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到底能不能直接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但是,在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後期,舉人直接做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是進士錄取人數的增加,進士多了,舉人自然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是清朝的很多旗人可以通過出任侍衛、拜唐阿等方式跨過科舉直接入仕,這些人的背景、門路遠比單純依靠科舉考試的舉人優越得多,舉人自然也很難與他們競爭。除此之外,還有捐納途徑,這幫人既然能用錢買官,自然也有辦法通過錢解決虛銜轉實缺的問題,無形中又增加了舉人直接做官的難度。晚清時期,因為平定「發捻之亂」,又打出來許多「軍功候補官員」,這些人也同樣是來跟舉人、甚至進士「搶飯碗」的!因此,晚清時期,舉人直接做官已經很難了,除非你背景足夠深厚或者家世背景非常殷實,否則基本沒有機會……
何謂舉人
所謂舉人,指的是鄉試被正式錄取者,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會試錄取者稱貢士,考取了貢士就等於是考取了進士,所謂殿試僅僅是對貢士進行重新排名而已,屬於等額錄取、不淘汰任何一位貢士。
鄉試除了被正式錄取者舉人之外,還有一些未達到錄取條件、但成績尚可者會被副榜補錄,稱為副榜貢生。請注意,副榜貢生和貢士不是一回事,貢士其實就是尚未進行重新排名的進士,但副幫貢生只是「候補舉人」而已。這些人在被補錄之後,還需要進國子監繼續「鍍金」,在考核合格之後,才能具備與舉人同樣的待遇。如著名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他便是副榜貢生出身。在清朝入關之初,因為人才緊缺,不僅舉人可以直接入仕,連不少副榜貢生在考核合格之後都可以直接入仕做官。還是以前面提到的那位于成龍,他不僅以副榜貢生身份入仕為官了,而且起步就是知縣!但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出現在清楚,隨著清朝科舉制度的完善,舉人、副榜貢生直接出仕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少。
舉人直接當官能當什麼官
在清初,舉人直接出仕,混個知縣問題不大,畢竟連副榜貢生都能外放知縣,就更別說是「正取生」舉人了。但隨著清朝科舉制度的逐步完善,舉人直接出仕也越來越難,基本也只能是基層官員了,如縣丞、教諭、主簿之類正八品及以下職務。如果背景深厚或家世背景仕殷實,通過人為操作混個正七品的知縣也是有可能的,但基本鮮有能夠擔任知縣以上級別職位的。畢竟,不少排名靠後、缺乏家世背景的進士(一般以三甲同進士出身者居多)也只是外放知縣而已,舉人理論上是不能超過進士的。
當然,清朝會不定期對一些久試未中進士的舉人進行再次挑選,稱為「大挑」。說白了,就是給長期「奮戰在考試一線」的舉人們一個額外的機會。適逢朝廷「大挑」,運氣好的舉人也是有可能被外放知縣的。運氣一般的,恐怕也只能從縣丞以下幹起了……
未能出仕的舉人可以做什麼
未能出仕的舉人可以做什麼呢?入高官幕府擔任幕賓是一個最常見的途徑,如晚清時期的左文襄公,他走的就是這條路。這裡有必要說一說,舉人入高官幕府擔任幕賓與人們常說的「師爺」還是有區別的。「師爺」屬於沒有編制的「編外人員」,而舉人是擁有功名在身的「正式編制人員」。「師爺」一輩子只能是「師爺」,但在高官幕府中擔任幕賓的舉人如果混得好、是可以被推薦直接為官的。
除了入高官幕府之外,家境好的自己在家噹噹「土財主」也是相當不錯的。舉人屬於有功名在身的,不需要繳納賦稅、不需要服徭役,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一般也比較高——見官不拜。和卸任官員一樣,這類舉人同樣被稱為「鄉紳」。
綜上所述,在清朝考中舉人,等於是獲得了官場的入場券,但只能在「大廳」、沒法進入「包廂」,如果「大廳」客滿,那就只能「買站票」等著了。如果不想等,也可以去高級「包廂」幫裡面的人「端茶倒水、遞遞毛巾」,以期混個臉熟。一旦「大廳」有空位,有在高級「包廂」裡的人照顧、可以優先獲得這個空位。但直接進入「包廂」很難,基本沒有可能。
清朝的舉人、除清初以外,基本都是知縣及以下起步,一般都是從縣丞、教諭、主簿這些基層官員幹起,能夠直接出任知縣者已然是鳳毛麟角了。舉人出仕者的後期升遷也相對較慢,一輩子能混到和知府、同知之類,就「燒高香」了!像左文襄公、海忠介公那樣的,基本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古往今來,舉人出身者能夠像左文襄公那樣出將入相者,比鳳毛麟角還要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