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臺灣第一舉人王璋

2021-02-23 莆仙王氏

 《兄弟三經入彀父子四榜題名》解讀心得一一藍田(浮浪橋)王氏與沙格山面埕尾王家和莆仙部分族親(待考)的歷史淵源:
                   

                  泉港沙格   王輝銘(璋公裔孫)    雜筆


       王璋公,清朝復臺,臺灣籍第一舉人。王璋,清,惠安仙塘埔沙格人,陝甘莊浪縣令王鐘鳴之六子,王萬善之孫,王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中舉,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臺灣府志:當時因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帝急需了解臺灣民情習俗,王璋恩旨入京事奏,深得康熙賞識,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巡駕杭州,王璋以中官首領銜隨駕杭州,其間康熙帝命侍衛翁峨立,都統官保,王璋3人前往普陀寺,王璋代天子進香,爾後以六品(科舉檔案載5品)外放,宰雲南宜良縣事(高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柒月(1708年7月)因家母張老夫人仙逝,照例應「丁憂」去職,宜良百姓聞訊,數千人齊住雲南督撫處懇請留下王璋(臺灣志:潔已愛民,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於需撫,王璋素服從間道旋家),宜良百姓懷念王璋方正廉,建生祠祀之。
        王璋公因與康熙帝關係密切,丁關服初,即補房縣令(清王親貴族流放地),王璋主政時倡導「施政不苛撓,人頗便之;為政務在便民,緩追呼,減徭役」;身先重範:因公赴鄉,不擾民一飯一宿。此外,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勳陽府志》《房縣誌》載:璋公,阡陌公務之暇,巡行郊陌,勸課農桑」。璋公在民事訴訟開創中國古代民事調解先河:在《房縣誌》「雜記」部分記載了王璋幫楊婦換田,就近耕作的事跡。對於生活無著或因意外致使生計受到嚴重威脅的百姓,璋公還要想方設法幫助其渡過難關,如《房縣誌》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歲荒,牛瘟,百姓無力交納公糧,縣令王璋「代償之」,並差遣役僕回家「取銀賑饑」,且「賣牛為來春耕種計」。
      同時王璋施政方略開創中國古代低保暖民工程之前河:志書中詳細記載了王璋路遇販陶何老跌破陶器,想盡方法幫助何老募得十餘貫錢,使之「飽曖以終」的生動事例。
       王璋在主政房縣時扶持貧苦百姓,使之安居樂業,在康熙朝時是為政之德數王璋為垂範。督撫題薦,康熙皇帝玉音王璋為真好人,譽國朝第一縣令。康熙六十一年恩旨暢春園隨奉,特晉朝議大夫〈正四品〉。
       雍正元年,雍正帝特簡璋公監督太平倉等倉事,當時,倉事主官總督法敏為滿族人,爾後璋公恩旨管東廠事,奉旨稽察朝班,璋公官職終幾品?暫無定論(因縣誌載監察御史與清史檔案有出入):目前清史檔案暫查閱至13卷,共30卷),王璋政績卓然,身份何等顯耀榮貴,可從雍正皇帝聖旨內容內的字裡行間加以佐證:如聖旨載王璋經書多才,恪勤奉職,出納裕公之私積,權衡佐軍國之需,勞績有成……等等。
