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2020-12-18 政協往事

本文圖片均來自學習時報

1644年,清軍入關,較快統一了北方地區,但清政府對南方的統一則經歷了整個順治朝。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

清朝為什麼要統一臺灣

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繼位,開始了康熙時代。隨著清軍擊敗了雲南等地的反清勢力,清廷在戰略上開始北瞰南望,關注邊疆地區的治理,在南方重點應對臺灣鄭氏政權,提防鄭氏割據勢力的騷擾,並試圖招安。但康熙十二年爆發了「三藩之亂」,使得清政府經略和統一臺灣有所延後。

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前,清廷不時遣人招撫鄭成功的子孫,未對臺灣施展足夠壓力,故鄭氏政權「志得意滿,斷無輸誠向化之念」。面對清政府的統一要求,鄭氏政權請求能像琉球、高麗等藩屬國一樣稱臣進貢。可見,避居臺灣的鄭氏政權,已退化為割據勢力,只求政權能夠獨立。但康熙斷然拒絕,認為臺灣居民多為福建人的後代,不得與琉球、高麗相提並論。在康熙看來,統一臺灣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絕不能視臺灣為朝貢國。

康熙二十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結束,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解決對其他區域的統一問題。無論是出於歷史原因,還是出於現實考慮,清政府統一臺灣都已是勢所必然。

臺灣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適合農耕。「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可見,清代臺灣地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清政府統一臺灣,並非出於土地價值,而是認為統一臺灣為理所應當,即使臺灣「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裡,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沙線風濤,往來利便,遂為直隸、奉天、山東等沿海七省必達之咽喉」,地理位置重要,關係到清代中國整個東南地區的安危。三藩之亂時,鄭氏政權派兵襲擾東南沿海,給清政府平定三藩造成了牽制。如果臺灣遲遲不能統一,可能為外國所利用。鄭成功逝後,「其子有十,遲之數年,長成群強,假有一二機覺才能,收拾黨類,結連外國……終為後患」,臺灣可能勾結外國,威脅東南沿海。臺灣必須在清政府手中,才能夠成為沿海海運的要道和節點,成為沿海地區的屏藩。

臺灣遲遲不統一,「遷延歲月,虛靡浩費」,嚴重消耗了清朝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清政府為了預防鄭氏政權對福建的侵擾,並在經濟上孤立臺灣,採取了遷界之策,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民人遷入相對靠近內地的地方,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隔離出了一個沿海而蜿蜒的無人區,且在無人區邊緣建造邊牆,駐紮重兵,以應對威脅。其實,遷界之策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管是清政府還是臺灣,都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在鄭氏政權拒不降清且不時騷擾東南沿海的大背景下,唯有儘快統一臺灣,才能結束這種持續損耗,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即「至是臺灣蕩平,民再康矣。臺灣滅而天下無事,詔息天下兵」。

清朝如何統一臺灣

清政府統一臺灣的想法在順治朝時即有,但囿於內外局勢,主要精力放在了統一中原地區,無暇東顧,暫無實力統一臺灣。在康熙朝,國力日益強大的大背景下,在鄭氏政權日益退化為分裂割據勢力的前提下,清政府統一臺灣不僅必要,且有能力。

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後,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並非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優先招撫,積極爭取臺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康熙七年,施琅在奏疏中提到:「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可見,清政府的招撫效果比較有限。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應將伐兵和攻城作為萬不得已之策。對於清朝統一臺灣而言,這個策略也適用。時人評價清政府統一臺灣之舉:「窮兵黷武,固非福世之圖;而縱亂養奸,亦非安邦之策」,即雖然不提倡窮兵黷武,但也絕不能坐視臺灣長期分裂,進而擾亂中原內地。針對臺灣偏安政權不接受清政府招撫,施琅曾言:「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豈容頑抗而止。」認為若招撫無效,則當以武力相臨。清政府在力行招撫的同時,也在籌備武力統一,以備他日之需。

