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王衷亮|王衷亮|進士|林憲章|蓋平縣|貢生|莊河市

2020-12-17 騰訊網

進士王衷亮

文/張傳筠

王衷亮已然成為歷史,已然為我們曾經貧薄的土地增添了人文的厚度。一如王店——莊河蓉花山下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因為王衷亮對應在歷史資料裡的一鳴驚人,作為老鄉,我依然遙遙為之喝彩。

王衷亮,字鏡甫,又字心一,號寅濤,又號冠龍,生於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臘月廿八日,奉天岫巖城南岔溝白店人(今遼寧省莊河市蓉花山鎮白店屯,實為現王店屯),學籍海城。由附生中式道光戊子科舉人,己丑科進士,即用知縣,歷任浙江浦江、義烏、安徽寧國府太平等縣,充浙江壬辰鄉試同考官,年78歲(約在同治七年,即1878年)卒於家。

王衷亮是莊河地域第二位進士,學籍海城,岫巖和蓋平志書也都有記載,在清中期的遼南地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對於王衷亮,各個志書都是寥寥數句概述其簡歷,不免讓人覺得平面化、不完滿。莊河清代文進士4人,王衷亮之外,另3人在莊河的民間知名度相對較高,並且來源於其人物的民間故事也廣泛流傳,反觀王衷亮顯得默默而邊緣,也觸發了我探究的興趣。王衷亮所處的清中期,離當下不算遙遠但也不近,歷經數世,能講述其身世經歷的後人微乎其微,現在去寫王衷亮,更像是海上考古那最後一次的打撈。

家世

據王衷亮後人王長友先生口述:王衷亮的祖父王坦由山東省青州府臨淄縣土橋村來,在蓉花山白店系買產落戶。莊河地域清乾隆初年落戶多屬佔產,買產落戶比之較晚。王氏後人保存王坦的神主牌位記載:王坦生於乾隆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那麼王坦青年或者中年,即乾隆中期左右到遼東落戶,也與口傳買產相符合。

王氏的原籍,山東臨淄近年出版的《臨淄地名史話》,對於「土橋村」這一地名當中,有一段關於王坦的記錄:王坦,清代人,家境貧寒,為求生存,他一路乞討下了關東,開荒種地,勤儉持家,並教育子孫刻苦讀書。據傳,其長子王衷亮道光己丑科(1829)進士及第,任浦江縣知縣。王坦之志被傳為佳話。

雖說王坦的孫輩王衷亮,誤記為長子,不過由此可看出王衷亮的身世和家族來歷。莊河王氏口傳的原籍,在山東的資料當中也得到了認證。並且,此書記錄「土橋村」的人物只有三人,王坦的事跡必定是來自山東族人的口述,可見王衷亮家族雖遷居遼東二百多年,在原籍依然有著影響。

《道光戊子科順天鄉試同年齒錄》中有王衷亮的履歷,王衷亮父輩到其高祖俱無功名,其祖父王坦連溫飽都成了問題,背井離鄉流落莊河,也是迫不得已。可能在其原籍,歷史上也沒有族人考取王衷亮這種功名。王衷亮中進士之後,山東老家那邊必定收到了消息,這種勵志的傳奇怎能不引起轟動,並且世代相傳呢。

王氏定居白店,實際前期是給白氏種地當夥計,後來在此繁衍、發展漸成村落,民間自動將其從白店劃分出來,稱為王店,當然王氏之後也開了個店。各志書所記載王衷亮的地址是白店,區劃上相對要正式,反之王店這一地名,官方的認可要晚一些。

王坦有兩子,長子王士英,據傳居莊河河東鮑馬一帶;次子王士傑,就是王衷亮的父親。王衷亮這輩,胞兄弟五人,衷亮行一。

科考

王衷亮早年家境貧寒,上述資料便可得見。也許有人會說,貧寒如何讀得起書?莊河人,也可以說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總要通過讀書發出聲音。往小了說,讀書識字在鄉裡不受欺負;往大了說,讀書可以扭轉現實困境,實現理想和抱負,變境遇、振家聲,誘惑不可謂不大,按當下的說法有點「逆襲」的意思。舊時家族,大多聚族而居,累世不分家,按照經濟條件來選擇子弟的讀書。困難家庭也總要挑選個好的子弟去培養,寒門士子比比皆是。與王衷亮類似,同時期蓋平進士姚熊飛,家世情況比之好不哪去。王家培育後人,由上文可見王衷亮的祖父王坦是關鍵,稍有能力便促其後人讀書,所謂的「王坦之志」必有其來由。

