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2020-12-19 騰訊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清軍攻克臺灣,中秋之日,捷報至京。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臺灣,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鄭氏割據勢力,因為鄭氏集團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脅東南沿海,而東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來就已經成為各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既然傷害到了清朝的國防安全和財政來源,那麼自然成為清朝的眼中釘,康熙皇帝當然想要除之而後快!之所以會發生分歧主要是消滅鄭氏集團後臺灣是「棄」還是「留」問題展開的。

話說鄭氏集團在明末清初之際,確實是不可小覷的反清力量。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成功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一心以反清為己任。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六月,率大軍由崇明島入長江,其麾下鐵人軍在鎮江之役中還成建制的殲滅了由提督管效忠帶隊的精銳八旗4000人,「效忠初出兵四千,止存百四十人」,並一度包圍南京,在鄭成功的威懾下,東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望風投降,清廷「東南大震,軍報阻絕」。甚至驚動了清世祖福臨,差點要親徵鄭成功,「世祖幸南苑,集六師,議親徵」。但是,由於鄭成功輕敵大意,中了清廷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被偷襲後,大敗,麾下精兵猛將損失頗大,元氣大傷。

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考慮到金門、廈門發展受限,為了開闢新的反清基地,遂決意奪回臺灣,在驅逐荷蘭殖民者後,設立政府機構、開荒屯田,著力將臺灣打造成抗清根據地。而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代英豪鄭成功逝世,年僅39歲。其子鄭經承襲了延平郡王的爵位,與清廷繼續形成對抗態勢。

鄭成功

當然清廷也深知鄭氏集團的威脅,對於清廷來說,鄭氏一日不除,便有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之感,為了攻滅鄭氏集團在奪取廈門和金門後,三次發兵攻打澎湖列島,但是由於當時清朝國內局勢動蕩(宮廷鬥爭、消滅永曆政權、削除三藩等),加上並未組建肩負渡海作戰重任的水師,均以失敗而告終。在一時無法消滅鄭氏集團的情況下,清廷採取了極其嚴厲的封鎖措施,切斷臺灣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來達到削弱鄭氏集團的目的,即「禁海令」和「遷界令」。

「禁海令」頒布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命令浙江、福建、江南、廣東、山東、天津等地地方官禁止商民船隻私自出海,將糧食等物資買賣於鄭氏,違者重罰。「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奏聞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

但是,實行五年以來,效果卻並不顯著,鄭氏仍然可以通過走私的方式取得物資供應,於是在鄭氏降將黃梧的建議下,下達了更為嚴厲的「遷界令」。「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則不攻自滅也。」

這項措施得到清廷的迅速落實,沿海居民集體內遷三十裡,三十裡內村莊全部毀棄、焚燒,製造寬大三十裡的無人區以斷絕鄭氏集團獲得任何物質補充的可能。「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垣牆、立界石,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遷界示意圖

無疑「禁海令」和「遷界令」給沿海的民生造成了嚴重破壞,原本經濟繁榮的沿海省份損失根本無法估量,但這個政策確實給依賴大陸的鄭氏集團造成了嚴重的殺傷,清廷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殘式政策正掐中了鄭氏集團的軟肋。

以鄭成功的幕僚楊英所寫的《從徵實錄》來看,鄭氏集團的作戰給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陸,而當時臺灣開發並不充分,遷界禁海措施一出,無法從大陸獲得物資補充,鄭軍的經濟生活立刻陷入困難,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從徵實錄》記載:「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草木子充飢,日憂脫巾之變。」「時糧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沒,兵心嗷嗷。」

在出臺嚴厲封禁措施的同時,清廷著力對鄭軍將領展開招撫活動,鄭軍條件因為經濟封鎖變得越來越艱苦,艱苦條件下一時軍心浮動,面對清廷的招撫,鄭氏集團的官兵出現了大量降清的情況,僅僅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就有投誠官員3985名、士兵40962名、官兵家眷64230名、大小船隻900餘艘。

愛新覺羅·玄燁

隨著三藩之亂的逐漸平定,攻取臺灣消滅鄭氏集團進入了康熙皇帝的規劃之內,康熙皇帝決定加大招撫力度繼續分化鄭氏集團,「鄭錦雖無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大將軍康親王仍隨宜招撫」,而福建布政使姚啟聖充分執行了康熙皇帝的意圖,進行大規模招降策反活動,在漳州修築「修來館」,以官爵和資財招納鄭氏官兵,搞得鄭軍上下軍心浮動,又開啟了一波投誠浪潮。前後投誠者竟達10餘萬之多(僅以人數較多者記之,千把人忽略)。「廖琠等率偽官三百餘員,兵一萬二千餘人詣軍前降。」「偽總兵楊祿、張輝等大小偽官,共二千五百餘員,兵丁二萬五千九百餘名。」「招撫江機等率領偽官一千一百三十八員,兵丁四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名投誠。」「偽將軍楊彪,即楊一豹,率領偽官兵三萬一千餘員名投誠。」

