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究竟有何特殊,連知縣都不敢得罪?你看「舉人」都能幹啥

2021-02-23 史學雜記

      知縣,品秩為正七品,就行政級別和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相當於現今的一縣之長;但就具體的職權而言,「掌一縣治理,決訟斷闢,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甚至「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的知縣,遠遠大於現今的縣長。尤其在「皇權不下縣」的清朝時期,知縣幾乎是一縣的「土皇帝」,實際權力巨大。

  

  知縣形象

  可在諸多古典文學作品甚至官方正史的記載中,實際權力巨大的知縣在面對「舉人」這個特殊對象時,竟然也不敢輕易得罪,甚至還會主動靠攏、巴結!《儒林外史》中的經典故事——「範進中舉」中,那個得知範進中舉就趕緊送錢、送房的張鄉紳就是前任知縣。

  「舉人」,到底有何特殊,能讓坐鎮一方、實際權力巨大的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舉人」,到底是幹嘛的

  封建朝廷用以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科舉制度,大致分為五個等級:縣試、府試、院試、鄉試和會試。其中「縣試」、「府試」、「院試」,乃係「童試」的三個等級,成績合格者被稱為「秀才」;「秀才」於一省省會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成績合格者即為「舉人」。

  成為「舉人」以後,便直接具備了兩項資格:1、有資格參加於京城舉行的「會試」;2、正式擁有了做官資格。

  

  「鄉試」考生形象

  兩項資格,帶給「舉人」的特殊地位

  「會試」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即為「薦舉給天子,可以出任朝廷官員的優秀人才」。「貢士」可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沒有淘汰一說,只有一二三甲排名之說,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只要「舉人」於「會試」中考試合格,最差也能獲得一個「同進士出身」,就能被外放實補正七品或者經人舉薦,出任更高品級的官缺。所以,對於知縣而言,每一個「舉人」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自己的同事或者上級,肯定不敢輕易得罪。

  

  「進士及第」報喜圖

  即使「舉人」於「會試」中落第,也具備做官資格,一般出任縣丞或者主薄、教諭等知縣的「佐貳官」,或者經人舉薦直接出任知縣。此等資格,知縣自然不敢輕易得罪,為自己樹立日後的官場政敵。

  「舉人」的其他特權

  所謂「皇權不下縣」,即縣級以下不再設行政單位,封建皇權延伸到縣級單位為止。縣級以下的基層社會,在「律法」和「禮教」的雙重約束下,由地方鄉紳協助治理。而「舉人」和「秀才」,就是地方鄉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基層社會重要的治理力量,「舉人」自然會得到知縣的充分尊重。

  

  晚清時期「鄉紳」形象

  所謂「古之四民,士農工商」,「士」排名第一,地位最為尊貴,也是維護皇權統治的中堅力量,統治階層必須絕對保證其根本利益。擁有了「舉人」功名,就等於躋身於「士」之階層,就會得到統治階層的特別尊重和格外照顧。出於這種目的的考慮,封建統治階層給予「舉人」和知縣平等的社會地位,並免除其和家人徭役田糧,甚至免除掛靠在其名下田畝賦稅的特權。

  也就是說,就算「舉人」不進入仕途,也會成為擁有和知縣同等地位的大地主,同樣是知縣不敢輕易得罪的囂張群體。

  除此之外,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舉人」們,還擁有乘坐朝廷派遣的「公車」待遇,「公車」之上插有黃旗,有著「天子門生」的意思。此等榮耀,別說是知縣,就是更高級別的官員,怕也是不敢輕易得罪。

  

  清代「公車」

  後記

  「舉人」,雖然是封建科舉制度中的一個功名稱呼,但其代表了讀書人所處階層的巨大轉變,社會地位的急劇提升,更代表了入仕為官的特殊資格。單就「舉人」所具備的特殊待遇,知縣就不敢輕易得罪;更何況誰也不知道今日的「舉人」,明日會成為何等級別的官員,這種未知更令知縣畏懼。

  作為一縣的「土皇帝」,知縣的實際權力固然很大,但面對已經身處士紳階層、仕途前景不可估量的「舉人」,也只能給予絕對尊重,不敢輕易得罪。

  參考文獻:《清史稿·選舉志》、《清史稿·職官志·外官》、《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欽點大清會典則例》

