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得到了這次教訓,施琅把選擇出兵的季節、時間、風向等條件作為一件大事,專門派人查天氣資料並進行了海情和風向、風力的實地觀測。在攻打臺灣之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這個時候選擇北風還是南風的風向出兵這個關鍵問題上,軍內有不同意見。但是施琅認為:臺灣地區高溫多雨,特別是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因而有利於舟師橫渡海峽。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就南風和北風對航海軍事的影響優劣做了比較,他的理由最終說服了康熙帝和其他將領。
施琅選擇先拿下澎湖是有其原因的。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臺軍主帥劉國軒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臺軍主力悉數擺在澎湖,並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媽宮、風木匝尾、西嶼頭、牛心灣等要衝地點加築炮城14座,沿海築造高牆深溝20餘裡,安設銃炮,準備與清軍決戰。面對臺軍的嚴防死守,施琅採取了靈活的作戰方針,將清軍分為三路,以左右兩翼牽制敵人,主力居中直搗敵陣船隊。
在7月9日施琅帶領清軍到達今澎湖望安島。10日起,清軍向澎湖島臺軍發起攻擊。清水軍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用多艘戰船圍攻臺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有7船衝入臺軍中,共擊沉、焚毀鄭氏船隻14艘,焚殺鄭氏官兵2000餘人。這個時候臺軍主帥劉國軒卻把勝利希望完全寄托在颱風上,因而幾次坐失了主動出擊的良機。澎湖一戰,清軍先後焚毀、擊沉和俘獲臺軍大小船隻近200艘,殺死臺軍將領、頭目300餘名,士兵12000餘名,另有165員將領和4800名士兵倒戈投降。劉國軒只是仰仗地形熟悉,才從水淺礁險的吼門島嶼乘水漲風順之時,帶領31艘小船逃回臺灣。清軍陣亡官兵329人,負傷1800餘人,船隻毫無損失。
施琅這一戰佔領了澎湖,殲滅了臺軍精銳部隊,打開了臺灣島的門戶,臺灣島內人心大震。施琅獲勝後並不急於繼續進攻,而是在澎湖「撫綏地方,人民樂業,雞犬不驚」,甚至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臺軍官兵,使得臺灣、澎湖軍民「莫不感泣,願內向」。到了7月31日,鄭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軍前請降,要求仍居臺灣,「承祀祖先,照管物業」。施琅拒絕了他們的條件。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臺灣終於實現了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