對於王衷亮讀書,其履歷上,記載的業師有11人:

劉鳳來老夫子名儀,蓋平縣庠生;

林老夫子名大文,山東文登縣庠生;

林老夫子名承祖,山東棲霞縣歲貢生;

周老夫子名慶會,山東寧海州廩生;

王老夫子名若筠,山東寧海州庠生;

王老夫子名玉汝,山東福山縣人乾隆甲子科舉人(實應為嘉慶甲子科);

王老夫子名玉麟,山東福山縣人庠生;

林老夫子名廣彭,山東蓬萊縣增生;

劉益府老夫子名承謙,號溪南,直隸順德府任縣人,嘉慶癸酉科舉人,丁丑科進士,欽點內閣中書,現任奉天府學教授;

沈筠垞老夫子名學詩,浙江平湖縣人,現官奉天海城縣知縣,前四川成都縣知縣,署永廳分府;

丁卯橋老夫子名泰,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嘉慶丁卯科舉人,丁丑科進士,現任內閣中書。

上述業師可看出,林廣彭之前屬於膠東來的塾師,其中王玉汝是嘉慶甲子科舉人,桂雲花進士劉珩也曾受業於他,由此說來,莊河前兩位進士還有過同門的交集;劉承謙之後是奉天學官、學籍屬地官員之類,屬於恩師可能也有業師成分。

履歷的上欄,直系血親之後,業師之前,有「恩父」:興西林公名憲章,蓋平縣歲貢生。這位名叫林憲章的歲貢生是何來歷?林憲章家居現在的蓉花山林屯,舊稱大成店,與王衷亮居住的白店距離大約8公裡。林憲章是莊河地域較早的歲貢生,其子林聿新,鹹豐元年奉天府學恩貢生,其侄林述古亦是庠生;孫輩永偉、永壽,亦記為:林榮維、林榮綬,初為庠生,後為貢生。林氏家族跟莊河另一科舉家族九如李氏多有聯姻和聯繫,我曾在《歲次丁酉說拔貢》一文中說道:這是個被莊河人忽略的科舉家族。林憲章這輩就受到了很好的培養,取得了歲貢。到下一輩,也一定對科場揚名寄予希望,從子輩到孫輩,雖是功名不大,我相信培養所付出的努力是一樣的。再回頭看王衷亮的履歷,之前的塾師都是秀才以上,大多來自膠東,且本地並不常見的林姓比例大,這更像是林憲章的家塾招聘的教學先生。王衷亮家境寒微何以一再請得起這些老師?所謂恩父,似乎是林憲章將其培養,和林家子弟一起讀書,林家沒取得大的功名,倒是讓王衷亮一飛沖天。

以上只是推測,無論如何,林憲章都是王衷亮的恩父,可以肯定有恩於王衷亮,給王衷亮的文化打下了基礎,或者給了王衷亮其他方面不小的幫助。王衷亮究竟何時登上科場,《筠垞沈公傳》中記載:甲申冬,除奉天海城縣。縣瀕海地僻,民不興學。公至,立義學,給膏火,日有程,月有課。邑人王衷亮應童子試,拔置第一。憫其單寒,招至署中飲食,教誨成進士以去。

沈學詩,字涵之,號筠垞,廩貢生,浙江平湖人,就是王衷亮履歷中記載的業師之一:海城縣知縣。上述文章可知,沈學詩在道光甲申冬上任海城後,似乎對海城縣學有不小的提振。憫恤王衷亮這種貧困士子,王衷亮應童子試,將其拔置第一。按此,王衷亮考取庠生當是道光四年甲申年其34歲之後。道光五年,同邑多隆阿考取拔貢,比王衷亮小3歲,其20歲不到就已是秀才;陳麗峰亦在此年中式舉人,比王衷亮小4歲,王衷亮才剛入邑庠,起步就比人晚不少。給沈學詩立傳,對王衷亮的記錄也不一定準確。不過客觀的看,王衷亮中式舉人之前就是附生——庠生的最低級別,原因兩點:一是入庠時間短;二是確實成績不突出。