康熙時,清政府耗時八年平定三藩叛亂,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後,才於康熙二十年完全平定。此後,清政府得以休養生息,即便偶有戰爭,亦無傷元氣,康乾盛世漸有發端,國力日益強盛。這一時期,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有了足夠的精力和財力處理臺灣問題,且彼時清廷君臣之間和諧團結,儘管有些臣工在出兵臺灣的方式和時機上存在不同看法,但總體來說,清廷上下對於收復臺灣的意願是一致的,不願坐視鄭氏政權而不管,而且對收復臺灣也有足夠的信心。

反觀臺灣政權,則從三藩之亂爆發開始陷入困境。鄭氏政權響應三藩,配合三藩反清,卻在福建同靖南王耿精忠爭搶地盤。此後,鄭氏政權在東南沿海被清軍擊敗,大傷元氣。在清政府的封鎖下,臺灣經濟陷入困境,彼時,臺灣「谷價沸騰,糧餉匱乏,人心思變」。鄭氏政權參與三藩之亂,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自身實力。

康熙二十年,鄭經三藩之亂末期去世,為清政府統一臺灣創造了一定的契機。此時臺灣內部陷入內鬥,鄭經長子為馮錫範所殺,劉國軒、馮錫範擁立尚未成年的鄭經次子鄭克塽為延平郡王。

康熙得知此情形後,認為收復臺灣的時機已趨於成熟。此後,正如康熙所預測,得勢的劉國軒對反對勢力大加鎮壓,造成臺灣地區「人人思危,芒刺在背,間有向義內應,奈隔絕汪洋,難以朝呼夕應」。臺灣出現內爭之後,不時有人從臺灣逃至福建,為清政府統一臺灣積累了條件。此外,臺灣地方相對狹小,民戶有限,以有限之田賦供應獨立政權,養育數萬之兵,負擔極為沉重,即如清人所言:「蓋就其一隅之產,以供百萬之費,政繁賦重,民心已思變久矣。」

「夫兵,兇事也」,古人亦認為用兵攻殺並非最優之策。因此,即使收復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康熙仍秉持剛柔並濟的策略。但由於鄭氏政權拒不歸附,甚至試圖長期維持分裂局勢,故清政府不得不採取武力。在收復澎湖後,清政府重點打擊分裂氣焰,震懾分裂勢力,用兵和招撫並行不廢,最大限度地爭取了臺灣各方勢力的投誠,最終實現了此後鄭氏政權的和平歸附。

清政府統一臺灣,籌劃已久,但遲遲未能付諸實踐,原因除了彼時清朝的內部和外部形勢外,還有信心和決心問題。「臺灣剿撫之說,紛紛數歲未決也」,清廷內部對統一臺灣立場不一,而施琅認為,只主撫而不言武亦不可取,一方面全力向康熙建議統一臺灣,另一方面主張在招撫無效的情形下武力攻臺。康熙亦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如果不統一臺灣,「則沿海一帶地方,民鮮幹止之樂,兵有徵調之繁」。當時,清廷諸大臣對能否隔海統一臺灣議論紛紛、並無自信,只有施琅「攄忱力贊」。在施琅的支持下,康熙堅定了統一臺灣的決心。康熙認為施琅不僅能從精神上支持自己,還是領兵收復臺灣的最佳人選,正如康熙所說:「朕惟國家有戡亂寧民之略,必有協謀宣力之臣。」此外,福建總督姚啟聖亦是統一臺灣的功臣之一,施琅主要是練兵和領兵打仗,而姚啟聖則是積極做好後勤籌備工作。攻臺之前,姚啟聖調兵制器,獎勵士卒,捐造船隻,無所不備。

