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
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於是康熙安撫了施琅以後,任命他為水師的提督,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工作,在1682年施琅第一次出徵,但途中遭遇大風,只好無功而返。
1683年施琅再次出發,集結了三萬水師的兵力,和三百多艘戰船,目標只有一個攻擊澎湖列島,這一站打的非常激烈,而水師戰船上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臺軍依靠有利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水師的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海上掛起了南風,因此一鼓作氣拿下了澎湖列島。
在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清朝政府又對臺灣的鄭氏實行了恩威並施,如果你不投降,我在澎湖的水師,水師可以進攻臺灣,而臺灣的鄭氏此時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抵抗,於是在清政府的政策下,只好乖乖的投降。
施琅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久收復了臺灣和澎湖群島,這主要是因為施琅熟悉海戰,知道何時有過進攻,何時需休整,而康熙皇帝慧眼識英才重用施琅,才會讓收復臺灣變得如此的順利。
總結: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是不可被分裂的,在清朝就已經是我國的國土,如今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是強大的國家不想讓百姓受到戰火的牽連,才會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在遇到領域問題的時候,我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哪怕是付出血的代價也要統一自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