學籍方面,王衷亮在舉人之前學籍海城毋庸置疑,不過《蓋平縣誌》將其囊括其中不知是何原因。恩父林憲章學籍蓋平,如需廩保的話自然而然,也可能早先在蓋平就過籍,所以蓋平有此記載,沒有看到相應資料,其中原由說不清楚。

按照上述《筠垞沈公傳》的記載,王衷亮考上進士,跟沈學詩的功勞分不開。履歷裡業師欄最後記載的3個人物,都應起了關鍵作用,比如進士劉承謙和丁泰,都是東北之外科舉發達地區的人物,並且有著考中進士的經歷,對於王衷亮的成功不得不說是啟發和推助。

王氏家族後人口傳:王衷亮先在盛京沒考上,後來住店,店東家是退休官員,要他考捲來看,覺得文章不凡是個人才,出錢供其繼續趕考。

口傳必有失真,不管怎樣,王衷亮在道光八年戊子科順天鄉試中式第一百九十名舉人,此年虛歲38。又在次年,道光九年己丑科連捷,會試第一百四十一名,殿試三甲第六十四名,虛歲39成進士。《奉天通志》記載,道光己丑科奉天籍進士3人:滿洲正藍旗人奎綬、岫巖王衷亮、遼陽韓天垣。奎綬先世遼東(《遼海志略》作:世居岫巖),居於京城不知幾代了。道光己丑科奉天籍進士,實則僅為王衷亮和韓天垣二人。

王衷亮出身貧寒一路攻讀,早年困頓,中年之後短短幾年便鹿鳴釋褐,此段經歷總叫人為之振奮。前面提到多隆阿,年少揚名,才氣不可一世。之后庄河又有進士蕭憲章,28歲考取優貢,40歲中舉,44歲中進士,可謂一步一個腳印,最終老來遂志。多隆阿與蕭憲章的共同點是家境優裕,允許你去逐漸進取,也可以如多隆阿那樣三十剛出頭便無意於科場,退而研究學問、著書立說,顯得遊刃有餘。反觀王衷亮,沒有多隆阿的才氣,資斧亦不充足,接近四十的年齡,戊子科的鄉試總讓人覺得沒有退路可言。王衷亮仿佛是中年之後突然開了竅,也許與新任的海城知縣沈學詩有關,總之,王衷亮瞬間摸清了科舉的門道兒。

出仕

王衷亮,三甲第六十名進士,分發浙江,即用知縣,補浦江縣。浙江浦江縣,地處江南,算得上富饒之地。過去新授知縣地處偏遠的,臨上任前都要在家裡大哭一場,仿佛生離死別。南方一些瘴蠻之地,水土不服,氣候不適,總有九死一生之感。莊河境內,清代第一個進士劉珩,先是分發雲南,後又甘肅;上面提到的蕭憲章,分發廣西,上述二人都死在任上。王衷亮最後的業師,沈學詩和丁泰都是浙江平湖人,也都來自當地望族,王衷亮分發浙江真是有運氣。

浦江舊志記載,王衷亮道光十二年任浦江知縣。道光九年成進士,道光十年正月,王衷亮祖母去世,王衷亮十二年才上任,可能與丁祖母憂有關。同年秋,王衷亮充浙江壬辰科鄉試同考官,也是對其科甲出身的認可。一切似乎順遂。又有資料顯示,道光十二年冬,浦江下了罕見大雪,受了災。

道光十三年,對於王衷亮就更不利了。十一月二十日的內閣檔案中,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了一本題為:特參浦江縣知縣王衷亮,屍屬賄和人命率準免驗,請旨解任審辦事。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吏部移會稽查房,奉旨這所參違例率準免驗之浙江浦江知縣王衷亮,著即解任,交該撫提同案內人證、卷宗,徹底審究,務得確情,按律定擬具奏。

又有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刑部移會稽查房,註銷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請,將違例率準攔驗縣民陳家茂夫婦被毆身死之浦江縣知縣王衷亮,先行解任審辦一折,奉旨一道,王衷亮著解任審辦。

