更高。至於一甲級別的進士及傳臚,則直接入翰林院,無需再次考核。

  翰林院是朝廷儲備高級人才的地方,歷來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一甲出身的進士,起點較高,也最為穩定。

  其餘進士,如果成為庶吉士,還需要進入翰林院繼續研習,才可獲得官職。即便同入翰林,一甲出身的進士,仍有優勢。

  同在翰林,一甲出身的進士是以翰林院修纂、編修的身份,跟這些庶吉士一起深造。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早早獲得官職。而且比傳臚的級別高。修纂是從六品,編修是正七品,傳臚獲得的檢討只有從七品。

  庶吉士在翰林院經過學習後,會參加考核。被評為一等的庶吉士,可以留在翰林院內,獲得官職。但這些庶吉士只能獲得檢討、編修的七品官職。

  如果庶吉士被評級較差,就只能獲得知縣一級的地方官,六部主事、司務、筆帖式等屬官。庶吉士跟一甲進士比,起點較低,且仕途的過程並不穩定。

  其餘沒有成為庶吉士的進士,吏部也會根據考核結果,分配不同的官職。這些二、三甲的進士,對朝廷而言,仍是人才。

  畢竟就連考不上進士的舉人,都可以參加吏部考核當官,何況這些已經通過選拔的進士。進士可以得到的工作待遇,受朝廷用人情況影響很大,較不穩定。

  清朝入關初期,順治年間,人才短缺,對進士極力拉攏。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清朝當官的一個黃金期。不僅獲得官職容易,很多重要官職也有空缺。

  《清會典事例》記載,順治三年:「二甲一名到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到三甲十名,除中、行、評、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餘除知縣。」

  但官職數量畢竟有限,從康熙年間開始,官缺緊張。進士需要等到現有官職出現空缺,才有機會上任。以至於一些人考中進士十年後,仍沒有獲得官職。所以,跟庶吉士相比,這些進士的仕途更加不穩定,起點也更低。

  在康熙中期以前,二甲、三甲仍有一個區別。二甲出身的官員擔任京官。三甲則擔任地方官。清朝中期開始,進士獲得官職前,都要通過學習考試。根據考試結果、年齡,為他們安排實際官職。

  對於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來說,不僅獲得官職的難度有很大區別,將來仕途升遷上,仍相差極大。雍正以後,清朝對官員升遷,主要注重品行、政績。一甲出身的官員,明顯可以獲得更多歷練的機會。

  而且,一甲,庶吉士,吏部挑選的二、三甲進士,三者之間,都有不同的升遷途徑。相比較而言,一甲進士出身的官員確實大於庶吉士出身的官員。而庶吉士出身的官員,也大於吏部挑選的二、三甲進士。

  所以,一甲出身的官員,在清朝佔有很大優勢。當然,這個並非絕對。清朝歷史上,有狀元郎退休後仍是低級官員的案例。康熙四十二年的狀元王式丹,因為考上狀元時已經58歲,身體太差,不受康熙重用。

