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2020-12-18 浪淘古今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

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於是康熙安撫了施琅以後,任命他為水師的提督,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工作,在1682年施琅第一次出徵,但途中遭遇大風,只好無功而返。

1683年施琅再次出發,集結了三萬水師的兵力,和三百多艘戰船,目標只有一個攻擊澎湖列島,這一站打的非常激烈,而水師戰船上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臺軍依靠有利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水師的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海上掛起了南風,因此一鼓作氣拿下了澎湖列島。

在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清朝政府又對臺灣的鄭氏實行了恩威並施,如果你不投降,我在澎湖的水師,水師可以進攻臺灣,而臺灣的鄭氏此時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抵抗,於是在清政府的政策下,只好乖乖的投降。

施琅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久收復了臺灣和澎湖群島,這主要是因為施琅熟悉海戰,知道何時有過進攻,何時需休整,而康熙皇帝慧眼識英才重用施琅,才會讓收復臺灣變得如此的順利。

總結: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是不可被分裂的,在清朝就已經是我國的國土,如今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是強大的國家不想讓百姓受到戰火的牽連,才會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在遇到領域問題的時候,我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哪怕是付出血的代價也要統一自己國家。

相關焦點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 1683年的施琅:欲收臺灣,先定澎湖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臺灣當局在這個群島布置重兵,單單這個機場便可容納100架戰鬥機
    提到澎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觀光勝地,一曲《外婆的澎湖灣》,打響了澎湖的國際知名度,每年約有百萬人前來旅遊。自清代開始,「澎湖漁火」即為臺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臺、西嶼東谷均為臺灣一級古蹟。其他景點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等。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在親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薦下,已經被置於京城閒賦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
  • 臺灣島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對抗清朝兩代皇帝?
    公元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收復了被鄭氏家族佔據了20多年的臺灣島。如果從清朝入關開始計算,鄭氏家族對抗了清朝將近40年。其中依靠臺灣島與清朝對抗了20多年,那麼,鄭氏家族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對抗強大的清朝呢。
  • 施琅統一臺灣
    施琅上書清廷,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本就有統一之心的康熙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訓練。也許是時機尚未成熟,也許是老天有意考驗,施琅前後三次出兵臺灣都因為颱風無功而返,這讓當時一些人對施琅的能力與動機產生了懷疑。後來,反對武力統一臺灣的一方佔據了上風,而當時的康熙皇帝由於還沒有掌握實權,不得不下令撤銷福建水師,銷毀全部船隻,把施琅調回京城,給了他一個閒職。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命令施琅於六月十四日率領官兵2萬多人,戰船200多艘,從銅山出發,向臺灣發動進攻。鄭克爽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緣岸築短牆,置腰銃,環二十餘裡為壁壘」(《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傳》),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兩軍各有傷亡。施琅首戰不勝,只得暫時退兵,集全軍船隊於八罩嶼。八罩嶼一帶潮大流急,一遇風暴則舟船難以保全。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臺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收復臺灣、全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臺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我國臺灣海峽中部著名的群島-澎湖列島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位於我國臺灣海峽中部的美麗群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位於我國臺灣省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該列島主要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組成,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整個澎湖列島的總面積為127平方千米。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裡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一)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一) 時間:2001-04-10 09:40   來源: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是臺灣省最早開發的地方。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臺灣,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鄭氏割據勢力,因為鄭氏集團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脅東南沿海,而東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來就已經成為各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既然傷害到了清朝的國防安全和財政來源,那麼自然成為清朝的眼中釘,康熙皇帝當然想要除之而後快!之所以會發生分歧主要是消滅鄭氏集團後臺灣是「棄」還是「留」問題展開的。
  • 澎湖列島,譽為「臺灣夏威夷」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這首耳熟能詳的童歌所描述的就是美麗的澎湖列島,它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7平方千米,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
  • 開羅宣言明文規定東北,臺灣,澎湖列島是中國固有領土!
    對於中國領土羅斯福蔣介石二人一致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關於中國近鄰朝鮮印度支那和泰國等,羅斯福認為美國中國應就朝鮮印度支那和其他殖民地以及泰國的未來地位達成一項相互諒解。蔣介石表示同意,同時強調朝鮮必須獨立,泰國則應恢復其獨立地位。
  • 世界最富有跨國公司,想幫中國統一臺灣,為何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我國的臺灣島、澎湖列島位於菲律賓群島與日本列島之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已經建立了一個基地,並且還在長崎建立了一個據點,但是長崎與巴達維亞之間的距離非常的遙遠,荷蘭人一直想在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尋找到另外一個基地,以壟斷中國、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1604年8月7日,荷蘭人抵達澎湖,企圖佔據澎湖,明朝駐澎湖的軍隊開來了50艘大船,荷蘭人迫於明軍的壓力
  • 十五章 兵不血刃 大陸臺灣一統
    多年來,施琅殫精竭慮、周詳籌劃以滅鄭,其報仇雪恨之動機是不可否認的,但此時的施琅已不再是當初「叛鄭歸清」時的施琅,決不會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到整個平臺大計。據施琅估計,劉國軒兵敗澎湖,回到臺灣已然再無別計,「惟有揚言於眾,語吾將報殺父之仇,到臺灣雞犬不留」,以此悚恐鄭軍,死守臺灣。倘若如此,施琅揮軍攻臺必將面臨一場惡戰,雙方必定付出慘重的代價,也必然禍及臺灣百姓。
  • 遇見臺灣最美的海——澎湖列島
    澎湖列島古稱「平湖」,是一個由6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島上有著蔚藍的海岸線,舒適潔白的沙灘。島上的浪漫美景使得這裡成了眾多電視劇的熱門取景地,因而讓很多人心馳神往。由於澎湖是一個著名的漁港,因而這裡有「漁夫島」之稱。夜晚,萬千漁船的燈火布滿海上,和夜幕中的繁星點點遙相呼應,形成臺灣八景之一的「澎湖漁火」。
  • 澎湖列島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6平方公裡,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陸文化傳入臺灣的跳板。澎湖列島中的島嶼,按其位置可分南、北兩個島群:南島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島(八罩島)七美嶼、花嶼、貓嶼、東吉嶼、西吉嶼、草嶼、南塭、將軍澳嶼、西嶼坪、東嶼坪、頭巾嶼、鍾仔巖、鋤頭嶼、大塭、白沙塭等。幾乎所有島都為火山島,組成的巖石均為第四紀玄武巖;北島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積最大的澎湖島和漁翁島(西嶼)、白沙島、吉貝嶼、鳥嶼、姑婆嶼、虎井嶼、桶盤嶼、大倉嶼、毛常嶼、金嶼、目鬥嶼等島嶼。
  • 臺灣屬島澎湖列島修建了這麼多機場,多數都能起降戰機,了解一下
    臺灣省是我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臺灣省是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左右,臺灣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處中國大陸架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接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隔海相望。
  • 澎湖名稱 演變進程 臺灣地區之概念
    按顧氏所云「澎湖」的原義,當稱「平湖」才對。關於「平湖」即澎湖列島,日本學者藤田豐八最先論及之。他認為「平湖」和「澎湖」為同音異字,因而斷定平湖是澎湖。臺灣學者評論說:「此說頗獲國人治臺灣地方史者的支持,鹹認為澎湖早期確實紀錄(連琉球論者驍將梁嘉彬教授也認為平湖即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