上述資料看來,王衷亮攤上了大事。王衷亮面對人命案違例處理,解任了官職不說,還要追究責任。為官上任剛剛一年就出了這事兒,確實讓人惋惜。王衷亮究竟是否受賄偏袒,不得而知。做為莊河老鄉,如果讓我為王衷亮找理由的話,就是為官沒有經驗,或者是沒有好的幕僚。事兒辦得欠火候,犯了低級錯誤,讓人抓了把柄告到了省裡,也不得而知。

無論受賄與否,按照檔案記載,王衷亮將被解任審辦。「解任審辦」只是當時的司法程序,也不能拿當今的思維去衡量。

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日,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又有:奏為遵旨審明浦江縣民人陳會見等,毆斃陳家茂等命案依例定擬事。

此案到此似乎就算了結,人命案有了最終判決。而王衷亮被參,著解任審辦,最終是何結果目前尚無資料。道光十四年冬浦江才來了新知縣,「著解任審辦」之後這一年的時間,似乎還是王衷亮在任浦江方面另有一記載:道光十六年丙申,知縣王衷亮置書院田十畝餘。未知準確與否。

對於王衷亮的仕途,莊河舊志記載為:任浙江省金華府浦江縣知縣,嗣任安徽省寧國府太平縣知縣,前任浦江縣時兼理烏衣縣(按:志書有誤,實為義烏縣)治,闔屬公立德政碑,題曰:「王一堂」三字,衷亮之政跡可見一斑。

《奉天通志》的記錄相似,不過對於「王一堂」又有延伸的解釋:任浙江浦江縣知縣,嗣任安徽寧國府太平縣,在浦江時兼理義烏縣事,闔屬公立德政碑,題曰「王一堂」三字,謂訴訟案一堂訊結,俾免牽累也。

由上得知「王一堂」這一名號的來歷,這一稱號在鄉裡之間也流傳至今。莊河民間,幾乎每個家族都有打官司的往事口傳下來,舊時官吏,中飽私囊,原告被告通吃,誰給銀子多就向著誰。案件表面判畢,並沒真正的解決問題,往往經年累月,訴訟兩方拖垮為止。由此看來王衷亮還不錯,速判速決,不拖泥帶水,有此道德覺悟,老百姓怎能不稱讚。不過對於義烏縣,闔署公立德政碑這事,先別急,下文又有資料證實王衷亮任職義烏的情況。

王衷亮兼理義烏縣,按志書所寫似乎是一人管著兩個縣,何時到任義烏,任職多長時間,義烏沒有記載,可能跟之後太平天國的佔領,縣署檔案破壞所致。

《岫巖志略》的編修人李翰穎,清中期岫巖名士,著有文集《蕊峰樵者集》,其中收有一篇文章《代王鏡甫稟覆浙省追諮》。大意是,王衷亮致仕回籍後,在鹹豐元年到六年接連收到浙江省的追諮,義烏縣官王衷亮的前任和後任之間,有四百二十一兩九錢二分六釐二毫七的攤捐款虧空對不上,必定找王衷亮來追諮。而王衷亮這邊也解釋的明白:兼理義烏六日,倉庫一切並未經手。前幾次浙江追諮,因王衷亮遊學在外,家人王升的稟覆沒有效果。王衷亮沒辦法,只有找李翰穎先生代為稟覆。

此文後面有注跋:謹按王鏡甫先生諱衷亮,以道光己丑進士即用知縣,始任浙江浦江縣,繼署義烏縣事,甫六日奔喪回籍,而藩憲追諮攤捐,自鹹豐元年暨六年歲歲追諮,漸次逼緊。王公屢稟不允,情實被屈,求先生(李翰穎)代為稟書,先生乃備索每歲追諮文與每歲稟覆文,閱之書此。稟覆自是而追諮息矣,一文之濟人如此。

如此看來,王衷亮這個事情的了卻,還需感謝李翰穎先生,也說明兩人關係不錯。王衷亮這個事件也透露出諸多信息,首先王衷亮兼任義烏縣時間短,只有6天,在義烏也沒幹什麼事,所謂在義烏縣立德政碑,就有點無稽之談了;另外,王衷亮是奔喪回籍,奔誰的喪,什麼時間。

