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三經入彀父子四榜題名》解讀心得一一藍田(浮浪橋)王氏與沙格山面埕尾王家和莆仙部分族親(待考)的歷史淵源:
泉港沙格 王輝銘(璋公裔孫) 雜筆
王璋公,清朝復臺,臺灣籍第一舉人。王璋,清,惠安仙塘埔沙格人,陝甘莊浪縣令王鐘鳴之六子,王萬善之孫,王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中舉,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臺灣府志:當時因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帝急需了解臺灣民情習俗,王璋恩旨入京事奏,深得康熙賞識,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巡駕杭州,王璋以中官首領銜隨駕杭州,其間康熙帝命侍衛翁峨立,都統官保,王璋3人前往普陀寺,王璋代天子進香,爾後以六品(科舉檔案載5品)外放,宰雲南宜良縣事(高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柒月(1708年7月)因家母張老夫人仙逝,照例應「丁憂」去職,宜良百姓聞訊,數千人齊住雲南督撫處懇請留下王璋(臺灣志:潔已愛民,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於需撫,王璋素服從間道旋家),宜良百姓懷念王璋方正廉,建生祠祀之。
王璋公因與康熙帝關係密切,丁關服初,即補房縣令(清王親貴族流放地),王璋主政時倡導「施政不苛撓,人頗便之;為政務在便民,緩追呼,減徭役」;身先重範:因公赴鄉,不擾民一飯一宿。此外,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勳陽府志》《房縣誌》載:璋公,阡陌公務之暇,巡行郊陌,勸課農桑」。璋公在民事訴訟開創中國古代民事調解先河:在《房縣誌》「雜記」部分記載了王璋幫楊婦換田,就近耕作的事跡。對於生活無著或因意外致使生計受到嚴重威脅的百姓,璋公還要想方設法幫助其渡過難關,如《房縣誌》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歲荒,牛瘟,百姓無力交納公糧,縣令王璋「代償之」,並差遣役僕回家「取銀賑饑」,且「賣牛為來春耕種計」。
同時王璋施政方略開創中國古代低保暖民工程之前河:志書中詳細記載了王璋路遇販陶何老跌破陶器,想盡方法幫助何老募得十餘貫錢,使之「飽曖以終」的生動事例。
王璋在主政房縣時扶持貧苦百姓,使之安居樂業,在康熙朝時是為政之德數王璋為垂範。督撫題薦,康熙皇帝玉音王璋為真好人,譽國朝第一縣令。康熙六十一年恩旨暢春園隨奉,特晉朝議大夫〈正四品〉。
雍正元年,雍正帝特簡璋公監督太平倉等倉事,當時,倉事主官總督法敏為滿族人,爾後璋公恩旨管東廠事,奉旨稽察朝班,璋公官職終幾品?暫無定論(因縣誌載監察御史與清史檔案有出入):目前清史檔案暫查閱至13卷,共30卷),王璋政績卓然,身份何等顯耀榮貴,可從雍正皇帝聖旨內容內的字裡行間加以佐證:如聖旨載王璋經書多才,恪勤奉職,出納裕公之私積,權衡佐軍國之需,勞績有成……等等。
王璋公的成就,從小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子亦師亦友,兒時受家庭濃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薰陶,鐘鳴公身傳言教,張老夫人的慈教有方。清初期,因忠孝公輔鄭成功抗清復臺,清兵三次圍剿沙格,殺傷受擄者無數,以順治十三年(1656年)最為慘烈,族人流離失所,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族人或改名換姓,或外逃求生;璋公之祖父萬善公的家庭同樣生計維艱,這時萬善公帶著家人(長汝縉,副榜;次鐘鳴,舉人)遷離沙格寄居藍田,並在浮浪橋邊販賣水豆廚貼補生計,璋公之父王鐘鳴中舉之前,受高人指點到南安縣遊學(邊學習邊教書),清順治五年以南安籍生員中舉,後因應會試屢試不第,便在吏部登記註冊候選;於康熙二年五月(1663年)選授陝甘平涼府莊浪縣事(縣令)達十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3年)莊浪大旱,農耕無收,饑荒遍於城鄉,當時鐘鳴公已接恩旨上京任職,而鐘鳴考慮饑荒未等上司批覆,私開官倉放糧賑濟饑民,不久因私啟官倉便被撤職回籍。鐘鳴公以濟削職,回鄉時莊浪百姓數以萬計堵住路口,攔住車道,送出百裡之遙(莊浪志載:攀轅臥轍者萬計,送數百裡),爾后庄浪百姓樹立王鐘鳴的德政碑於城外大堤上,以志紀念。公回鄉後「鬱郁中殂,識者悲之」,在鬱郁憂悶之中病逝,鐘鳴公事跡感天動地,康熙五十八年恩旨以七品小縣令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因子璋貴贈封王鐘鳴為朝議大夫。
