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清兵揮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而我們知道,清朝收復臺灣已經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了。
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清朝統一全國之際,就趁勢揮軍渡海攻佔臺灣?
我們嚴格地說,清朝收復臺灣,並沒有多久遠。就是在清朝一統天下,維護全國穩定的時候所採取的行動。
可能有人覺得從時間看上,收復臺灣已經到了康熙二十二年了,感覺距離順治元年有點久遠。但其實時間雖遠,可這也就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時間。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可這並不代表,全國統一了。要知道當時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起義軍,以及佔據了半壁江山的南明。
順治在位十八年,可以說大清對南方的統一歷經了整個順治朝。順治末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
當時的鄭成功眼看大清實力強大,統治越來越穩固,所以決定另外尋找一個根據地,在當時他看重了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島。
我們再說一下臺灣。明朝萬曆年間,荷蘭侵略者就開始襲擾大明邊疆和臺灣島了,在天啟年間,荷蘭乘明軍不備,以武力侵佔臺灣,賴著不走了。明軍多次抗擊獲勝,但未能迫其退出臺灣。
1661年,鄭成功才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並以此為據點對抗大清。不過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鄭成功因病逝世了,接班人是鄭經。
也是在這一年,大清開始在潮州實行海禁,並越來越嚴格,一直延續到大清收復臺灣才解除。可以說大清很早就開始盯著臺灣了。
在1663年,清軍甚至與荷蘭聯合起來,組成了聯軍對付鄭經。在拿下廈門和金門後,聯軍又開始進攻臺灣了,不過由於颱風無功而返。
從此,康熙放棄了攻打臺灣,轉而開始嚴厲執行海禁,以迫使鄭氏投降。
當然了,康熙也派人去臺灣招撫過,但是鄭經非常強硬,一心要與朝鮮和琉球平起平坐。這是康熙不能接受的。這也再次讓康熙轉變了態度,準備以武力收復臺灣。
不過之前,有件事要解決,那就是三藩之亂。可是讓康熙沒想到的是三藩之亂一打就是八年。在平定三藩後,收復臺灣就被提上了日程。
恰在此時,鄭經逝世,接班人是年僅12歲的鄭克爽,而大權在馮錫範等人手中。康熙正好利用這個時間,一舉拿下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