王氏後人保留的王衷亮父母的神主牌位來看,其父王士傑於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去世;其生母趙氏於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又有前母汪氏,應是其父原配,生卒年未知,推測訂婚之後或者剛剛結婚便去世,沒留下後人。由此看來王衷亮是因父親去世回籍奔喪,任職時間應該是在道光二十三年年初這短短6天。按制丁憂3年,實則27個月,王衷亮在道光二十五年中就應起復任職。

安徽志書記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選任安徽太平縣。從上文王衷亮生母的神主牌位來看,也就是說王衷亮剛上任太平縣不久,就得到了其生母去世的消息。其生母趙氏於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下一任太平縣知縣是道光三十年接任,按此來看,王衷亮似乎是沒回來丁憂。關於王衷亮致仕回籍,其後人的口傳是:王衷亮最後回來丁憂,就再也沒回去。

道光三十年,這一年道光帝駕崩,也是王衷亮仕途的終點,此年60歲了,在那個年代就是老頭兒,按照現在也該退休,還有什麼折騰的。回首二十來年的為官生涯還不夠艱苦嗎,先是剛當官就涉案被參,走上新的起點,又遇上父母相繼過世回家丁憂。王衷亮堂堂進士出身,沒有官運,可惜了。

王衷亮的祖父和父親的神主牌位記錄為:皇清貤(敕)贈奉直大夫。說明王衷亮是從五品銜。不過李翰穎的《岫巖志略》「封典」目下,對於王氏的封贈隻字未提,不知何故。

致仕回籍

按照李翰穎的文章,可以肯定的是鹹豐元年王衷亮已經回籍,現在來看,當時太平軍一路北上,江南一帶宦途兇險,不幹也對。李翰穎的文章裡提到,王衷亮鹹豐元年到六年之間常在外遊學。不可否認王衷亮在遼南也是個大人物,在哪都是座上賓,早年的士子交往也多,所謂的同學之誼、同硯之誼、同年之誼。莊河舊志記載了舉人李輝德致仕之後,設教於圈龍山;舉人李塏也棄官回籍設教;舉人劉釗申上任之前,當了一段時間蓋平辰州書院山長,盛京地區類似人物致仕任教的不在少數,發揮餘熱,自然而然。而目前尚無王衷亮任教的說法,也沒有看到硃卷當中誰曾師從於他。拋開浙省追諮這碼事,王衷亮還是過著自在散淡的生活。

王衷亮在南方當官,帶回了兩個丫鬟,名叫鸚姑娘、鴒姑娘,這似乎是當時官員的標配。進士蕭憲章死在廣西任上,回柩原籍也帶回了蠻女丫鬟。鸚姑娘、鴒姑娘一生未嫁,去世後就埋在王衷亮墳側,並且王家過年供奉宗譜時,也要在掛譜上供奉二位姑娘的靈位,形成了家族的習慣。

王衷亮的官服、瓷枕之類頭些年尚能見到,現已無存。王衷亮在南方還帶回了玉石炕桌和供奉的掛譜,玉石炕桌不知存否,掛譜已經因年久失當,損毀嚴重,前些年給升(燒)了。這張掛譜綾子做的,做工精良不說,名位的填寫也不同於本地。所幸有後人拍過照片,後來依此複製了一張。王衷亮留下的物件裡,唯有「進士第」匾,保存尚好,道光癸巳年王衷亮自題,目前唯一得見的王衷亮的字跡。

王衷亮回籍前後,在現在的仙人洞三道溝裡蓋了宅院,這應該是父母去世分家之後,從王店搬了出去。別的地方不知道,莊河這邊科舉人物不少都有別處蓋房居住的習慣。比如後五間房舉人李塏後來居住於北關屯,轉湘湖武進士姜烈揚後居湯家溝,跟分家有關係,財產不均衡的原因。王衷亮的宅院早已翻建,原先普通的院落,並不太突出,坐落於山溝裡,真可以說是隱居了。

後人口傳,說是王衷亮居住的三道溝東面一溝裡,發現一具屍體,是一起無頭案,岫巖衙門過來驗屍辦案(現在的老人兒依舊稱其地名為「驗屍溝」,正因此案得名)。王衷亮對家人說,如果縣裡主官過來辦案不一定來咱家,我倆官職差不太多,副職辦案必定會來拜會。果然如其所說,副職過來,辦完案就來拜會王衷亮。王衷亮可能是當時在籍居住唯一的進士,享受著很高的聲望和尊崇。