相關焦點

  • 清朝考中舉人都有哪些權力,左宗棠便是例證,難怪範進中舉會瘋
    中舉後他居然激動得「瘋」沒了,虧欠平日裡頗瞧他不起的嶽父胡屠戶扇了他一巴掌,才將他打得恢復過來。儘管年紀變大中舉不易,可是也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又不是舉人,如何就開心瘋掉?清朝舉人究竟有多大權力?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從沒有功名到有功名,從功名小到功名大,有童生,秀才,舉人,舉人四個等級。
  • 金舉人銀進士,其實舉人比進士更值錢!
    因為做舉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自從有了科舉,「功名」就成了數萬讀書人奮鬥的目標,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加強版的「公務員」考試,看看現在有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的「公考」,就不難想像「功名」對數萬讀書人的吸引力,畢竟有詩曰:「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試問那個男人沒有過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夢想呢?畢竟「做題家」總是少數,而範進就是個做題家。
  • 英都翁山洪氏舉人貢生簡介
    (英都鄉訊微信號:ydxx2013)舉人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鄉試,也叫省試,考生為秀才出身。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取得舉人的資格,即可於次年赴京參加會試,進入仕途。舉人不經會試或會試不第而欲入仕途者,每三年一次赴「大挑」。即由王公大臣驗看挑取。大挑一等以知縣任用,二等以教諭回本省補缺。
  • 在清朝考中「舉人」,能就任什麼官職,為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舉人
    在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方式便是科舉制度,根據考試直接地展開選拔人才,例如書生、舉人、狀元這些便是對那時候金榜題名考生們的稱呼。清朝中了舉人以後究竟能出任多少的官兒呢?科舉制度在中國在歷史上日益突出,來到清朝時期早已發展壯大到十分完善的程度,在科舉初中升高中中功名的人被統一稱作舉人。
  • 為什麼古代人拼命考取舉人?竟因為舉人有一個特權,男人都想要!
    武就是我們所述的參軍,通過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不斷上升,而且在特殊的年代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而文就輕鬆多了。文就是我們現在的國家公務人員。而在古代,文道就是通過科舉制度一步步高升的。它分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眾所周知,想要出人頭地做大官就要考中進士。這樣才有機會面見當朝皇帝,才能被皇帝看中一舉成名。
  • 舉人老爺闖關東
    一是他還年輕,有得是中進士的機會;二是既使後邊考不上,按舊制,舉人也能放官;即使不放官,有舉人功名在身,名下田產不用交賦稅,大戶人家競相以田產依附,日子也窮不了。但範登年的好運氣好像使到頭了,公車上書那年,他沒考上進士,落寞回家。之後光緒朝的三次會試,也都沒他的份。再以後就沒有以後了,科舉制度取消了。
  • 「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連貴為「舉人」的蘇家父子,趕考都如此困窘,可見古人的科考路,對大多數寒門家庭來說,真是一場傾家蕩產的豪賭。像明清年間範進們「中舉」後大家「排隊送錢送地送女人」的熱鬧場面,大宋的「舉人」們,真是不敢想。「舉人」們地位扶搖直上,也確是明清年間的事兒。明清的教育,比兩宋年間更為發達。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當時「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 「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很多大文人像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寫《西遊記》的吳承恩,不能說肚子裡沒有墨水吧,也都是考了大半輩子還與功名無緣,只得憤而著書。舉人太難考了。在明清兩個朝代,錄取舉人名額由中央按各省人口數配給指標,每省最多不超過100名,全國錄取總人數僅為1000至1200人。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你要在現行高考中排名全省前100名才有機會!