      王璋公的成就,從小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子亦師亦友,兒時受家庭濃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薰陶,鐘鳴公身傳言教,張老夫人的慈教有方。清初期,因忠孝公輔鄭成功抗清復臺,清兵三次圍剿沙格,殺傷受擄者無數,以順治十三年(1656年)最為慘烈,族人流離失所,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族人或改名換姓,或外逃求生;璋公之祖父萬善公的家庭同樣生計維艱,這時萬善公帶著家人(長汝縉,副榜;次鐘鳴,舉人)遷離沙格寄居藍田,並在浮浪橋邊販賣水豆廚貼補生計,璋公之父王鐘鳴中舉之前,受高人指點到南安縣遊學(邊學習邊教書),清順治五年以南安籍生員中舉,後因應會試屢試不第,便在吏部登記註冊候選;於康熙二年五月(1663年)選授陝甘平涼府莊浪縣事(縣令)達十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3年)莊浪大旱,農耕無收,饑荒遍於城鄉,當時鐘鳴公已接恩旨上京任職,而鐘鳴考慮饑荒未等上司批覆,私開官倉放糧賑濟饑民,不久因私啟官倉便被撤職回籍。鐘鳴公以濟削職,回鄉時莊浪百姓數以萬計堵住路口,攔住車道,送出百裡之遙(莊浪志載:攀轅臥轍者萬計,送數百裡),爾后庄浪百姓樹立王鐘鳴的德政碑於城外大堤上,以志紀念。公回鄉後「鬱郁中殂,識者悲之」,在鬱郁憂悶之中病逝,鐘鳴公事跡感天動地,康熙五十八年恩旨以七品小縣令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因子璋貴贈封王鐘鳴為朝議大夫。 
       璋公雖為官宦子弟,終因王鐘鳴為官清廉冰潔,三鐘鳴辭職還裡旋而謝世,當流離況瘁之中,王鐘鳴四子王際慧年僅十四歲,王璋更小僅九歲,家庭生計無著落。王鐘鳴側室張夫人(戶部職方司東湖張公之幼女)帶著際慧(四舍),原威(五舍),王璋(六舍)等逃居仙遊,張夫人督紡織以供際慧兄弟3人等脯資,早出晚歸務職貼補家用,1683年,王師克臺,清延敕令「復界」,繼而取清海禁,王鐘鳴繼配張夫人挈際慧,原威,王璋三兄弟渡海入臺遊學,際慧與王璋同年進府學(王忠公全集p048載:俱同年進泮食餼兩學),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2年)鐘鳴公之六子王璋中舉,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臺灣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鐘鳴公之四子際慧,字健伯,諡博士,登丙子科賢書(高中舉人),癸未會試在單家橋接駕,初選授閩龍溪府教諭,康熙戊子年(1708年)奉聘粵東分門(見王忠孝公全集p04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鐘鳴公之五子原威,字端伯,號鏡洲,登康熙萬壽科癸巳科賢書(舉人),選授閩建寧府浦城縣教諭。故其旌曰:兄弟三經入彀父子四榜題名。
       藍田(浮浪橋)王氏,沙格王面埕尾王氏及莆仙部分王氏(待考)皆系王璋公之後裔。藍田(浮浪橋)古大厝與沙格山面埕尾古大厝在數量規格一致,莆仙一脈因歷史原因,開基何處暫無定論(待考)。
        據祖輩口口相傳,璋公一子留在浮浪橋,一子開回沙格系我祖也,另一子回莆仙。
         沙格祖厝(上厝,中厝,下厝,尾厝、呈尾及現存祖厝,另文館、武館…供族親習文練武用)。解放前我曾祖王萬福為惠北巨賈(擁有18般大船與臺灣貿易,現沙格中學前舊柯港仍留有停船系錨石洞遺蹟),因兵荒馬亂,家道衰退,幾座大厝因年久失修先倒掉一小部分,解放後因家族成份不好,曾祖母明事理,心懷公業,主動將厝獻於黨與政府,拆予鄉裡作自留地。
        璋公脈下300年來人才輩出,僅解放後藍田(浮浪橋),沙格,莆田宗親精英人才匯聚各行各業,暫可考有出任主政一方地方政要(黨委書記),鄉鎮科級幹部,職能部門的局長,在醫療系,有開創醫改行業的醫療集團巨頭,也有享受團職以上的技術人員,在教育界,有基礎教育事業的校長書記,更有萬師之表的大學老教授,也有在平凡崗位做出傑出貢獻的全國勞模(王菊蓉,郵遞員,目前泉港唯一全國勞模,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因個人水平有限,利用今晚3個左右小時草草隨筆,不足或錯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2017年3月12日