後世

王衷亮兄弟五人,衷亮居長,衷甲行二,衷誠行三,衷清行四,衷元行五。老三王衷誠的孫輩有王自潛,字子萬,行七,前清庠生,奉天政法學校畢業,家資頗厚,民國期間莊河鄉間所說的「四大萬」之一(四個字號都是「子萬」的富紳:城山姜子萬、橫道河籍子萬、蓉花山王子萬,另一個好像叫李子萬,未知何地)。老五王衷元,又名衷新,舉人劉滋楷家譜書記載的,劉滋楷堂兄劉滋樸之妻:王氏,行二,岔溝王老五名忠(衷)新之女,進士王忠(衷)亮胞侄女。

據王氏後人口述:王衷亮外地出任,兄弟中只帶著王衷元去的,幫著打理些雜務,所以後世這兩支走動較近。對於王衷亮出任,附近四道溝於家屯于氏族人也有口述:王衷亮出任還帶了小舅子。舊時官員出任,帶家人、家丁很正常。于氏口述,其小舅子貪用公款不少,給王衷亮也帶來了麻煩,幸好師爺足智多謀將事擺平。傳說不一定可靠,不過行文至此,總會聯想到前面,浙省追諮的那四百多兩銀子。

于氏族人為何對此了解?王衷亮有三個女兒,長女未知婚配;次女就嫁給這於家屯的於其耀(於其耀又是武進士姜烈揚的舅舅)。因為王衷亮家某次喪事,於其耀當時雖年輕,但能主持局面,王衷亮對這個小夥子很認可,許配其次女。而王衷亮的小女兒就嫁給了上面所述的師爺,于氏的說法就是師爺幫其解決了小舅子虧空的事兒。

王衷亮有兩子,長子鹹熙,次子鹹正,王衷亮履歷上記載,俱業儒。業儒了一輩子也沒取得功名,素質上跟其父親還是有差距。莊河地域科舉人物往往偶然出現,這一輩湧現出人物,下一輩卻沒把握優勢更上一層。沒前進不說,反倒倒退。不過,那些官員子弟雖是沒能在科考上踏上仕途,但不少也都通過其他途逕取得了官職,並且實缺。比如說莊河最耳熟能詳的,舉人李輝德,六個兒子:長子升言,早逝;次子清標,由江蘇漕標營千總,到花翎四品銜,浙江台州衛守備;三子秉衡,由監生加捐江蘇試用知縣,官至山東巡撫、四川總督、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四子秉中,提舉銜,兩淮候補鹽運判;五子秉彝,五品銜,山西候補知縣;六子秉和,鄉試挑取謄錄,同知銜,直隸州用,直隸候補知縣,署束鹿縣。李清標、李秉衡,記載在《岫巖志略》「應例」中,就是援例捐取的意思,幾個兒子都不是科舉出身。另外,進士劉珩的長子劉釗申是舉人出身,通過捐了國子監丞,做到了吉林伊通州知州。李楓林次子李樹南,監生,方略館議敘通判,歷任熱河諸縣。上文提到的,與王衷亮同期的蓋平進士姚熊飛,兩個兒子也並非科甲出身:長子姚文洸,官甘肅隆德縣知縣;次子姚正鏞,知府銜,擅書畫,與大書法家吳讓之交往甚密,儼然南方名士。

看到上面這些,也許會問,王衷亮究竟給兒子安排了沒有。關於王衷亮的兒子的官職,資料裡沒有記載。不過,王衷亮後人有口傳,王衷亮的長子王鹹熙,字繼忱(口音),也到南方出任(後人說是接班),正趕上太平天國時期南方不太平靖,王鹹熙走到了山東,看到當時的局勢只好作罷,棄官返鄉。按照這個說法,王衷亮似乎給長子王鹹熙捐了個官,上任時間應該在鹹豐年間。

王衷亮的曾孫輩有王仁芳,後人口述其積學不售,考庠生屢試不中,一氣之下將家中藏書焚毀。這些藏書有王衷亮留下的書籍,據說譜書、手稿之類可能也在其中,十分可惜。也許王衷亮是家族的高峰,給了後人動力之外也有壓力,王仁芳活在其曾祖的影子下不堪其苦。科舉成就了王衷亮,而這條路不是誰都適合,反之便成了耽誤,燒了也罷。

科舉雖說僅僅成就了王衷亮,不過對於整個家族來說,也形成了文化的自覺。王衷亮之後的前幾代多讀書習儒,延續至今,後人整體讀書不錯,從教的較多,怎能不說是王衷亮文化的基因在隱隱起著作用呢?

