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白清朝的舉人是幹什麼的
古代人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所有的讀書人數十載的寒窗苦讀,進入仕途成為了讀書人最終的目的。在科舉制度下,他有舉人、探花、榜眼進士等不同的考試類別下的職位。聽起來這與現在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點相像。
從大的環境下來說,這兩者都是由當局的政府部門主導的這個國家和社會進行選拔人才所授予的等級評選,等級越高也就意味著自己的一個人的學識、才華已經辦事能力更高一級。但是在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古代社會以官為本,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書只有進入仕途才算是功成名就,小學時代學過的課文《範進中舉》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現代的教育制度除了為統治階級服務,還要滿足現代社會不同的層面
為技術人才的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現代教育的面積更廣泛。現代社會的公務員制度和古代的選拔制度有點像,只要是通過公務員考試就有機會進入到國家統治階級的圈子。
我國現行的公務員系統行政級別總共有十層,還是與學歷有比較大的關係。博士出身的話一般是正科級,碩士一般是副科級待遇,本科生出來之後就只能從最基層的做起,所以這其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清代時期的官員品級最高的是正一品,最小的是從九品。如果中了舉人的話,就可以在從九品當中任職。這算是起點比較高的,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這樣的狀態。
古代是專制社會,他在官員品評選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主觀因素
尤其是皇帝手握皇權,皇帝直接可以確定一個官員的升降,這就增加了眾多的人為因素。現代社會是民主的社會,對於官員的升降都有一套嚴格的考核機制。重要的人員調動和升遷都要經過大會的一致地開會討論決定。這對於制度本身的發展來說更加良性,對於參加仕途的個人來說也做到了更加公平和公正。如果簡單地將博士、碩士以及古代的生活中舉人、進士掛鈎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有失偏頗的地方,不符合實際情況。
滿族人入關以後,生員也就是剛準備參加考試的人要在京城參加考試,通過了就成為了舉人。這個時候則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參加會試和殿士,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貢士和進士。另一種選擇就是不去參加各種考試,直接去做官。當然如果能夠通過貢士和進士,那麼對應的官員等級將會是更高一級。
清朝的考試會產生大量的舉人,如果直接進入仕途的話,諸多的官僚機構無法容納這麼多的人來拿國家的鐵飯碗,所以他要進行一個大範圍的篩選。如果會試不中的話,就有資格被進行挑選,一般的官員職稱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的領導以及市長等等。選擇官員的方式多種多樣,還可以進行截取。上面會劃定通過幾個科目的舉人進行截取,在範圍內的人就可以去報名。
無論怎麼樣的努力,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做官,最終還是會有落榜的人。
一些落榜的舉人會到當地的辦一些私塾以維持生計、造福鄉鄰,畢竟有文憑在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還有的家境富裕的直接呆在家中,繼承家中遺產。還有一些可以去經商,憑藉著自己的聰慧的大腦可以有富裕的家產,這些都是極為可能的。當然還有一小部分人去從事農業活動,也是養家餬口的一份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