尋訪古驛道上的浮浪橋王氏古民居


 

作者:品品

王氏古民居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南田村(俗稱浮浪橋),古時屬泉州府惠安縣十三都樟柿鋪溪頭。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開閩三王始祖之審知公後裔王璋公,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雍正帝知其官聲極其清廉,派人到家鄉暗訪屬實後盛讚曰:王璋是大好人!特賞萬金予以褒揚,王璋公受賞之後方在故鄉浮浪橋(古亦稱藍田)興建了五座富有閩南特色的"皇宮起"式聯排建築。這五座民居座西朝東,背靠連綿青山,面向蜿蜒向東的壩頭溪。明清古驛道穿過屋後,屋前方不遠則是車水馬龍的國道324線。古民居氣勢恢宏,紅磚黛瓦,巍峨壯觀。整座建築涵蓋了石,土,木,磚結構。既有糖漿土牆,又有石子牆,木板牆。牆壁裝飾技藝不僅有石雕,還有木雕,磚雕。技藝精湛,畫面精美。宛如閩南建築風格大觀園。
歷經三百餘載風雨,巍然屹立。令人讚嘆!

王璋公神像

聖旨褒揚王璋公

刊登在泉州市泉港區政協主辦的巜記憶泉港》畫冊封面的浮浪橋王氏古民居老照片。

無量橋,俗稱浮動橋、浮浪橋、芙蓉橋、港西橋,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浮浪橋村(古稱港西村)和西吳村交界的溪頭溪上。為泉港區文物保護單位。

      無量橋始建年代不詳,但明·嘉靖《惠安縣誌》就記載其為惠安十七座古橋之一,故無量橋應始建於宋、元時期。相傳早期原為木橋,由大圓柱杉木架設而成,其結構堅固程度不遜於石拱橋。橋板隨溪水漲落而上下浮動,因此得名「浮動橋」,後民間訛稱為「浮浪橋」、「芙蓉橋」。因其處於港西村之南,又稱港西橋。



      無量橋處於古驛道上,明·洪武(1368—1398)年間驛坂村曾設置郵亭,此段驛道從塗嶺鎮南部的驛坂村一直往最北面的白潼村。驛坂村之北的路口村,因地處古驛道的十字路口而得名。無量橋即架在古驛道從打珠溪中遊經過的地方,有村民在溪橋前建居,此地即取名溪頭。

      無量橋上世紀60年代重修,仍作鄉間交通要道,雖車輛出入較少,但行人來往不絕。現無量橋南北走向,兩頭分別接連南田村與西吳村。石墩石樑,全長30米,寬1.8米,4孔5墩,中孔淨跨6.5米。橋面每節原鋪5條石板,現各剩4條,最長5.4米,最寬0.65米,厚0.25米。橋墩用長石條犬牙狀交錯壘砌而成,橋墩兩側俱作舟尖形狀以分水勢減輕衝力。

