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打到南方後,為什麼沒一鼓作氣拿下臺灣,反而過了這麼久?

2020-12-20 深更讀史

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清兵揮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而我們知道,清朝收復臺灣已經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了。

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清朝統一全國之際,就趁勢揮軍渡海攻佔臺灣?

我們嚴格地說,清朝收復臺灣,並沒有多久遠。就是在清朝一統天下,維護全國穩定的時候所採取的行動。

可能有人覺得從時間看上,收復臺灣已經到了康熙二十二年了,感覺距離順治元年有點久遠。但其實時間雖遠,可這也就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時間。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可這並不代表,全國統一了。要知道當時還有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起義軍,以及佔據了半壁江山的南明。

順治在位十八年,可以說大清對南方的統一歷經了整個順治朝。順治末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

當時的鄭成功眼看大清實力強大,統治越來越穩固,所以決定另外尋找一個根據地,在當時他看重了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島。

我們再說一下臺灣。明朝萬曆年間,荷蘭侵略者就開始襲擾大明邊疆和臺灣島了,在天啟年間,荷蘭乘明軍不備,以武力侵佔臺灣,賴著不走了。明軍多次抗擊獲勝,但未能迫其退出臺灣。

1661年,鄭成功才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並以此為據點對抗大清。不過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鄭成功因病逝世了,接班人是鄭經。