康熙二十一年時,清軍「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製造器械」,積極做好戰備工作。到康熙二十二年,面對遲遲不肯受撫的鄭氏政權,清軍已開始準備正式攻臺工作,未雨綢繆,注重後勤籌備和供應對戰事的重要影響,開始積極籌備進剿軍前所需兵餉、米折、應用器械及修理船隻、預備物料。此後,清朝統一臺灣,已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個東風,便是海風,「夫南風之信,風輕浪平,將士無暈眩之患,且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豈不一鼓而收全勝」,一旦風信適宜,清朝便可大軍出動。

水師提督施琅深知「攻心為上」的策略,在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同時,還提倡爭取臺灣民心,減少清軍統一臺灣的障礙,降低雙方的戰爭傷亡。施琅治軍嚴明、名聲在外,在清政府出兵臺灣之前,已有不少兵民逃離臺灣回到福建,原因便是不少臺灣兵民「私相偶語,提督不嗜殺人」。

清政府出兵臺灣,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即並不打算直接派兵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取澎湖,再以澎湖為突破口,以戰逼統:「先取澎湖以扼其吭,則形勢可見,聲息可通,其利在我。」此後,清軍亦按照此策行事,先待風信,此後全力攻取澎湖,同劉國軒帶領的鄭氏軍隊在澎湖鏖戰。最終劉國軒戰敗,清軍佔領澎湖,在戰略和地形上掌握了主動。澎湖破時,臺灣人心大震,清軍佔據了地理之利,也猛烈打擊了鄭氏軍隊士氣,起到了攻心之效。清軍攻克澎湖之後,雖然清軍傷亡亦多,但並未虐待俘虜,而是「恤其被傷兵卒,予以醫藥,載其生還,此其恩威已遍洽於臺灣」。此種行為,讓臺灣本島兵民意識到,投降並無性命之憂,頑抗則兇多吉少,進一步瓦解了臺灣士兵的抵抗欲望,「不敢復萌異志」。

在清政府的招諭下,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鄭氏政權遞交降表文稿,正式向清政府投降。在鄭氏政權投降之後,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清軍進入臺灣,臺灣地區農業商業依然如舊,未受驚擾,民眾扶老攜幼歡迎施琅所率部眾。

統一臺灣後的策略

澎湖之戰後,施琅駐紮澎湖期間,嚴格約束軍隊紀律,清軍紀律嚴明、並不擾民,「王者之師」形象深入人心。同時,臺灣的鄭氏政權,雖然曾武力抗拒統一,但澎湖之戰後他們能夠順應歷史大勢而歸附清朝,使得雙方避免了更多死傷,所以清政府對他們採取了寬容政策,甚至對於部分投降官員,給予信任而加以重用。此外,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後,通過採取輕徭薄賦、穩定臺灣人民生產、生活秩序等方式,實現了統一之後臺灣地區的穩定和安寧。

在施琅率軍正式進入臺灣本島之前,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施琅向臺灣兵民發布了「安撫輸誠示」,提到:「軍紀素嚴,秋毫無犯……本提督言出金石,決不爾負。」施琅進入臺灣後,踐行了他的承諾。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在「諭臺灣安民生示」中提到,此次清軍入臺,所有糧餉皆取自福建等內地,不用臺灣百姓供應,只有日常食用的蔬菜需在臺灣本地採購,但「照依民價無虧,斷不許借稱官辦應用、一絲一毫侵取民間」。施琅還禁止臺灣百姓為清軍犒軍,「誠恐鄉社保甲沿襲故套,各自派辦勞軍之費,致擾民生」,並申明如有地方官員敢籌辦犒軍,將嚴懲不貸。此外,施琅還規定:「官兵不許佔住民居,弁目不許包贌鄉社……糖蔗民間物業,嚴禁兵丁混折。」確保了軍隊不擾民,與民相安,贏得了民心。