對於王衷亮這個人物,只能從這些顯見資料入手,以點窺面,難免不客觀、不具體。不過王衷亮的性格,從資料中多少也會反映出來。比如說在詩文方面,王衷亮似乎不太擅長,何以見得?《岫巖志略》成書於鹹豐七年前後,編修者李翰穎與王衷亮是老交情。假如王衷亮詩文顯著的話,為何沒載錄於志書之中呢?志書當中,岫巖地域擅詩之人,無論拔貢多隆阿、秀才許際閣,還是布衣許文運、趙裕,俱有詩文登載。由此看來,王衷亮不是那麼「文藝」,與後人口傳「其八股文章做得好」的說法,所映照出來的是,王衷亮只是對於帖括的擅長。與後來者,奉天籍大學士文祥,似乎有相似之處。

另外,王衷亮在盛京地區士子之間,尚無資料、亦無詩文顯示其交往。鹹豐初年的外出遊學,也許只是託詞。進士匾都是自己題寫,聯繫到上文的「不文藝」,總覺得其為人嚴謹、不活躍。

走訪王衷亮,對其為官,口碑與志書一致,都認定是個好官。好官卻磕磕絆絆沒有官運,只能怨我們這片土地,仕宦的土層太薄,偶一勃興,也顯得無所適從。不過也不絕對,同鄉李輝德似乎就八面玲瓏,後人也安排得滴水不漏。只能說是性格和運氣使然吧。

作者簡介

張傳筠:1981年生於莊河,工作於莊河市保安服務公司。業餘喜愛收集整理文史資料,愛好書法,有詩歌散見於報刊,系大連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莊河之窗》雜誌