璋公雖為官宦子弟,終因王鐘鳴為官清廉冰潔,三鐘鳴辭職還裡旋而謝世,當流離況瘁之中,王鐘鳴四子王際慧年僅十四歲,王璋更小僅九歲,家庭生計無著落。王鐘鳴側室張夫人(戶部職方司東湖張公之幼女)帶著際慧(四舍),原威(五舍),王璋(六舍)等逃居仙遊,張夫人督紡織以供際慧兄弟3人等脯資,早出晚歸務職貼補家用,1683年,王師克臺,清延敕令「復界」,繼而取清海禁,王鐘鳴繼配張夫人挈際慧,原威,王璋三兄弟渡海入臺遊學,際慧與王璋同年進府學(王忠公全集p048載:俱同年進泮食餼兩學),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2年)鐘鳴公之六子王璋中舉,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臺灣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鐘鳴公之四子際慧,字健伯,諡博士,登丙子科賢書(高中舉人),癸未會試在單家橋接駕,初選授閩龍溪府教諭,康熙戊子年(1708年)奉聘粵東分門(見王忠孝公全集p04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鐘鳴公之五子原威,字端伯,號鏡洲,登康熙萬壽科癸巳科賢書(舉人),選授閩建寧府浦城縣教諭。故其旌曰:兄弟三經入彀父子四榜題名。
藍田(浮浪橋)王氏,沙格王面埕尾王氏及莆仙部分王氏(待考)皆系王璋公之後裔。藍田(浮浪橋)古大厝與沙格山面埕尾古大厝在數量規格一致,莆仙一脈因歷史原因,開基何處暫無定論(待考)。
據祖輩口口相傳,璋公一子留在浮浪橋,一子開回沙格系我祖也,另一子回莆仙。
沙格祖厝(上厝,中厝,下厝,尾厝、呈尾及現存祖厝,另文館、武館…供族親習文練武用)。解放前我曾祖王萬福為惠北巨賈(擁有18般大船與臺灣貿易,現沙格中學前舊柯港仍留有停船系錨石洞遺蹟),因兵荒馬亂,家道衰退,幾座大厝因年久失修先倒掉一小部分,解放後因家族成份不好,曾祖母明事理,心懷公業,主動將厝獻於黨與政府,拆予鄉裡作自留地。
璋公脈下300年來人才輩出,僅解放後藍田(浮浪橋),沙格,莆田宗親精英人才匯聚各行各業,暫可考有出任主政一方地方政要(黨委書記),鄉鎮科級幹部,職能部門的局長,在醫療系,有開創醫改行業的醫療集團巨頭,也有享受團職以上的技術人員,在教育界,有基礎教育事業的校長書記,更有萬師之表的大學老教授,也有在平凡崗位做出傑出貢獻的全國勞模(王菊蓉,郵遞員,目前泉港唯一全國勞模,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因個人水平有限,利用今晚3個左右小時草草隨筆,不足或錯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2017年3月12日
作者:品品
王氏古民居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南田村(俗稱浮浪橋),古時屬泉州府惠安縣十三都樟柿鋪溪頭。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開閩三王始祖之審知公後裔王璋公,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雍正帝知其官聲極其清廉,派人到家鄉暗訪屬實後盛讚曰:王璋是大好人!特賞萬金予以褒揚,王璋公受賞之後方在故鄉浮浪橋(古亦稱藍田)興建了五座富有閩南特色的"皇宮起"式聯排建築。這五座民居座西朝東,背靠連綿青山,面向蜿蜒向東的壩頭溪。明清古驛道穿過屋後,屋前方不遠則是車水馬龍的國道324線。古民居氣勢恢宏,紅磚黛瓦,巍峨壯觀。整座建築涵蓋了石,土,木,磚結構。既有糖漿土牆,又有石子牆,木板牆。牆壁裝飾技藝不僅有石雕,還有木雕,磚雕。技藝精湛,畫面精美。宛如閩南建築風格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