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他和貢士、進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點,中國古代的鄉試、會試、殿試根本不是什麼「學歷考試」,更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考中鄉試、成為舉人之後,便擁有了進入官場的「入場券」,同時也獲得了進一步參加會試和殿試的資格。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比如明朝著名的「海青天」海瑞,他就是在連考兩次會試沒有考中之後,以舉人身份出仕為官的,而且一直做到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的高官!雖然沒有太多實權,但級別擺在那裡,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和北京的都察院右都御史是平級的。換句話說,舉人出身不僅可以當官,而且理論上是可以當到最高級別官職的。

但是,舉人並不是考中後立馬就可以當官,得等有缺才能補,而且通常只能被授予知縣以下的官職。能夠被直接授予知縣職務的舉人,要麼是背景深厚,要麼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海瑞,以舉人身份出仕之初僅僅擔任了縣學教諭這樣的職務。按照明制,縣學教諭這個職務屬於「未入流」,也就是擁有官員身份、在吏部有備案,但比從九品還要低一級!可不管怎麼說,「不入流」那也是官、不是吏,理論上也是可以升到正一品的。但吏絕對不可能,他們永遠只能是吏!

如果趕上王朝草創,舉人直接被授予知縣等職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清朝的「於青菜」于成龍,他連舉人都算不上,只是鄉試補錄的副榜貢生。可是,因為人才短缺,經過國子監「短期培訓」之後,于成龍依然被外放了知縣之職!這裡有必要說一說,副榜貢生不是考中會試的貢士,而是在鄉試落榜生中選取部分成績尚可者、進入國子監繼續深造,待考核合格之後,參照舉人錄用。

可是,如果不幸趕上了和平年代、尤其是王朝中後期,那就且有得等了!歷朝歷代等上一輩子也沒能放個實缺的舉人大有人在。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會選擇進入高官幕府、充當高官的幕僚,以期「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高官的賞識,從而進入官場。比如晚清時期的左宗棠,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後來的那個「進士」不是考的,而是慈禧太后送的。但不管怎麼說,能夠走到左宗棠這個份上的,絕對鳳毛麟角……大多數舉人最終都默默無聞,或者在知縣之類、甚至更低的官職上一直幹到「退休」……舉人出身的官員,能夠幹到知府基本上就已經到了「天花板」了,像海瑞、左宗棠那樣的,純屬「異數」,比鳳毛麟角還要鳳毛麟角!

舉人與貢士、進士的區別

進士與舉人不同,所有進士理論上都是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的。說白了,進士其實就是舉人的「升級版」,是舉人考取直接做官、不用候缺的資格。中國古代的進士一般分三等,即所謂三甲(不是醫院那種)。一甲稱進士及第、通常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之職。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這些人中成績好的一般會被挑選出任翰林院庶吉士。剩下的,也基本會被授予六部主事等職或者外放知縣等等。總而言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國家一定會給您安排一個「處級」以上工作!

貢士與進士的區別

貢士和進士,這是很多人都搞不清的一對東西,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這麼說吧,貢士其實就是進士,原班人馬、一個不動!舉人參加會試,考中之後便是貢士。接下來的殿試屬於等額考試,不差額!只對貢士進行重新排名,僅此而已。換句話說,考中了貢士就等於是考中了進士,但貢士中的第一名卻不一定是狀元!這裡面有殿試發揮的原因,也有皇帝的喜好。比如晚清的狀元劉春霖,就是因為名字取得吉利,被慈禧太后親點為了一甲第一名——狀元!

綜上所述,無論是舉人還是貢士、進士與現在的「學歷」這個概念都八竿子打不著,您多咱見過現在研究生畢業就可以直接當公務員的?中國古代的鄉試、會試、殿試其實就是古代的「公務員考試」,與「學歷」無關。網上一些人說什麼現在的博士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云云,純屬一廂情願、鬼扯一通!您見過哪個博士可以直接擔任處級職務的?博士就算是考上了公務員,也不過就是享受正科待遇而已,有時候連正科職、甚至副科職都未必輪得上……最後再次強調一下,舉人是中國古代的「公務員編制」,不是「學歷」!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在古代,讀書人的出路只有一條——考科舉,做官老爺。能不能做成官老爺,那就要看你有沒有本事通過科舉考試了。科舉制度的緣起和發展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式微於元朝,輝煌於明清,結束於清朝。從隋朝公元605年持續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來無數讀書人的命運。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樣,科舉考試也是一座獨木橋。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大概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貢士:會試錄取的人我們稱之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先後排名是什麼
    (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於隋朝,成熟於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進士是清北嗎
    雖然現代的高考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高考依然是平民孩子實現階層流動的最佳階梯,考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們古代也有考試,那就是著名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歷史悠久,已經擁有了1300多年的歷史了,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來說說科舉考試分的等級跟現代高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於隋朝,成熟於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能嗎?儘管考秀才已經非常難得,但是卻也沒有入仕的資格,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做官的資格,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的,秀才這個身份也是有它的好處的。比如見到縣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們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為不跪被稱為「筆架山」,還能去當時的機關學校,比如縣學之類的,最大的好處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隨便拉去做苦力了。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清朝的舉人出仕,能當個什麼的官?未能出仕的舉人,該怎麼辦呢?
    舉人到底能不能直接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但是,在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後期,舉人直接做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是進士錄取人數的增加,進士多了,舉人自然無法與之競爭。因此,晚清時期,舉人直接做官已經很難了,除非你背景足夠深厚或者家世背景非常殷實,否則基本沒有機會……何謂舉人所謂舉人,指的是鄉試被正式錄取者,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會試錄取者稱貢士,考取了貢士就等於是考取了進士,所謂殿試僅僅是對貢士進行重新排名而已,屬於等額錄取、不淘汰任何一位貢士。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今天的問題,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會試(3年一次)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中了舉人的次年3月就可以參加會試,發榜正值杏花開時節,故會試發的榜又稱為「杏榜」。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整個清朝舉人一共十五萬,一個縣也難出一個舉人,中舉後省裡會派人到你家通知。在《儒林外史》中,範進知道自己中舉之後直接高興瘋了,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之前對範進百般侮辱。等範進中舉以後就稱範進是「文曲星下凡」,舉人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試的人數上都不盡相同。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他可能還在參加鄉試。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雖然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還是由很大的區別的。因為如果考中秀才,往往還伴隨著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糧,可以用奴婢,可以免刑等等。這些都是現在的高考生所不具備的。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聽到狀元郎、榜眼、探花、舉人、進士及第……聽得雖多,卻不一定分得很清楚。今天和大家一起,探個究竟。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歷史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各指什麼?
    科舉制的應用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寒門學子也能通過努力一展抱負、為國效力,實現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轉變。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這種選拔官吏的制度才被廢止,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為古代朝廷選拔了不計其數的官員。科舉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考試科目分為常科、制科和武舉。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例如明經科、進士科。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秀才、舉人、進士,等於現在啥學歷?網友:進入「中央機構」真難
    從秀才到狀元,不管是考中哪個,這個人都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算是飛雲直上了,不但有皇帝派兵送回家鄉,家鄉的人也會敲鑼打鼓迎接,等待他的將是一片錦繡前程!考取功名往往在劇中體現出來的是非常「難!」而考中之後就可以進入朝廷做官,古代的朝廷可是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機構!對比一下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後還得自己謀取職業,想要進入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