本文來自「天南地北莊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並有資格被選為貢生。增生是指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僅次於廩生者。政府不給廩食(小編突然想到現今公務員體系編制外的臨時工)。這部分主要由於讀書人較多,要求進學的較多,而廩生名額有限,因此又擴廣了一定名額的生員(就現在的擴招生),該部分生員為了區別於廩生,顧叫增廣生員,即增生。
  • 童生、秀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一級一級的名稱很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繫?
    童生、生員(秀才、茂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狀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的稱謂。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清朝文憑等級分三級:一秀才、二舉人、三進士。舉人,在宋之前不用考試,只是一個稱號。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秀才在初唐和進士是同一級等)考(歲)貢生簡單一點說,就是副榜舉人。
  • 落雁進士李明璋
    殿試在會試後同年四月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時務策)一場,出榜分為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或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成三鼎甲,狀元居首稱鼎元。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童生,是研習科舉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的名稱。未中秀才之前,不管年齡大小,縱然考到七老八十,都被叫作童生。而童生也是需要考試的,叫作童子試,亦稱童生試、童試、小考。
  • 落雁進士:李明璋
    特指考取進士。鹽津縣落雁鄉出過進士。何人中了進士?李明璋。他是落雁鄉出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進士。李明彰,字峨生,號奉周。生於清代同治元年(壬戌年,)五月初六,即1862年6月2日。地點在當時的昭通府大關廳及第鄉落雁鄉場口上,其祖籍為湖南。李明彰於光緒九年(1883年)入泮昭通府,庠生,當時為21歲。光緒二十七(辛丑)年(1901年)捐附貢生,任修職佐郎。
  • 進士?都不是!
    生員進入府學後,經過多次考核合格後才能與監生、貢生一同在八月參加鄉試,或稱為「秋闈」。鄉試通過便獲得舉人之身份。貢生就是地方推薦進國子監的生員,像是給國家進貢人才一樣,所以稱為貢生,或者叫貢監。生員、監生、貢生鄉試通過之後,便可以準備接下來的春闈,即會試。會試參與人員有鄉試上來的舉人、國子監的舉監以及往屆落榜的舉人。舉人通過會試之後便稱為貢士,有了參加接下來殿試的資格。
  • 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楚?看完文章全明白!
    02、貢生、監生 然而,秀才還有兩個升級版的稱號,分別是貢生與監生。 當讀書人考取秀才之後,就有機會進入州學、府學、縣學等學校讀書,成績優異者,還可保送到京師的國子監學習,稱為貢生,意謂貢獻給皇帝的人才。
  • 【漲知識】何謂廩生、庠生、舉人、貢士、進士?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古代如果某人考個二三十年也不稀奇,撇過別的朝代不說,在官員待遇相對較低的清朝,二百多年間就出了不下五位過百歲的高齡考生。第二位是乾隆36年辛卯科會試的考生,名叫李煒,這一年正好滿一百歲。
  • ...雷氏家族:明清兩朝出了5個進士、15個舉人、選拔貢生6人、諸貢...
    一份統計數據表明,整個清朝,全國雷姓共有57個進士,出自井研縣的有雷翀霄及堂侄雷輪。光緒版《井研縣誌》記載,井研這支雷姓的先祖雷漢廣,是在明朝洪武2年(1369)時,一共8弟兄從麻城入川的,定居在井研縣大水灣馬界溪,成為井研雷氏入川始祖。
  • 這條小巷曾經走出九位進士,四位貢生,十多位舉人,豪宅遍地
    大陽鎮歷史上文風興盛,人才輩出,每條小巷子都能找出進士舉人之類的名士先祖。被譽為陽阿之源的小廟巷,不可小覷,俗話說「有官不到大陽誇」,就是一個地方做官的人再多也不能到大陽鎮來炫耀,大陽古鎮先後走出了九位進士、四位貢生、十多位舉人,做過的官職從文職的尚書、御史、翰林到武官郡守、狀元、將軍,地方巡撫等等,文可治國安邦,武能保家衛國。
  • 沒能考中進士而止步於舉人、秀才的讀書人,通過什麼渠道入仕?
    貢士放榜後,接著到皇宮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分列名次為「進士」。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人數不定,一般是幾十人)賜「進士出身」;其餘的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的進士再經一次「館選」考試,合格者稱為「庶吉士」,進翰林院學習三年。
  • 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
    「答1」:∵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金門縣≠廈門市,同安縣首進士=金門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錯,未考慮海滄。「答2」:∵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海滄,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好像是對的。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當然上面是個時間比較長,但論起名號,鄭板橋的小編以為最好,「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有點歷史常識的同學就會估算了,雍正同志在位十三年,如果在乾隆前期高中的話,應該問題不大,事實也是如此。這位難得糊塗的清朝文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四十歲中舉;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這麼看鄭板橋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達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初級目標。
  • 崇正書院:湧現出1名狀元、76名進士、396名貢生
    長泰雖為葺爾小縣,卻科第蟬聯,英才輩出,湧現出1名狀元、76名進士、396名貢生。翻開封建科考名錄,自泰亨書院以來,長泰僅明朝一代就出現1名狀元、38名進士。長泰更是 「治隆俗美,庶人閭巷,莫不有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固自足也。」泰亨書院,當屬長泰教育興盛的起點。元代漳府知事徐觀在《重建縣學記》提到:「縣有學宮久矣。漳居閩南絕域,自紫陽夫子過化之後,人皆知崇學校,敦詩書,風俗與中土不殊。
  • 即墨十大進士!!
    明清兩代,包括武進士在內,即墨共出了70名進士。其中,明代20名,清代50名。明代最好的等次是二甲,共有4人。其中,以侯庸和宋統殷的名次最好,分別是第19名和第39名。清代除了武進士李廷揚進入一甲外,其他文科進士最好的等次也是二甲,共7人。其中,以初彭齡和黃貞麟的名次最好,分別是第6名和第10名。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只有兄弟進士的一代進士家族共27個,佔22. 3%,二代進士家族達77個,佔63. 6%,超過明代江西進士家族總個數一半,而後隨著代數增加,家族個數銳減,三代進士家族共14個,四代進士家族2個,六代進士家族1個,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無五代進士家族。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通過鄉試以後還要參加會試,在京城裡舉行,參加考試的都是舉人,通過以後稱為貢生。我把這個會試對應為我們的大學畢業考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碩士吧。不過由於古代的教育體系和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不一樣,譬如我們有普通院校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