  • 古代的「舉人」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連貴為「舉人」的蘇家父子,趕考都如此困窘,可見古人的科考路,對大多數寒門家庭來說,真是一場傾家蕩產的豪賭。像明清年間範進們「中舉」後大家「排隊送錢送地送女人」的熱鬧場面,大宋的「舉人」們,真是不敢想。「舉人」們地位扶搖直上,也確是明清年間的事兒。明清的教育,比兩宋年間更為發達。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當時「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形容的是古代學子高中以後的得意情景,由昔日的齷蹉變得意氣風發。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時期一種極其重要的選官制度,它的出現讓許多寒門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對於科舉考試的機會,古代學子都是非常珍惜的,尤其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 「舉人」相當於研究生嗎?非也,你小看舉人老爺了!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和今天的高中、大學、研究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現在你即便是考了個研究生,還是要出去打工。但是古代考了個舉人,那可真的是發達了,不但是學識被承認了,還擁有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和做官的權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考科舉更類似於今天的考公務員。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先後排名是什麼
    一、縣試、府試縣試與府試算是初選,相當於縣、市級的考試,選拔兩次。只要是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參加。通過了被稱作童生。基本上相當於高小水平。有了童生的資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繼續前行,進入下一輪的考試。二、院試童生可參加由各省學政、提督主持的院試。
  • 舉人的易學緣分
    我們去時,果然要排隊,他用的是《皇極經書》,每一條都是七言上下句的詩。他給你算運程時,都是從他口中講出幾個數字,叫你自己翻看,他解釋,先算父母生肖,果然是上下句都有出現,所以不得不信了。接著是兄弟、妻財、事業等一項一項總說,再是大運批語。一直算到命休之日,全用詩句表達。不禁令人神魂顛倒!後來,舉人再次登門拜訪他又測了一次。最後乾脆買了《皇極經書》,把對自己的詩句批語作了整理。
  • 舉人相當於什麼學歷?和現在的本科生、研究生遠不是一回事
    連貴為「舉人」的蘇家父子,趕考都如此困窘,可見古人的科考路,對大多數寒門家庭來說,真是一場傾家蕩產的豪賭。像明清年間範進們「中舉」後大家「排隊送錢送地送女人」的熱鬧場面,大宋的「舉人」們,真是不敢想。「舉人」們地位扶搖直上,也確是明清年間的事兒。明清的教育,比兩宋年間更為發達。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當時「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 古代舉人有沒有工資,會不會變窮?
    這要分情況來看,有很多舉人是很窮的1.舉人只是一種身份。按照古代的科舉制度,一般有4級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對應的可以成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成為秀才,就相當於由農民身份轉為了幹部身份。成為舉人,意味著獲得了進入仕途的資格,可以成為小吏。成為貢士,意味著成為官員。成為進士,一般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了。2.舉人不一定都能作官。首先在明清以前,舉人不是終身制的,而是每年都要參加會試,過了會試,可以進入仕途,過不了,舉人資格作廢,回去來年重考舉人。明清以後,舉人是終身制,不用重考,可以成為府縣的小吏。
  • 範進為何中個舉人就瘋了?看清朝舉人的這些權力,估計你就明白了
    這其實和清朝舉人擁有的這些權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知道這些權力是什麼的話,估計你就會明白了。首先說一下舉人是怎麼來的,想要成為舉人,你就要先通過童子試(分為兩場縣試和府試),然後才可以去考鄉試的舉人。舉人也不好考,正常情況下是三年可以考一次,如果中間父母親戚長輩去世的話,趕上考試時間,也是不能參加的。所以範進年齡不小了,考舉人的次數也不是很多。
  • 舉人?進士?都不是!
    秀才在唐朝時期是在太學學習的監生,到了宋朝則降為讀書人的統稱,只要你讀書,上過學,最低都是叫秀才,所以含水量很高,故明朝專門對基層讀書人進行多重考試以提高含金量。生員進入府學後,經過多次考核合格後才能與監生、貢生一同在八月參加鄉試,或稱為「秋闈」。鄉試通過便獲得舉人之身份。
  • 清朝的舉人出仕,能當個什麼的官?未能出仕的舉人,該怎麼辦呢?
    因此,晚清時期,舉人直接做官已經很難了,除非你背景足夠深厚或者家世背景非常殷實,否則基本沒有機會……何謂舉人所謂舉人,指的是鄉試被正式錄取者,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會試錄取者稱貢士,考取了貢士就等於是考取了進士,所謂殿試僅僅是對貢士進行重新排名而已,屬於等額錄取、不淘汰任何一位貢士。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
  • 微信《成語猜猜看》舉人答案是什麼 舉人過關答案大全
    導 讀 微信成語猜猜裡舉人算是中等的官品,裡面的題目還算比較簡單,但是還是很多小夥伴都表示不會,下面當下小編就告訴你舉人裡面的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