也是在這一年,大清開始在潮州實行海禁,並越來越嚴格,一直延續到大清收復臺灣才解除。可以說大清很早就開始盯著臺灣了。

在1663年,清軍甚至與荷蘭聯合起來,組成了聯軍對付鄭經。在拿下廈門和金門後,聯軍又開始進攻臺灣了,不過由於颱風無功而返。

從此,康熙放棄了攻打臺灣,轉而開始嚴厲執行海禁,以迫使鄭氏投降。

當然了,康熙也派人去臺灣招撫過,但是鄭經非常強硬,一心要與朝鮮和琉球平起平坐。這是康熙不能接受的。這也再次讓康熙轉變了態度,準備以武力收復臺灣。

不過之前,有件事要解決,那就是三藩之亂。可是讓康熙沒想到的是三藩之亂一打就是八年。在平定三藩後,收復臺灣就被提上了日程。

恰在此時,鄭經逝世,接班人是年僅12歲的鄭克爽,而大權在馮錫範等人手中。康熙正好利用這個時間,一舉拿下了臺灣。

相關焦點

  • 宇文泰一鼓作氣拿下了蕭紀和蕭繹兩兄弟的地盤
    現在自己手氣這麼好,不多贏點兒東西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於是,宇文泰決定一鼓作氣拿下蕭繹的江陵,也好替蕭衍好好收拾收拾他家這群不肖子孫。胡僧祐戰死,江陵城破蕭紀不用說,自然是死在了西魏和蕭繹的雙重夾擊之中。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過夜嗎?為什麼?
    他們為嘛會這麼幹呢?很簡單,這是清朝的祖制。那這祖制又是咋來的呢?他是這麼回事。話說清朝就是女真,之前建立過金朝,這也是為什麼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王朝叫後金的原因。這不金被滅掉了嗎?整個女真就被分為了生女真和熟女真,熟女真在後來的日子在蒙古人的各種各樣的政策中消失了,只剩下生女真。而這生女真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後來就建立的清朝。
  • 中國名將最多的朝代,幾乎是清朝的十倍多,為什麼清朝沒名將?
    在《雍正皇帝》裡,二月河曾經有一段臺詞,裡面的張廷玉跟雍正皇帝點評了清朝的名將:本朝名將戰法不一,巴海善於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趙良棟善穿插,能奔襲;圖海善對壘能攻堅;飛揚古善戰陣,能苦戰;周培公機變多智遠慮深謀,可謂是全才。可惜風流雲散,都已下世。這些個名將,基本上沒多少人聽說過。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為什麼施琅如此強烈地建議康熙拿下日本呢?他認為,日本是中國東南方的潛在紊亂分子、不安定因素,現在朝廷銳氣正盛,是拿下他們的好時候。雖然康熙對施琅的工作態度很滿意,不過經過反覆周詳的考慮,最終還是沒有採納施琅的建議去派兵攻打日本。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清朝為什麼要統一臺灣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
  • 臺灣美女來大陸旅行,回臺灣後感嘆:原來誤會了這麼久!
    臺灣美女來大陸旅行,回臺灣後感嘆:原來誤會了這麼久!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地理環境兩岸隔海相望,這也就導致了兩地的文化習俗稍有差異。最近就有一個臺灣美女來大陸旅行,首先她來到的便是深圳,深圳位於廣東省,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臺灣美女乘坐火車到站後,就驚訝的久久合不攏嘴,本來他以為深圳只是一座小城市,和臺灣差不了多少。
  • 老外: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拿下朝鮮?韓國網友:他們兵力弱,打不過
    可是從地圖上來看,朝鮮半島這塊地圖最多也就是中國的附屬國,為何中國沒對他們下手呢?老外對這一點也表示詫異,於是他們在國外歷史論壇發帖問:「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拿下朝鮮?」朝鮮半島離我們很近,他們的政權也從來都不算強大,到底是為什麼呢?底下韓國網友的評論簡直有點辣眼睛要搞清這件事情的原因,咱們不妨從朝鮮半島的歷史說起吧!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其實日本兵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所謂的還給清朝,也只是做做樣子,當時清政府從日本手上接管的東北地區,其控制權實際上還是在日本手上。而日本為何會在日俄戰爭後把部分東北"還」給清朝,我們就要從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起了。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因此,八旗戰鬥力高,打起仗來非常強。1762年,緬軍2000多人入侵中國邊境,當時清朝正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只有他被戲說,是因為他未來幫助清朝入主中原時,起的作用太大而已。洪承疇是進士出身,也曾有根深蒂固的忠君報國思想,我想,應該不會是簡單的怕死,或被女色勾引,就能隨便投降的。他在松山兵敗在際時,也曾是主張決死一戰的,敗局不可避免後,也曾在被圍得水洩不通的松山城內堅持長達半年之久。降清肯定是不甘心的,畢竟,清朝那會還被視為蠻夷。
  • 此人在清朝立國中與努爾哈赤皇太極齊名,死後卻只封兩月皇帝
    我們先來看多爾袞在清朝壯大過程中有哪些貢獻。其一,獻計全國性戰爭大方略。皇太極繼位後,曾就戰爭方略展開過討論,明朝、朝鮮、蒙古察哈爾部這三個地方,怎麼打。多爾袞認為,兵力重心應放在明朝。事實上這套策略是行之有效的,為清朝後期拿下明朝,實現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二,徹底拿下蒙古。努爾哈赤時期,已經讓絕大多數蒙古歸順,只留下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多爾袞率軍深入黃河河套地區,徵服林丹汗,並獲得傳國玉璽。其三,摧毀明朝關外力量。
  • 為什麼跑步久了,反而睡不著?
    跑步久了反而睡不著!這個問題很常見,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一定要足夠的警惕!因為這是一種信號,這說明你跑步的方法不對,或者是自身的身體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但是如果你跑得太久,我們的神經系統就會太過興奮,這樣就會讓我們太過興奮,難以入睡!這也會導致我們的睡眠質量變差,第二天起來想睡覺,毫無精神!為什麼跑久了反而睡不著?
  • 鄭成功兒子困守臺灣想要徵服菲律賓,最終沒能創造歷史
    鄭成功攻下了臺灣之後他就死了,他的兒子鄭經接替了延平王國的王位,開始了對臺灣18年的統治生涯,他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讓臺灣變得越來越中國化,到1667年的時候臺灣島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已經趕上了中國大陸,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強大了就想對外擴張,鄭經有兩個擴張目標,一個是徵服菲律賓,另一個就是反攻大陸。
  • 【跟翰林寫作練習成語造句】一鼓作氣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反義詞】: 一敗塗地、偃旗息鼓【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 過小年南方北方差一天 或是受清朝官方祭祀影響
    近日,很多市民翻開日曆發現,農曆臘月二十三標註「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標註「南方小年」。過小年,南方和北方為何相差一天?
  • 清緬戰爭: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
    雲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緬甸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緬甸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清朝方面這麼慫,自然增長了緬甸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後,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緬甸以顏色。
  • 康熙收回臺灣後,收到此人奏摺,建議立刻攻打日本
    在我國古代時期,臺灣這個地方就一直被大陸非常的重視。當初鄭成功將臺灣收回之後,他的家人就將臺灣當做獨有的地方,在此還建立了一定的軍隊勢力。直到康熙登上皇位以後,就下定決心要將臺灣給收回來,以此讓全國得到統一,為了完成這件事,他任用了一個將領名叫施琅。
  • 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即使是作為領導者的黃興也嘆息:「如果真要打下去,還不知鹿死誰手呢。」但是,如果綜合復盤,對於當時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來說,所謂「退出關外」,是一樁看似很美,其實鏡花水月的事兒——根本不可能。第一個原因,就要看「清朝退位」前後過程裡,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袁世凱。辛亥革命爆發後,早已因「足疾」回家的近代梟雄袁世凱,為什麼會被清王朝請回來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