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皇帝決意攻取臺灣,此時,清、鄭雙方實力持續拉大,在強大的財政支持以及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的訓練下,福建水師已經擁有「精兵二萬有奇,大小戰船三百號」,具備了跨海攻擊澎湖列島的能力。

而在攻取臺灣之前,雙方已經進行多輪談判,鄭經在談判中多次表示「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涉」,並拒絕了清廷「剃髮」的要求,「苟能如朝鮮例,則敢從議」,而清廷對「不剃髮」「如朝鮮例」兩條自然不答應。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皇帝決定結束這場虛與委蛇的談判,正式向臺灣方面強硬回復,「臺灣賊,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

施琅

同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師全軍自福州出海攻取澎湖,清軍經過七天戰鬥,擊敗守將劉國軒,澎湖列島乃是臺灣門戶,一旦失去全臺震動。最後,鄭克塽率眾出降,清軍順利進駐臺灣。

在攻取臺灣後,臺灣的「棄」「留」之爭浮出水面,以李光地為代表的大臣表示要放棄臺灣,重新交給荷蘭人,提出「空其地,任夷人居住,而納款通貢」,而康熙皇帝當時對臺灣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認為臺灣彈丸之地,得不得無關緊要。「海賊乃疥癬之疾,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但是,在關鍵時刻施琅上陳《恭陳臺灣去留疏》,指明臺灣的重要性,「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對臺灣的地位、作用和海疆的安全形勢做了全面的分析,康熙皇帝在看完這份奏疏後,迅速改變了對臺灣的認知,正式決策開府置縣,派兵駐守。「上曰:『臺灣棄取所關甚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所以,清朝之所以攻取臺灣首要目的是消滅鄭氏集團,而康熙皇帝一開始對臺灣重視程度確實不夠,但能知錯就改,也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傑出君主的素質。