澎湖之戰後,清軍兵不血刃地進入臺灣。算上招撫時間,清政府共計耗時兩個月便統一了臺灣。這一局面的實現,除採取了正確的軍事和政治策略外,也同鄭氏政權當權者能順應形勢、歸附清朝有關。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等人沒有選擇在臺灣本島負隅頑抗,避免了更多的戰爭和犧牲,如劉國軒「決意傾心,以生死聽命於朝廷,免貽害生靈」。也因此,清政府在統一臺灣之後,對鄭氏政權官兵採取了優容的政策。清政府一方面命鄭氏家族和鄭氏政權的權臣遷徙到北京,使他們安居;另一方面對於鄭氏政權四萬多普通士兵,施琅建議讓他們願入伍或歸農,都各聽其便。此外,對逃至臺灣的明朝朱姓宗室人員,清政府也予以了安置,讓他們在附近各省安插墾荒。此後,清政府授鄭克塽公爵,授劉國軒、馮錫範伯爵,而力主降清的劉國軒「更叨天津總兵之任」,成為一方大員,可見清政府對他們的信任和寬容。

戰後善後之策,重在安民和休養生息。早在清軍攻克澎湖之時,施琅便出告示,規定澎湖地區百姓「蠲三年徭稅、差役」,以恢復澎湖經濟。施琅率領的清軍入臺之後,「其各鄉社百姓以及土番,壼漿迎師,接踵而至」,之後,施琅賜給他們衣帽、布匹等物,臺灣漢人和少數民族「鹹皆欣歡踴躍」。此後,施琅規定:「樵蘇採捕,載運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確保了臺灣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此外,清政府還免除了臺灣地區的正賦和雜餉,有助於戰後民生的改善。統一臺灣之後,清政府在臺灣設府、設縣,並設一萬綠營兵駐防臺灣本島和澎湖,標誌著清政府在臺灣行政和軍事管理的體制化。在清政府的治理下,臺灣地區經濟繼續發展、民生繼續改善,即如乾隆、嘉慶時人所評價:「臺灣雄峙東海,橫亙千餘裡,土田膏腴,家多殷實。」可見彼時臺灣地區已為清朝的富庶之區。到光緒朝日本侵佔臺灣之前,「臺灣銀米尚不缺。且多富戶豪民」。

清朝統一臺灣既是出於歷史原因,也是源於現實需要,避免了臺灣被進一步割據化,也換來了清代中國東南地區的安全穩定。同時,清前期國力強大、君臣團結以及臺灣地區的內耗為統一臺灣創造了條件和契機。清政府在統一臺灣時,恩威並施、剿撫並用,善用人才,積極爭取臺灣民心,使得以較小代價實現了對臺灣的快速統一。此外,清政府還十分重視統一臺灣之後的善後工作,實現了駐軍同臺灣民眾的和諧相處,妥善安置了臺灣鄭氏政權的投降勢力,促進了臺灣地區生產、生活秩序的較快恢復,為此後臺灣地區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原題為《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來源:鄧濤/學習時報

