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舉人最低能做什麼官?

2020-12-25 科技歷史說

首先明白清朝的舉人是幹什麼的

古代人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所有的讀書人數十載的寒窗苦讀,進入仕途成為了讀書人最終的目的。在科舉制度下,他有舉人、探花、榜眼進士等不同的考試類別下的職位。聽起來這與現在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點相像。

從大的環境下來說,這兩者都是由當局的政府部門主導的這個國家和社會進行選拔人才所授予的等級評選,等級越高也就意味著自己的一個人的學識、才華已經辦事能力更高一級。但是在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古代社會以官為本,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書只有進入仕途才算是功成名就,小學時代學過的課文《範進中舉》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現代的教育制度除了為統治階級服務,還要滿足現代社會不同的層面

為技術人才的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現代教育的面積更廣泛。現代社會的公務員制度和古代的選拔制度有點像,只要是通過公務員考試就有機會進入到國家統治階級的圈子。

我國現行的公務員系統行政級別總共有十層,還是與學歷有比較大的關係。博士出身的話一般是正科級,碩士一般是副科級待遇,本科生出來之後就只能從最基層的做起,所以這其中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清代時期的官員品級最高的是正一品,最小的是從九品。如果中了舉人的話,就可以在從九品當中任職。這算是起點比較高的,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這樣的狀態。

古代是專制社會,他在官員品評選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主觀因素

尤其是皇帝手握皇權,皇帝直接可以確定一個官員的升降,這就增加了眾多的人為因素。現代社會是民主的社會,對於官員的升降都有一套嚴格的考核機制。重要的人員調動和升遷都要經過大會的一致地開會討論決定。這對於制度本身的發展來說更加良性,對於參加仕途的個人來說也做到了更加公平和公正。如果簡單地將博士、碩士以及古代的生活中舉人、進士掛鈎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有失偏頗的地方,不符合實際情況。

滿族人入關以後,生員也就是剛準備參加考試的人要在京城參加考試,通過了就成為了舉人。這個時候則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參加會試和殿士,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貢士和進士。另一種選擇就是不去參加各種考試,直接去做官。當然如果能夠通過貢士和進士,那麼對應的官員等級將會是更高一級。

清朝的考試會產生大量的舉人,如果直接進入仕途的話,諸多的官僚機構無法容納這麼多的人來拿國家的鐵飯碗,所以他要進行一個大範圍的篩選。如果會試不中的話,就有資格被進行挑選,一般的官員職稱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的領導以及市長等等。選擇官員的方式多種多樣,還可以進行截取。上面會劃定通過幾個科目的舉人進行截取,在範圍內的人就可以去報名。

