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會時鐘」催著走的我們,該如何逃離它帶來的焦慮感?

2020-12-23 娛史通鑑

最近有一位「網紅爸爸」因為在綜藝節目裡頻頻刷臉收穫了一票粉絲,就連小編也日常被這位爸爸的神操作圈粉。

他就是袁姍姍的爸爸。

這個渾身上下自帶笑點的爸爸自從「走紅」之後,不知道有多少小夥汁想要做他的女婿,就連最新一期的《非正式會談》,都被安排上了「可愛老爸,在線擇婿」的爆笑現場!

來自各個國家的優秀青年們恨不得把自己的優點統統寫在臉上展示給袁爸爸——

當然了,一心想要自己的女兒早點嫁出去的袁爸爸繞了一大圈,最終還是把話題落到了「催婚」上,或許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沒有什麼能比看到自己的兒女擁有美滿家庭更幸福的事情了吧?

因此節目也設置了一道關於「催婚」的提案環節——受不了家庭聚會上長輩的催婚言論,摔門而去的我做得對嗎?

各國青年代表對此看法不一,來自日本的代表一隻瀨認為摔門而去的做法太過激進,任何事情只要好好溝通一定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而俄羅斯代表薩沙卻贊同提案中的做法。

雖說在俄羅斯,早婚是正常的社會現狀,但太過惡意的催婚言論反而會引起當事人的逆反心理,所以適當的反擊可以有效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

其實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各國青年代表的言論背後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他們各自對於人生選擇權的看法。

就拿澳大利亞代表貝爾泰點名「diss」土耳其代表唐小強的看法來說,或許東南亞國家早已習慣背負著傳統文化的教條來履行一生的「義務」,但卻忽略了去跟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唐小強卻認為,對於傳統國家來說,按部就班的生活並不代表就是在向生活妥協,只不過是在咀嚼著他人的生活經驗前行。

社會環境不同,人類的生活習性自然也各不相同。

本期節目的「各國社會時鐘」議題也由此引發——

所謂「社會時鐘」,就是指社會文化所形成的生活節奏,它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那麼各個國家的人們,都是怎樣在「社會時鐘」的安排下度過這一生的?

在傳統文化底蘊悠長的中國,仿佛這一生都在被時間「催」著走。

這份中國式「社會時鐘」,讀起來也是令人感同身受到扎心不已。

少年時被催著好好學習,家長們把所有的希冀都賦予在下一代身上。

成年時被催著結婚生子,畢竟傳宗接代是歷史文明的文化孕育。

中年時被催著培育子女,並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的努力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水平。

老年時被催著幫助帶娃,就連上街跳個廣場舞的功夫都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

唯有走到人生的最後旅程時,時間仿佛才真正掌控在自己的手裡,但,時間的流沙究竟還剩下了多少呢?

中國的社會環境就像是一出出寫好的劇本,但又經不起任何推敲,就像楊迪指出的疑問那般——從學習到結婚,「社會時鐘」根本沒有給人們安排任何戀愛的時間。

同是亞洲國家,日本的「社會時鐘」就和中國的截然不同。

比起中國人「永遠為了下一代著想」的思想觀念,日本人更注重自我的真實感受。

該學習的年紀,可以忙著去戀愛,去享受年輕的活力。

該結婚的年紀,可以全憑自己的喜好生活,自由地決定未來要走的每一步。

一隻瀨提出,日本之所以對婚戀觀如此自由,是因為日本的離婚率實在過高,導致諸多年輕人對婚姻喪失了信心,甚至產生了牴觸心理。

所以根據日本社會現狀預計,在2035年,日本很有可能變成一個「超solo社會」。

而美國人的「社會時鐘」在婚戀觀上則是完全站在日本的對立面。

如果說日本正處於「低欲望社會」,那麼美國則是充滿著戀愛氣息的國家。

羅獅傑指出,在美國,如果青年人既沒有在16歲之前考到駕照並擁有屬於自己的汽車,也沒有在20歲之前談過戀愛或是發生過性行為,那麼就會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但美國人的「社會時鐘」也會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過度自由的背後象徵著沒有約束的放縱,太過年輕的熱戀往往招架不住來自現實的壓力。

因此,在美國,年輕的單身母親人數逐年上漲,最終因為無力負擔生活壓力只能靠美國的社會福利過活。

不過要論對人生規劃的自由度,當屬阿根廷最開放。

在阿根廷,「社會時鐘」的齒輪只停留在21歲。

21歲之前,阿根廷人享受著學習和戀愛帶來的樂趣,21歲以後,他們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人生。