  退休時,仍是從翰林院六品官修撰。也有連科舉都不算,靠買官就獲得高官的人。只是說,從整個群體看的話,仍符合這個結果。

相關焦點

  •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隋唐以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有了一條新的晉升之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終極決戰,就是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主要是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在會試中脫穎而出的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的監生,即貢士。會試的第一名,稱會元。
  • 殿試一甲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
    殿試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什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叫什麼?
  • 「三甲」並非特指前三名或第三名,一甲倒的確是三人
    ▌作者 王東志「三甲」一詞來源於自古代科舉制度。《現代漢語詞典》中未有「三甲」詞條和解釋。《辭源》上倒是收錄了這個詞條,引用的是《宋史·選舉制》中的一段,它指出了「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意思是說,自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試後,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次。
  • 本科生放到古代是什麼等級?舉人?進士?都不是!
    獲得童生資格的讀書人才有資格繼續參加院試的選拔,三試通過後進入府學或者縣學成為生員。而生員就是秀才的俗名。秀才在唐朝時期是在太學學習的監生,到了宋朝則降為讀書人的統稱,只要你讀書,上過學,最低都是叫秀才,所以含水量很高,故明朝專門對基層讀書人進行多重考試以提高含金量。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舉子們經過重重選拔,走進金鑾殿,殿試之後,分別獲得「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功名,那麼這些有什麼區別呢?其實,不說不透啊!殿試眾所周知,科舉一般來說會取三甲。而且,一甲一般按照規定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而且,這三人的功名就是「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取士人數不固定,分別是幾十或是幾百。
  • 似是而非「前三甲」
    「前三甲」如今是媒體熱詞,幾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的 「前三名」。如: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在會上發布,華為、蘇寧、正威列前三甲。又如: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排名前三甲分別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文末附總表)自唐代科舉制度形成以來,便有了「狀元」。唐代科舉考試有兩級。地方州縣的「發解試」、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省試」通過的被稱「登龍門」、「中進士」、「進士及第」。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隋朝一改以前的「九品官員世襲制」以及「察舉制」,建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方式,「科舉制」。科舉制的方式簡單說就是,設定一定的考核標準(科目),通過全國考試的方式錄用成績優良者當官。科舉分為: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
  • 「三甲」並非特指前三名或第三名,源自古代科舉制
    《辭源》上倒是收錄了這個詞條,引用的是《宋史·選舉制》中的一段,它指出了「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意思是說,自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試後,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次。可見,「三甲」是三個等次的統稱,並不是只有三人。金代,科舉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兩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
  • 現代人口中的「前三甲」完全是誤解,前三甲絕不是指前三名
    進士及第牌匾有關三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周時期。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策貢士於洛成殿」這是殿試製度的開始。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把殿試後進士分為五甲等。元順帝時又將進士分為三甲等,並規定一甲為三人,二三甲名額不等。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雍正曾經大約能夠免100-200畝的地稅,十幾戶的徭役,就算舉人老爺在家什麼也不幹,把免稅免徭役的名額掛出去,也是個大財主。進士,常識水平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舉人中的優異者,一個縣一屆能有1-2個就很了不起,人數很少。
  • 明清蔣氏進士名錄(不含武進士)(摘要及明朝篇)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後亦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第4級的考試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考中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共三名,被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二名為榜眼,三名為探花。
  • 二甲、三甲醫院等級明確,畢業後進哪裡工作好?
    現在二甲、三甲醫院相當多,畢業後當護士進哪類醫院好,再者之間的差別會很大嗎?二甲醫院與三甲醫院差別:三甲醫院合同工招收比例還是比較大的,要想入編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多數三甲醫院已經超編了,不會再招事業編。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學考試我們稱之為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臨清明清兩代進士名錄,113人!竟有這麼多...
    宋代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將殿試錄取者分為五甲,元代順帝時改為三甲,並規定一甲只限三人。明代科舉制度有所改變,自下而上以階梯式逐級試,每年各縣童生赴縣應試,中者稱邑庠生,擇其優給予生活津貼集於書院培訓者稱為食餼生亦稱廩膳生。屆期赴府、州一級考試,中者稱州庠生或府庠生,考取第一名者稱案首。鄉試即省試、三年一屆時在秋季。
  • 清朝的「兩榜進士」是什麼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職
    這類「進士」,未曾「一榜」上榜,自然也就不是「兩榜進士」。清朝時期的「殿試」結果分為一、二、三甲,其中「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現代的學位分為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而古代科舉考試則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在古代所有的讀書人,經過一個小小的考試後,成為童生,也叫童子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對所有的讀書人都稱作學生一樣。中了秀才才有資格進行後面的考試。也就是說下面三級的考試都是遞進的形式,考過了就進行下一級的考試。如果考不過,可以繼續參加,直至考中或放棄,沒有年齡的限制。    第二級的考試是鄉試,每三年考一次,都是秋天在本省舉行,所以也叫秋圍。只有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鄉試。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以江西為例,江西在科舉考試方面自宋以來就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宋代及明清時期的進士總人數均排在全國第二,且成績優異,名人輩出。有明一代,江西共有2719名進士,其中17名狀元、18名榜眼、22名探花。   甚至出現過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均來自江西的盛況,如建文二年及永樂二年的殿試前三名都是江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