逢春

寧靜

古樸典雅木結構門堂

2009年農曆十月底祖厝重修後,舉行隆重的進主活動。

祖厝進主儀式。

寬敞的古跑馬場

歷盡滄桑猶可想見當年輝煌的跑馬場。

院內石臺幾,石磨,木桌,柜子,一應俱全。晃如昨天的人們群居熱鬧場景。

雨天的院落

後院場景

仰望

遠眺

靜思

燕尾脊

造型別致的牆頭

雕刻精美的壁畫。

哥倆好

姐妹親

斑駁陸離的土坯牆

長滿青苔的石壁

裸露的鵝卵石牆

磚雕壁畫

美侖美煥的磚雕壁畫

精美磚雕

石雕壁畫

石雕壁畫

精湛的石雕壁飾

雕刻精美的石鬥

精雕細琢的石盤珠

雕工精緻的木柱頭

精緻的木柱子

石窗

石門檻

磚飾花格窗

磚飾門洞

拱形磚飾門

磚飾門頭

沾滿滄桑古石磨

七彩石牆

紅磚黛瓦

藍天白雲

相關焦點

  • 清朝的舉人出仕,能當個什麼的官?未能出仕的舉人,該怎麼辦呢?
    舉人到底能不能直接做官?答案是明確的,能。但是,在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後期,舉人直接做官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是進士錄取人數的增加,進士多了,舉人自然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是清朝的很多旗人可以通過出任侍衛、拜唐阿等方式跨過科舉直接入仕,這些人的背景、門路遠比單純依靠科舉考試的舉人優越得多,舉人自然也很難與他們競爭。除此之外,還有捐納途徑,這幫人既然能用錢買官,自然也有辦法通過錢解決虛銜轉實缺的問題,無形中又增加了舉人直接做官的難度。晚清時期,因為平定「發捻之亂」,又打出來許多「軍功候補官員」,這些人也同樣是來跟舉人、甚至進士「搶飯碗」的!
  • 範進為何中個舉人就瘋了?看清朝舉人的這些權力,估計你就明白了
    各位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語文課上學的一篇課文,那篇課文說的是一個叫做範進的人,這個人是清朝作家的一個小說人物,所以就當範進是一個清朝的舉人好了。這個人說來還是很悲劇的,他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就樂瘋了。範進到底因為什麼樂瘋了呢,要知道他只不過才成了舉人,還沒去考進士呢?
  • 在清朝考中「舉人」,能就任什麼官職,為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舉人
    在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方式便是科舉制度,根據考試直接地展開選拔人才,例如書生、舉人、狀元這些便是對那時候金榜題名考生們的稱呼。清朝中了舉人以後究竟能出任多少的官兒呢?科舉制度在中國在歷史上日益突出,來到清朝時期早已發展壯大到十分完善的程度,在科舉初中升高中中功名的人被統一稱作舉人。
  • 清朝的舉人最低能做什麼官?
    首先明白清朝的舉人是幹什麼的古代人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所有的讀書人數十載的寒窗苦讀,進入仕途成為了讀書人最終的目的。在科舉制度下,他有舉人、探花、榜眼進士等不同的考試類別下的職位。聽起來這與現在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點相像。
  • 清朝的舉人文化水平如何,他們能達到現代國學教授的水平嗎?
    這樣來比較的話,小編認為清代舉人的學識,不亞於國學教授的水平,甚至很多可以說高於國學教授的水平。清朝舉人就進入候補官員行列了,還可免幾百畝田稅。當然,待遇優越,但考的難度也就很大了。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舉行一次鄉試。據統計,每次鄉試每個省大約能考中一百人到二百人,清朝全國每次鄉試中舉大約是三千人至四千人。
  • 招遠清朝舉人錄
    招遠清朝舉人錄 尋古探幽——嘉慶舉人劉居成故裡五截村視頻明清時期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是一種正式的科名
  • 清朝考中舉人都有哪些權力,左宗棠便是例證,難怪範進中舉會瘋
    初中課文內容《範進中舉》裡的範進,是清人吳敬梓金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角色,範進貧困潦倒,在一直不斷地應考中度過了他的從前,考了二十多次,直至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擁有科舉的資質,想不到科舉竟然一試即中,變成舉人。中舉後他居然激動得「瘋」沒了,虧欠平日裡頗瞧他不起的嶽父胡屠戶扇了他一巴掌,才將他打得恢復過來。
  • 孔明不是諸葛亮,楊慎不慎鬧出笑話,被清朝一個舉人發現了
    一直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有一個叫孫志祖的舉人,無意間讀到楊慎的這部書,看到這個解釋,心裡就畫魂了。心想,不對呀!當年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的。而且一出山就輔佐劉備,劉備死了又輔佐劉禪,一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啥時候被曹操徵用了,他可不是徐庶徐元直啊!會不會是前人搞錯了。
  • 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在漢朝時期,因為採用的是察舉制而不是科舉制,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比如曹操是東漢王朝的舉孝廉出身,那麼,曹操就可以稱為當時的舉人,這和《範進中舉》中的舉人自然不是一個概念。唐朝和宋朝時期,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到了明和清朝時期,舉人則是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以清朝為例,當時官員不僅可以獲得任職時俸祿、祿米、公費等待遇,將來退休後,也會根據官員在任時的級別,獲得不同的俸祿待遇。相當於一份衣食無憂,終身保障的鐵飯碗。只是這份鐵飯碗,並非人人都能拿到。先來說說秀才。過去能考中秀才,其實還是比較不容易的。畢竟普遍文盲的年代裡,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要活的教育,還是挺難的。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 舉人,碩士研究生秀才參加各省組織的鄉試後,合格者即為舉人。秀才不是功名,舉人卻是功名,意味著可以入仕做官,只是舉人即便做官,也只能從最底層做起,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比如清朝參加24次鄉試的老童生(秀才),鄉試每三年一次,可以看出這位秀才愣是讀書70餘年,也沒有考取什麼功名。等到這位仁兄最後一次落第之後,感嘆道「可憐明遠樓頭月,已照寒生念四回」,此時老秀才已經快90歲了,真是老當益壯啊。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1905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很多人認為,明清八股取士,束縛讀書人的頭腦,不利於培養真正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存在著各種缺點,但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封建社會,文盲特別的多。
  • 清朝科考中的「恩貢」到底是何意?學位、功名傻傻分不清楚?
    清朝科考進階過程清朝想要參加科考,首先是參與童試,這裡包含縣、府、院三個階段。縣試由知縣主持,通過後則可參加府試,府試再通過了就成為具備進一步深造的資格。深造的地方就是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學院,相當於被錄取到重點高級中學了。高級中學有個畢業考試,即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就是生員,也稱「秀才」。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四十六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六十到七十萬,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是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一輩子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都沒去過。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也沒有概念,認識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吧。
  • 「舉人」究竟有何特殊,連知縣都不敢得罪?你看「舉人」都能幹啥
    尤其在「皇權不下縣」的清朝時期,知縣幾乎是一縣的「土皇帝」,實際權力巨大。    知縣形象  可在諸多古典文學作品甚至官方正史的記載中,實際權力巨大的知縣在面對「舉人」這個特殊對象時,竟然也不敢輕易得罪,甚至還會主動靠攏、巴結!《儒林外史》中的經典故事——「範進中舉」中,那個得知範進中舉就趕緊送錢、送房的張鄉紳就是前任知縣。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清朝為什麼要統一臺灣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繼位,開始了康熙時代。此後,清朝統一臺灣,已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便是海風,「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一旦風信適宜,清朝便可大軍出動。水師提督施琅深知「攻心為上」的策略,在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同時,還提倡爭取臺灣民心,減少清軍統一臺灣的障礙,降低雙方的戰爭傷亡。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