無論怎麼樣的努力,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做官,最終還是會有落榜的人。

一些落榜的舉人會到當地的辦一些私塾以維持生計、造福鄉鄰,畢竟有文憑在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還有的家境富裕的直接呆在家中,繼承家中遺產。還有一些可以去經商,憑藉著自己的聰慧的大腦可以有富裕的家產,這些都是極為可能的。當然還有一小部分人去從事農業活動,也是養家餬口的一份職業。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能不能做成官老爺,那就要看你有沒有本事通過科舉考試了。科舉制度的緣起和發展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式微於元朝,輝煌於明清,結束於清朝。從隋朝公元605年持續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來無數讀書人的命運。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樣,科舉考試也是一座獨木橋。
  • 清朝的舉人出仕,能當個什麼的官?未能出仕的舉人,該怎麼辦呢?
    舉人到底能不能直接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但是,在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後期,舉人直接做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是進士錄取人數的增加,進士多了,舉人自然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是清朝的很多旗人可以通過出任侍衛、拜唐阿等方式跨過科舉直接入仕,這些人的背景、門路遠比單純依靠科舉考試的舉人優越得多,舉人自然也很難與他們競爭。除此之外,還有捐納途徑,這幫人既然能用錢買官,自然也有辦法通過錢解決虛銜轉實缺的問題,無形中又增加了舉人直接做官的難度。晚清時期,因為平定「發捻之亂」,又打出來許多「軍功候補官員」,這些人也同樣是來跟舉人、甚至進士「搶飯碗」的!
  • 在清朝考中「舉人」,能就任什麼官職,為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舉人
    在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方式便是科舉制度,根據考試直接地展開選拔人才,例如書生、舉人、狀元這些便是對那時候金榜題名考生們的稱呼。清朝中了舉人以後究竟能出任多少的官兒呢?科舉制度在中國在歷史上日益突出,來到清朝時期早已發展壯大到十分完善的程度,在科舉初中升高中中功名的人被統一稱作舉人。
  • 範進為何中個舉人就瘋了?看清朝舉人的這些權力,估計你就明白了
    各位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語文課上學的一篇課文,那篇課文說的是一個叫做範進的人,這個人是清朝作家的一個小說人物,所以就當範進是一個清朝的舉人好了。這個人說來還是很悲劇的,他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就樂瘋了。範進到底因為什麼樂瘋了呢,要知道他只不過才成了舉人,還沒去考進士呢?
  • 清朝的舉人文化水平如何,他們能達到現代國學教授的水平嗎?
    這樣來比較的話,小編認為清代舉人的學識,不亞於國學教授的水平,甚至很多可以說高於國學教授的水平。清朝舉人就進入候補官員行列了,還可免幾百畝田稅。當然,待遇優越,但考的難度也就很大了。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舉行一次鄉試。據統計,每次鄉試每個省大約能考中一百人到二百人,清朝全國每次鄉試中舉大約是三千人至四千人。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清朝臺灣第一舉人王璋
    《兄弟三經入彀父子四榜題名》解讀心得一一藍田(浮浪橋)王氏與沙格山面埕尾王家和莆仙部分族親(待考)的歷史淵源:                                      泉港沙格   王輝銘(璋公裔孫)    雜筆       王璋公,清朝復臺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按照清朝的記錄,院試每年其實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兩次,在一個人口大縣往往只有三四十個錄取名額,然後接著遞減,最少的縣只有十幾個人。這就相當於現在的讀書人,在全縣那麼多人面前考進前三十、四十名。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能嗎?
  • 清朝考中舉人都有哪些權力,左宗棠便是例證,難怪範進中舉會瘋
    初中課文內容《範進中舉》裡的範進,是清人吳敬梓金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角色,範進貧困潦倒,在一直不斷地應考中度過了他的從前,考了二十多次,直至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擁有科舉的資質,想不到科舉竟然一試即中,變成舉人。中舉後他居然激動得「瘋」沒了,虧欠平日裡頗瞧他不起的嶽父胡屠戶扇了他一巴掌,才將他打得恢復過來。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負責。 考試一共三場,縣試、府試、院試,考過了前兩場就可以被稱作童生,如果又考過了第三場院試,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功名。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四十六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六十到七十萬,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是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一輩子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都沒去過。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也沒有概念,認識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吧。
  • 千萬別小看舉人,他的含金量,能甩今天985研究生幾條街
    考中的,才能獲取「舉人」資格。清朝267年總共錄取了15萬舉人,平均每年錄取600人。而且通過率極低,大概只有4%的錄取率。考中舉人後有多牛?可以說「一步登天」。範進是一個窮秀才,連老丈人胡屠夫都看不起,罵他是「窮鬼,現世寶,爛忠厚沒用人」。
  •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以清朝為例,當時官員不僅可以獲得任職時俸祿、祿米、公費等待遇,將來退休後,也會根據官員在任時的級別,獲得不同的俸祿待遇。相當於一份衣食無憂,終身保障的鐵飯碗。只是這份鐵飯碗,並非人人都能拿到。先來說說秀才。過去能考中秀才,其實還是比較不容易的。畢竟普遍文盲的年代裡,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要活的教育,還是挺難的。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負責。考試一共三場,縣試、府試、院試,考過了前兩場就可以被稱作童生,如果又考過了第三場院試,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功名。舉人一般可以做縣令、縣丞之類的小官,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現在來看,古代舉人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很多人道退休才是處級幹部。整個清朝舉人一共15萬,一個縣也難出一個舉人,中舉後省裡會派人到你家通知。
  • 清朝科舉
    歷朝歷代的當權者都希望麾下人才濟濟、不拘一格,又害怕他們恃才傲物、難以駕馭,因此,既能選拔人才,又能磨滅創造性的科舉考試應運而生,經過近一千二百年的打磨
  • 金舉人銀進士,其實舉人比進士更值錢!
    因為做舉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自從有了科舉,「功名」就成了數萬讀書人奮鬥的目標,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加強版的「公務員」考試,看看現在有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的「公考」,就不難想像「功名」對數萬讀書人的吸引力,畢竟有詩曰:「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試問那個男人沒有過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夢想呢?畢竟「做題家」總是少數,而範進就是個做題家。
  •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他和貢士、進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考中鄉試、成為舉人之後,便擁有了進入官場的「入場券」,同時也獲得了進一步參加會試和殿試的資格。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比如明朝著名的「海青天」海瑞,他就是在連考兩次會試沒有考中之後,以舉人身份出仕為官的,而且一直做到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的高官!
  • 舉人?進士?都不是!
    秀才在唐朝時期是在太學學習的監生,到了宋朝則降為讀書人的統稱,只要你讀書,上過學,最低都是叫秀才,所以含水量很高,故明朝專門對基層讀書人進行多重考試以提高含金量。生員進入府學後,經過多次考核合格後才能與監生、貢生一同在八月參加鄉試,或稱為「秋闈」。鄉試通過便獲得舉人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