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忙裡抽空去了一趟。
我覺得這個展策展角度挺新穎,通過臺灣,看清末、近代整個國家的命運。展覽主標題「金甌無缺」用的也非常妙。」
四字出自《南史·朱異傳》:「(梁武帝)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金甌最初的意思是:黃金的盆等器皿,還特指精美的酒杯,後用「金甌」二字形容疆土,也一般指完整的領土。
今天灶物者通過一些文物,帶您看看這個關於「一點都不能少」的展覽!
臺灣自古都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發現的不少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的彩陶等文物和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特別像,可見文化面貌十分接近。
進入文明時期,雖有海峽相隔,但一直緊密相連。三國時期,孫權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率萬人船隊抵達夷洲(臺灣地區)。元朝在這裡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轄。
明朝統治的將近300年時間(1368-1644)裡,萬裡之外的西方世界產生巨大變革,工業革命帶動新航路的開闢,各國一波波船隊來到東方,海路的發展,讓這座「寶島」被不少人盯上。
在展廳的第一單元,有件文書——《明天啟四年兵部尚書趙彥題行稿官兵渡海收復澎湖》。隔著幾個展櫃,但和它配套的《明天啟五年趙彥等條陳澎湖善後事宜題行稿》殘件,說的都和荷蘭人入侵澎湖相關。
《明天啟五年趙彥等條陳澎湖善後事宜題行稿》殘件
1622年,當朱由校這位皇帝沉迷木工活的時候,荷蘭人的船隊逼近東南沿海,入侵澳門失敗後,他們轉向澎湖,上島後修屋建堡,想長期駐紮,謀求最大利益。兩年後,福建巡撫南居益從荷蘭人手裡收復澎湖。
收復後,兵部尚書趙彥等人又上書陳述收復後的澎湖該如何建設。
《明天啟四年兵部尚書趙彥題行稿官兵渡海收復澎湖》
好景不長,朱由校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這時候的明王朝已風雨飄搖,明末的混亂,讓敵人有了可乘之機。收復後僅僅兩年,西班牙侵佔了位於臺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42年(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侵佔了臺灣。直到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才收復臺灣,由此結束了荷蘭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因為讀研的時候整理過清朝的一些文書和魚鱗冊,所以看到第一個展廳中的一幅扇面,覺得特別喜歡,上面繪製的是臺灣地圖。
繪製這幅扇面的人叫黃叔璥。回家之後查了一下黃叔璥,總結為:京城人士,康熙48年的進士,清朝首位臺灣巡查御史。1722年他前往臺灣,應該就是在那時候畫了這幅扇面。
如果給這些資料起一個標題的話,那應該是:清朝建立近100年,首位巡查御史即將赴臺。
過了將近100年,有巡查御史出發,與展廳另外一件展品有關。這就是施琅的《靖海紀事》。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次年去世,鄭氏後人一直盤踞在臺灣地區,清廷招降多次未果。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統帥兩萬餘人,戰艦300餘艘,全殲鄭軍精銳,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獻表請降。這上中下三本的《靖海紀事》詳細記錄了施琅進軍澎湖及對善後的管理措施的奏疏。
在施琅遞交奏疏的第二年,康熙帝就行動起來。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分別是臺灣府知府(隸屬福建省);臺灣縣知縣、鳳山縣知縣和諸羅縣知縣。雍正以後又不斷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到同治年間,臺灣的建置已改為一府四縣三廳。
除了加強管理,清朝的這幾位皇帝也很重視對臺灣的建設。政府鼓勵東南沿海居民帶著先進生產技術移居臺灣,促進當地發展;修建文廟、書院,注重教育,增加科考的錄取名額等等,臺灣有了一段黃金髮展期。
展廳第二單元中有一件展品,看似和臺灣沒有關係,但卻和它命運有很大關聯。它就是《直隸總督梁肯堂奏為筵宴英吉利使臣事畢照料開船前往通州事》。文物名字很複雜,簡單說就是招待英吉利的使臣馬戛爾尼這件事。
《直隸總督梁肯堂奏為筵宴英吉利使臣事畢照料開船前往通州事》1
這件事挺有名,中學歷史課本就有。馬戛爾尼以給乾隆皇上過生日為由來到中國,在天津上岸,直隸總督梁肯堂接待了他,剛來就因為見皇上要不要行三跪九叩之禮爭執不休,後來咱們妥協了,說他行單膝禮就行。他給乾隆的壽禮是一些西方的比較先進的天文儀器、武器、鐘錶等物品,但乾隆對這些東西的態度是「並無奇巧」。乾隆朝是清由盛轉衰的時期,而馬戛爾尼事件則成為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事件。
《直隸總督梁肯堂奏為筵宴英吉利使臣事畢照料開船前往通州事》2
有些文章中會說乾隆帝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接受先進技術,從而導致國家衰敗。但不論怎樣,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更改。清後期,列強用武力敲開中國大門,清政府就像泥菩薩,割地賠款。
關注@灶物者,閱讀更多專業卻又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