相關焦點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在攻打臺灣之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這個時候選擇北風還是南風的風向出兵這個關鍵問題上,軍內有不同意見。但是施琅認為:臺灣地區高溫多雨,特別是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因而有利於舟師橫渡海峽。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就南風和北風對航海軍事的影響優劣做了比較,他的理由最終說服了康熙帝和其他將領。
  • 施琅統一臺灣
    康熙三年(1664年),施琅攻佔東山島,鄭軍在福建沿海的據點全部喪失。施琅上書清廷,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本就有統一之心的康熙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訓練。也許是時機尚未成熟,也許是老天有意考驗,施琅前後三次出兵臺灣都因為颱風無功而返,這讓當時一些人對施琅的能力與動機產生了懷疑。後來,反對武力統一臺灣的一方佔據了上風,而當時的康熙皇帝由於還沒有掌握實權,不得不下令撤銷福建水師,銷毀全部船隻,把施琅調回京城,給了他一個閒職。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這期間,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朝廷對臺灣的重要地位也沒有特別清醒的認識。一些官員甚至鼓吹臺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令康熙帝也沒了主意。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局勢混亂起來。
  • 收復臺灣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墓園竟是船形!
    泉州網1月26日訊 (記者陳淑華 李冠鵬)300多年前率軍收復臺灣的施琅將軍,其墓園形狀酷似一艘經典的古船。近日,泉州晚報攝影記者陳起拓在泉州市惠安縣黃塘鎮虎窟村航拍施琅墓園時,驚訝地發現了這個秘密。2018年1月15日航拍的施琅墓園,形狀酷似一艘帶有水密隔艙構造的古船。 (陳起拓 攝)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明末清初軍事家。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01要說臺灣和大陸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施琅大將軍。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
  • 第七章 揚帆啟航 鄭氏收復臺灣
    同時,清政府認識到必須加強水師建設,這給熟悉風潮水汛的施琅提供了再次晉升的機會。為了建立一支足以與鄭成功相抗衡的水師,清廷認識到必須任用深悉海上作戰之人,於是在廈門之戰失利後不久,清廷即升任施琅為同安總兵。由於施琅此役只是作為達素的副將參戰,並沒有實際的指揮權,他的活動在諸多史料中均只有寥寥數字,僅提及他隨同達素率同安一路清軍赴高崎。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姚啟聖影視形象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猝然離世在擔任福建總督後,一邊在後方支援前線的施琅軍隊,一邊「為閩省除後患,為浙江、廣東、江南、山東四省開海還界,為百姓計安全,為臺灣除鄭氏數十年苛政。」《姚少保啟勝傳》康熙十八年的六月,姚啟聖和閩籍出身的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水師提督,積極部署收臺工作。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康熙抓住這個機會,決定發動進攻,用武力奪取臺灣。但是,臺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依賴水師,滿族將士多生於內陸,不熟悉水戰,要想奪取勝利,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姚啟聖向康熙帝推薦,覺得施琅可當此重任。施琅,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人。早年為明將領鄭芝龍(鄭成功之父)部下,後隨鄭芝龍降清。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清朝政府多數想放棄臺灣,他卻力薦收復臺灣,使大陸臺灣重歸統一
    康煕看到施琅等人的奏摺後,幡然醒悟,改變初衷,決定守臺。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清廷設置臺灣一府(原明鄭時承天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歸福建省臺灣廈門道管轄;同時,設臺灣鎮總兵一員,駐兵八千,隸屬福建水師提督,並設澎湖副將一員,駐兵三千。有兩個人的名字需要提一下,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和首任臺灣總兵官楊文魁。
  • 你不知道的歷史,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荷蘭
    鄭成功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被大家視為民族英雄。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鄭成功聯荷抗清沒談成1662年2月,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後,極想再佔領臺灣。1663年,荷蘭艦隊司令出海率領16艘戰艦,配置424門大炮、2000多名士兵,與靖南王耿繼茂、福建總督李率太籤了一份聯兵攻打鄭成功的協定。雙方聯手攻的打鄭成功,事成後將臺灣給荷蘭。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1681年,當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收復臺灣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雄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希望完成父親終生未能實現的夙願。就在這時,清朝迎來了收復臺灣的絕佳機會。1681年3月17日,鄭經病逝於臺灣承天府,終年40歲。鄭經死後,他年僅12歲的長子鄭克塽繼任延平王的位置。
  •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文物可以證實!
    金甌最初的意思是:黃金的盆等器皿,還特指精美的酒杯,後用「金甌」二字形容疆土,也一般指完整的領土。今天灶物者通過一些文物,帶您看看這個關於「一點都不能少」的展覽!《明天啟五年趙彥等條陳澎湖善後事宜題行稿》殘件1622年,當朱由校這位皇帝沉迷木工活的時候,荷蘭人的船隊逼近東南沿海,入侵澳門失敗後,他們轉向澎湖,上島後修屋建堡,想長期駐紮,謀求最大利益。兩年後,福建巡撫南居益從荷蘭人手裡收復澎湖。
  • 鄭經疑心太重把施琅的家人全給殺了,施琅回到岸上大罵姚啟聖
    鄭經給康熙送了求和信,想用緩兵之計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明珠知道鄭經不懷好意,但他認為這是收復臺灣的良機,如果像姚啟聖說的那樣對待鄭經,鄭經見求和不成肯定會頑抗到底,康熙綜合了明珠和姚啟聖的意見,既不能拖著也不能被鄭經牽著鼻子走,康熙命明珠前往臺灣談判,一定要堅守翔發稱臣登岸的三個原則,明珠則提出疑慮他和姚啟聖各奉其旨,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該聽誰的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明萬曆三十一年漳州海澄縣人顏思齊,遭官宦欺辱,殺了官宦的僕從,逃亡日本,在日本以裁縫和海盜為生,後因不滿日本幕府統治準備造反,但是事情洩露不得已逃琉球,見琉球土地肥美,決定以臺灣為根據地創立一番事業,於是在琉球開墾荒地建立營寨,並且與當地土著商定了疆界,互不侵擾,同時派手下前往漳州、泉州等地招攬流民,發給流民銀兩、耕牛、農具等,開始了臺灣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屯墾活動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臺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在深山堅持鬥爭的臺灣義軍與明軍此時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倉皇下海逃遁。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為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 如果說鄭成功不收復臺灣,那麼康熙會不會從荷蘭人手裡奪取臺灣?
    臺灣由荷蘭人控制,荷蘭距此路遠兵力不是很強大,並且臺灣和大陸隔著一個海峽可為天然屏障。於是鄭成功就攻下臺灣,並在那裡經營兵馬。但是南明朝廷過於無能,沒有能夠到達臺灣就被滅亡了。鄭成功沒有等來逃亡的皇帝,但是也沒有因此就自立當皇帝。而是始終奉大明年號正朔,自己只當一個延平王。鄭成功去世後,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仍奉明朝為正統,不願歸降清廷。知道孫子鄭克爽即位,康熙利用降將施琅才攻下臺灣。
  • 鄭成功殺害兩人,32年後仇家收復臺灣,命令其後人剃髮結辮
    1、降清後反清,反清後降清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人應該清楚,收服臺灣的人正是水師提督施琅。不過說到施琅,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率軍攻打臺灣的情形,早年他降清後反清、反清後又降清的情況估計少有人知。
  • 1683年的施琅:欲收臺灣,先定澎湖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