相關焦點

  • 洪榮文:試論清朝統一臺灣的戰略啟示
    臺灣的高山族人民,在荷蘭殖民者奴役下,生活貧困,生產落後。鄭成功在臺灣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將大陸的先進生產方法介紹給臺灣人民,從此高山族也使用牛耕和鐵犁種田。鄭氏政權還鑄造「永曆通寶」錢幣,促進了臺灣社會的經濟發展,穩定了市場,安定了人民生活。       自1661年鄭成功驅荷復臺後,鄭清雙方隔海對峙20多年。清政府通過戰略手段,最終於1683年統一臺灣。
  • 施琅統一臺灣
    施琅對鄭家恨入骨髓,決心投靠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主動降清,聽說施琅主動來降,清朝方面很歡迎,馬上升任他為福建水師提督。許多舊部下得知施琅投靠清朝後也追隨而來。就這樣,施琅由鄭家的親密戰友變成了勢不兩立的對手。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清朝政府經過數十年的統治,已經完全鞏固了其地位,國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逐漸趨於緩和,鄭成功的做法實際上成為阻礙國家走向統一的一股割據勢力。早在康熙初年,統一臺灣的問題已經提到清朝統治者的議事日程上來。不久,鄭成功去世,其子鄭經繼位。之後,鄭經與其叔父鄭世襲為爭奪權力發生內訌,政治上越來越走下坡路。
  • 曾威脅清朝統一的準噶爾是如何滅亡的?
    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奪其領地,逼其內附清朝。並企圖兼併和碩特部。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向清朝納貢,清朝賜以甲冑弓矢,命他們其統轄諸部,在那時就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所以,隨後準噶爾歷次威脅清朝安危,其實就是叛亂。
  • 必須有一部針對臺灣的《國家統一法》
    想必這也是近期傳出《國家統一法》的主要因素。國家的統一,不能以分裂分子的行為來左右來決定。而應該以國家和民族的統一追求來抉擇。清朝時期,為了和平收復臺灣,康熙九次和談均以失利而告終。康熙決定出兵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軍,直逼澎湖。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鄭軍主力,清軍大獲全勝。七月五日,鄭氏集團全面接受清朝和談條件。十三日,施琅按照和談條款,率清軍登臺灣島,兵不血刃,在臺灣萬民夾道歡迎中全面接收臺澎金馬。康熙皇帝還以「海外孤忠」,稱讚鄭氏一門收復臺灣並回歸祖國的功績。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如果沒有清朝如旋風興起,中國很可能便淪為第二個印度或者土耳其了。一,從統一女真到雄踞關外1616年,努爾哈赤再次統一了女真族,重建金國,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宣布討伐明朝,次年雙方主力決戰於薩爾滸,最終努爾哈赤全勝。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消滅了葉赫部,佔領了遼東地區,基本統一了東北地區。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鄭氏勢力範圍分布 也就是從明朝後期開始,臺灣島成為了西方殖民者和中國東南海盜所爭奪的地方。在鄭芝龍投降於清朝後,臺灣島被荷蘭人獨佔。
  • 清朝政府多數想放棄臺灣,他卻力薦收復臺灣,使大陸臺灣重歸統一
    大清的眼中釘明鄭滅亡了,但還有一個臺灣怎麼辦?康熙一直認為,臺灣不過是個「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如此,消滅明鄭後,還守不守臺灣,就無關大局了。在這個局勢下,因為他的力薦,使大陸臺灣重歸統一。接下來和娟娟一起來看看是誰吧!
  • 清朝在打到南方後,為什麼沒一鼓作氣拿下臺灣,反而過了這麼久?
    而我們知道,清朝收復臺灣已經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了。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清朝統一全國之際,就趁勢揮軍渡海攻佔臺灣?我們嚴格地說,清朝收復臺灣,並沒有多久遠。就是在清朝一統天下,維護全國穩定的時候所採取的行動。
  • 清朝華人曾在海外建立一國,面積是臺灣20倍,如今發展如何?
    但卻能在海外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臺灣的20倍。他是如何做到的?如今現狀又如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羅芳伯傳奇的一生。一方面是羅芳伯想歸屬大清,在海外稱藩;另一方面,也是想將清朝作為靠山,免受荷蘭侵擾。可當時的大清號稱「天朝上邦,泱泱大國」,又怎會對這彈丸之地看重呢。所以並未承認羅芳伯身份,只同意開展貿易。雖然投靠沒成功,羅芳伯藉此機會,對外宣稱已經歸屬大清,此舉在當時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荷蘭礙於清朝國力也不敢輕易襲擾了。
  • 臺灣專家稱大陸開啟漢唐般盛世 統一不可逆轉
    統獨問題反映在政治運作上的藍綠分裂,使得臺灣的許多公共政策藍綠都無法客觀對話,使得臺灣經濟發展停滯二十年,統獨問題甚至撕裂我們的社會。因此,有些民眾問兩岸為什麼要統一?臺灣為什麼要與中國大陸統一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統一的民族感情  27年前就有人曾經問鄧小平同樣的問題。