先別急著羨慕,阿根廷人之所以如此自由開放,源於其通貨膨脹率過高的社會環境。

當金錢的變數過大之後,阿根廷人無法在生活中去做一個長遠的規劃,盡情享受生活的背後,是因為有著太多無奈啊。

事實上,「各國社會時鐘」的議題並不是一道需要解出更符合現代人生存現狀的辯題,它只是一根閃著寒光的刺,深深地戳痛了當代人看似堅硬的內心。

也許我們都是一群被「社會時鐘」推著走的人,害怕蹉跎一生最終碌碌無為的懊惱,害怕再無歲月可回頭的遺憾,害怕背離普世價值後心生的焦慮。

美國和義大利的代表鍾逸倫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人之所以會在面對「社會時鐘」時產生不可抗拒的焦慮感,是因為他們把內心的幸福感與「社會時鐘」的節奏牢牢掛鈎。

如果想要緩解這份焦慮感,那麼不如主動出擊,用更好的方式來調整「社會時鐘」的走勢,保證當代人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調節著時鐘的走向,拉大著寬容的程度,這一切都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文明,非常重要的標尺。」陳銘

人這一生,一味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為自己偏離「社會時鐘」進度而產生的焦慮感也實屬沒有必要。「社會時鐘」的本質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下所做的自我選擇,是在書寫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尊重他人留下來的經驗軌跡,與其跟著「社會時鐘」轉動生命的齒輪,不如學會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港真,這期的《非正式會談》實實在在地戳在了小編靈魂最深處,大左、楊迪、陳銘、陳超以及各國青年代表的討論不僅剖析了小編日常被時間推著走的困惑,也讓小編在精彩的發言中感受到了多元文化下的思想碰撞。

從各個國家的稅收,到各個國家人民內心的「界限感」,再到各國的「社會時鐘」,各國代表總能把枯燥的科普講述得繪聲繪色,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外國別樣的風土人情。

《非正式會談》雖然匯聚了各國特色的國情與文化,所有代表的思想觀念也相差甚遠,但節目的主旨並不是把它打造成一場嚴肅的辯論會,它更像是一場「國際化」的交流會。

所有青年代表和而不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逼迫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 對於那些不同的聲音,他們即使無法贊同,卻發自內心地理解著它的存在,大概這就是多元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吧。

《非正式會談》一路走來,歷經了五季的風雨歷程,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每一期議題就能準確無誤地抓住當下社會話題的命脈,帶著幽默和善意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思想火花噴放的同時又一派其樂融融。

通過《非正式會談》,你可以了解到世界的更多面,也能感受到文化差異環境下的新穎與奇特,與其說節目為觀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不如說,它把世界帶到了我們面前。

