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2020-12-18 帶你看世界地理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

施琅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臺灣

得到了這次教訓,施琅把選擇出兵的季節、時間、風向等條件作為一件大事,專門派人查天氣資料並進行了海情和風向、風力的實地觀測。在攻打臺灣之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這個時候選擇北風還是南風的風向出兵這個關鍵問題上,軍內有不同意見。但是施琅認為:臺灣地區高溫多雨,特別是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因而有利於舟師橫渡海峽。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就南風和北風對航海軍事的影響優劣做了比較,他的理由最終說服了康熙帝和其他將領。

福建東山島島澎湖

施琅選擇先拿下澎湖是有其原因的。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臺軍主帥劉國軒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臺軍主力悉數擺在澎湖,並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媽宮、風木匝尾、西嶼頭、牛心灣等要衝地點加築炮城14座,沿海築造高牆深溝20餘裡,安設銃炮,準備與清軍決戰。面對臺軍的嚴防死守,施琅採取了靈活的作戰方針,將清軍分為三路,以左右兩翼牽制敵人,主力居中直搗敵陣船隊。

在7月9日施琅帶領清軍到達今澎湖望安島。10日起,清軍向澎湖島臺軍發起攻擊。清水軍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用多艘戰船圍攻臺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有7船衝入臺軍中,共擊沉、焚毀鄭氏船隻14艘,焚殺鄭氏官兵2000餘人。這個時候臺軍主帥劉國軒卻把勝利希望完全寄托在颱風上,因而幾次坐失了主動出擊的良機。澎湖一戰,清軍先後焚毀、擊沉和俘獲臺軍大小船隻近200艘,殺死臺軍將領、頭目300餘名,士兵12000餘名,另有165員將領和4800名士兵倒戈投降。劉國軒只是仰仗地形熟悉,才從水淺礁險的吼門島嶼乘水漲風順之時,帶領31艘小船逃回臺灣。清軍陣亡官兵329人,負傷1800餘人,船隻毫無損失。

澎湖望安島

施琅這一戰佔領了澎湖,殲滅了臺軍精銳部隊,打開了臺灣島的門戶,臺灣島內人心大震。施琅獲勝後並不急於繼續進攻,而是在澎湖「撫綏地方,人民樂業,雞犬不驚」,甚至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臺軍官兵,使得臺灣、澎湖軍民「莫不感泣,願內向」。到了7月31日,鄭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軍前請降,要求仍居臺灣,「承祀祖先,照管物業」。施琅拒絕了他們的條件。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臺灣終於實現了和平統一。

相關焦點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
  • 1683年的施琅:欲收臺灣,先定澎湖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南明的「延平王」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越過臺灣海峽,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島。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殖民經營,明鄭政權開始對臺灣實行統治,並與大陸上的滿清王朝分庭抗禮。
  • 施琅統一臺灣
    施琅上書清廷,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本就有統一之心的康熙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訓練。也許是時機尚未成熟,也許是老天有意考驗,施琅前後三次出兵臺灣都因為颱風無功而返,這讓當時一些人對施琅的能力與動機產生了懷疑。後來,反對武力統一臺灣的一方佔據了上風,而當時的康熙皇帝由於還沒有掌握實權,不得不下令撤銷福建水師,銷毀全部船隻,把施琅調回京城,給了他一個閒職。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臺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時亂了陣腳。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收復臺灣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墓園竟是船形!
    泉州網1月26日訊 (記者陳淑華 李冠鵬)300多年前率軍收復臺灣的施琅將軍,其墓園形狀酷似一艘經典的古船。近日,泉州晚報攝影記者陳起拓在泉州市惠安縣黃塘鎮虎窟村航拍施琅墓園時,驚訝地發現了這個秘密。2018年1月15日航拍的施琅墓園,形狀酷似一艘帶有水密隔艙構造的古船。 (陳起拓 攝)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明末清初軍事家。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鄭成功 當然清廷也深知鄭氏集團的威脅,對於清廷來說,鄭氏一日不除,便有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之感,為了攻滅鄭氏集團在奪取廈門和金門後,三次發兵攻打澎湖列島,但是由於當時清朝國內局勢動蕩
  •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一)
    臺灣海峽中部的澎湖列島(一) 時間:2001-04-10 09:40   來源: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是臺灣省最早開發的地方。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 歷史上的今天1895年3月26日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遭到...
    歷史上的今天1895年3月26日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遭到臺灣人民的奮起抵抗 2013-08-27 14: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澎湖列島,譽為「臺灣夏威夷」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這首耳熟能詳的童歌所描述的就是美麗的澎湖列島,它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7平方千米,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
  • 我國臺灣海峽中部著名的群島-澎湖列島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位於我國臺灣海峽中部的美麗群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澎湖列島,位於我國臺灣省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該列島主要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組成,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整個澎湖列島的總面積為127平方千米。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裡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遇見臺灣最美的海——澎湖列島
    澎湖列島古稱「平湖」,是一個由6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島上有著蔚藍的海岸線,舒適潔白的沙灘。島上的浪漫美景使得這裡成了眾多電視劇的熱門取景地,因而讓很多人心馳神往。由於澎湖是一個著名的漁港,因而這裡有「漁夫島」之稱。夜晚,萬千漁船的燈火布滿海上,和夜幕中的繁星點點遙相呼應,形成臺灣八景之一的「澎湖漁火」。
  • 澎湖列島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6平方公裡,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陸文化傳入臺灣的跳板。澎湖列島中的島嶼,按其位置可分南、北兩個島群:南島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島(八罩島)七美嶼、花嶼、貓嶼、東吉嶼、西吉嶼、草嶼、南塭、將軍澳嶼、西嶼坪、東嶼坪、頭巾嶼、鍾仔巖、鋤頭嶼、大塭、白沙塭等。幾乎所有島都為火山島,組成的巖石均為第四紀玄武巖;北島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積最大的澎湖島和漁翁島(西嶼)、白沙島、吉貝嶼、鳥嶼、姑婆嶼、虎井嶼、桶盤嶼、大倉嶼、毛常嶼、金嶼、目鬥嶼等島嶼。
  • 澎湖名稱 演變進程 臺灣地區之概念
    按顧氏所云「澎湖」的原義,當稱「平湖」才對。關於「平湖」即澎湖列島,日本學者藤田豐八最先論及之。他認為「平湖」和「澎湖」為同音異字,因而斷定平湖是澎湖。臺灣學者評論說:「此說頗獲國人治臺灣地方史者的支持,鹹認為澎湖早期確實紀錄(連琉球論者驍將梁嘉彬教授也認為平湖即澎湖)。」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後,他又趁著告捷餘威,把注意力轉向臺灣。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侵略者,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但仍然用南明永曆年號,以明朝遺臣的身份繼續同清廷對抗。清朝政府經過數十年的統治,已經完全鞏固了其地位,國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逐漸趨於緩和,鄭成功的做法實際上成為阻礙國家走向統一的一股割據勢力。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從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到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清政府有效治理臺灣200餘年。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翌年3月攻佔澎湖,1895年4月17日強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強行割佔臺灣、澎湖等地。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奮起抵抗
    1895年3月26日(距今123年) 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讓臺澎,舉國同憤。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臺悲憤,聚哭市中,夜以繼日,無可抑制。臺北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哭訴死不屬倭,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局不準停工,全部釐金充戰倭之用。地方士紳邱逢甲等以血書奏陳清廷,「割地議和,全臺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