  • 為什麼說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看最新高中歷史書是如何說的
    因此,教材中高屋建瓴地總結到「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然後分別介紹每個地區的情況。1,平定臺灣[原文]1662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渡海遠徵,鄭氏家族戰敗投降。
  • 世界最富有跨國公司,想幫中國統一臺灣,為何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共同對付鄭氏集團的想法,鄭氏集團以臺灣為基地,並佔據了廈門、金門,奉明朝為正朔,以明朝延平郡王的身份自居,在清朝皇帝看來,是一方割據勢力,於是,荷蘭人開始主動與清朝方面取得聯繫,希望清荷之間能夠實現聯合。
  • 新加坡人看臺灣:最好的出路就是兩岸統一
    一國兩制 統一中國  應當承認,與大陸人的富於幻想和痴情相反,臺灣人在定位和判斷對手這一點上始終是頭腦清醒的,無論大陸如何溫情、綠藍誰在執政,臺灣上下均將大陸看成是一個試圖吞併己的敵手  在如何對付大陸的問題上,臺灣人也是精明的。  他們一方面拒絕「統一」和「一中」議題,另一方面則利用大陸急於統一的心理而索取好處和讓步,以爭取「臺灣利益的最大化」。  臺灣人可能會為己的精明和佔了便宜而得意,但是臺灣人有一種近視症,沒有看到己的先天劣勢和長此下去的巨大風險。
  • 【教材解析】新版高中歷史教材新增清朝對中國疆域貢獻的內容
    小編就按照《疆域的奠定》的線索,並加以補充介紹一下清朝是如何奠定現代中國的疆域的。文中首先提到的是臺灣問題。但同時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也進入臺灣,後來荷蘭先後排擠出了西班牙和鄭氏的勢力。1662年,鄭成功在大陸的據點基本喪失,於是帶領軍隊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 新版高中歷史教材從今年開始使用:新增清朝對中國疆域貢獻的內容
    小編就按照《疆域的奠定》的線索,並加以補充介紹一下清朝是如何奠定現代中國的疆域的。文中首先提到的是臺灣問題。臺灣在元朝和明朝被稱為「小琉球」,是朱元璋列出的15個「不徵之國」之一,南宋、元朝、明朝曾在澎湖列島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不管轄臺灣島)。明朝末年,東南地區的海盜鄭芝龍進入臺灣島,並且多次移民到這裡,改變了臺灣的居民結構。但同時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也進入臺灣,後來荷蘭先後排擠出了西班牙和鄭氏的勢力。1662年,鄭成功在大陸的據點基本喪失,於是帶領軍隊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 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
    由於種種原因,臺灣迄今尚處於與大陸分離的狀態。這種狀態一天不結束,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創傷就一天不能癒合,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也一天不會結束。  臺灣問題的現狀如何?癥結何在?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立場與主張是什麼?為了便於國際社會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有必要就下列問題加以闡述。
  • 比臺灣大一點,清朝時才獨立,現是唯一一個不和中國建交的鄰國!
    不丹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屬青藏高原南底)的一個內陸國,面積38394平方千米,比臺灣大一點(臺灣3.6萬平方千米),8世紀的時候是吐蕃一個部落,元朝統一西藏後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鄭成功在臺灣設「承天府」。清朝政府逐步在臺灣擴增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臺灣的治理。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下設「臺灣」(今臺南)、「鳳山」(今高雄)、「諸羅」(今嘉義)三縣,隸屬福建省管轄。一七一四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員測繪臺灣地圖,勘丈全境裡數。
  • 如何看待武統臺灣和和平統一臺灣
    我們做一個最壞的打算,如果我們以及臺灣各地區開戰,那豈不是在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臺灣勢必統一,但是個人更加希望是和平統一或者以經濟壓制的手段,這樣子更加能夠體現出來我們愛好和平以及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在此還是要鄭重聲明,我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不容置疑,不容任何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