相關焦點

  • 和「社會時鐘」的人生說拜拜
    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每個人、每個階段應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就已經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好像是社會的公理。如果有人不按照這個流程走,那麼他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像這種程序化的人生,有人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叫「社會時鐘」。社會時鐘」(social clock)是用來描述個體生命中主要裡程碑的心理時鐘。它由社會文化背景決定,反映了我們生活的社會中身邊成員對我們的期望。
  • 30歲還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恥的:「社會時鐘」的毒,我們中得不輕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39/10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78天1最近看到大家在討論一個話題:你如何評價「30歲還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恥的」這句話?生活的齒輪一直咬著我們走,似乎留不出一點空隙。社會時鐘的滴答聲,時刻提醒著我們,到了哪個點,就該做些什麼。按照時刻表,完成學業、步入社會、找工作,結婚成家。完成一步就要接著下一步,解除一個壓力,就會迎來新的壓力。
  • 為何我們身陷焦慮無法逃離
    而這些許多複雜的大腦活動不僅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意識之外,而且完全不對我們的意識開放。焦慮的來源到底是是什麼?如果令人感到威脅的神經迴路並不是有意識的,那麼它是怎麼影響我們有意識的焦慮感的呢?如果你和朋友在一個社交場合習得如何抑制恐慌,當你的朋友不和你在一起時,你可能依舊會感受到恐慌,而降低這種場景化的限制可能需要在更多的情況下進行對恐懼的暴露,否則這種經驗可能就無法復用。為何我們身陷焦慮無法逃離焦慮感同時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假設你對發表演講這件事感到恐懼,你開始因為一個即將到來的演講而感到狀態越來越差。
  • 我們腦中的時鐘
    我們並不需要藉助鐘錶才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我們體內似乎有一個時鐘在替我們計時,只不過這個時鐘並不很穩定,它的速度很容易受到我們的情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先對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1933年他照顧患流感發高燒的妻子時,發現即使只離開一會兒,妻子也抱怨他去得太久。侯格蘭德讓妻子估計一分種的時間有多長,自己拿出秒表核對。
  • 陳小春催兒子快點走,催促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傷害?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陪孩子成長也是這樣,不知不覺中他就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很多的美好。《爸爸去哪兒》第五季,其中一對父子檔是陳小春和兒子Jasper,有一個鏡頭是這個的:Jasper剛來到村裡,對一切新事物很好奇,一邊走一邊觀察,陳小春大踏步走在前面,看到兒子這麼慢,很生氣,催促Jasper快點。
  • 時鐘在輔助孩子學習成長中有「妙用」
    但是,時間卻是一個抽象概念,人們必須藉助外物才能準確感知到它前進的步伐。那麼,如何利用時鐘更好的輔助孩子學習成長呢?辦法就是在家中顯眼的位置掛上時鐘並教會孩子認識時鐘【鐘盤上有1—12共12個刻度數,每個刻度數代表幾點;時針、分針、秒針都安裝在鐘盤的最中心,時針走完整個鐘盤一圈需要12小時、分針沿鐘盤走一圈為60分鐘、秒針跑完一圈為60秒,鐘盤分12大格、60小格,每大格代表1小時、5分鐘或5秒】,當您要求孩子速度快一點的時候就告訴他秒針或者分針走多少時間到。
  • 在奧地利私人時鐘博物館內窺視
    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塔鍾,在玩它的時候他不小心毀了它。當他試圖重新組裝它時,他無法成功。這引起了終身對機器的迷戀。他在作為土木工程師工作時開始收集塔鍾。到Komzak退休時,他已成為修理鐘錶的知名專家,並被要求成為瑞士,法國,德國,英國和奧地利精密計時社團的成員。最終,他決定在阿紹小村莊建立一個私人博物館。
  • 媽媽你別催!保護好孩子體內的「時鐘」,成長需要的是時間
    我一直堅信,每個孩子身體裡面都有一個「時鐘」,當時間走到某一刻,自然而然就會響起「鬧鈴」。前段時間,木木的學校讓孩子們學習跳繩,我反覆示範、技巧講解、各種示範。有時累得氣喘籲籲,急的是滿頭大汗,可他就是不會。你說他沒力氣?每一下蹦的老高,落地時把地板震得轟轟響。跳幾下就說肚子疼,這麼猛地跳,真會把人累壞的。
  • 誰會撥動我們的時鐘呢?
    我們用鐘錶計時,但並沒有把鐘錶當成時間,因為時鐘畢竟只是計時的參考機器,不能作為時間的唯一標準。而且世界上有無數個鐘錶,每個表的誤差也不一樣,世界上的所有時鐘也不可能高度同步,所以任意拿出一個鐘錶來,也不可能作為時間的唯一標準。你的鐘快了或慢了,也不可能說時間變得快了或慢了。
  • 「我很慌,但是我也無能為力」:面對時代的焦慮感該何去何從?
    很多人背井離鄉,選擇到陌生而繁華的城市闖蕩,哪怕在競爭中爭得頭破血流,也不忍心向父母訴說現狀,選擇撒下善意的謊言;很多人勤勞節儉,吃泡麵,住地下室,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個別,而是很多人真實的寫照;很多人穿梭在人海中,卻不知未來何去何從,因為在外面經歷了太多的艱辛與不易,知道夢想之所以叫「夢」「想」,可能是因為它更像是夢中的一種想像;很多人為了擁有一個安身的房子,奮鬥了幾年,十幾年……面對這些現實
  • 學數字設計的軟體工程師該了解的時鐘知識
    例如,硬體循環迭代與軟體循環迭代不同,它不必依賴前期的循環迭代的輸出。這導致的結果是,運行一個包含一組數據的邏輯循環很難在下一個時鐘得到響應。但是…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時鐘概念。時鐘是任何 FPGA 設計的核心。一切都圍繞著它展開。事實上,我認為所有的邏輯設計開發都應該從時鐘開始。時鐘不應該在設計完成後添加, 而是在你一開始思考如何設計架構時就要考慮。
  • 恐懼感,焦慮感總是揮之不去?該如何做好自我調節?
    恐懼是最強烈的情感之一,它可以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狀態。當人們身陷危急,例如被困在火災中或被攻擊時,恐懼感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身體反應。當面對一些看起來不那麼危險的事情,例如考試、公開演講、新工作、約會或者聚會時,恐懼也可能會跳出來鉗制住人們。讓你感到恐懼的威脅既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只是被主觀感知到的。
  • 要什麼就有什麼,好看實惠的時鐘非你莫屬——精麗鐘錶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提升,居家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無疑是鐘錶,幾乎是每家必備的。現年輕人都喜歡用掛鍾裝飾著房子,市場上更是有很多文藝的時鐘,琳琅滿目也不好選擇。那麼接下來就跟大家說下關於時鐘的一些小問題吧,希望在選擇時鐘上能幫上你的忙。
  • 每個孩子的體內都有一個時鐘,別急著催
    可更讓人扎心的是,我們催得如此心力交瘁,孩子卻仍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磨蹭似乎成了每個兒童的標配。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並非是單一的,每個孩子體內都有一個時鐘,作為家長一定要首先準確判斷出自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再根據原因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改善,不可盲目地催。
  • 掌握這5大招,讓我們輕鬆對抗疫情焦慮感
    疫情開始前,「996加班」猝死新聞頻發,讓我們感到很焦慮。在疫情宅家的日子裡,何時能復工?是否會失業?則是大家最近焦慮的熱點。似乎,焦慮感和壓力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如何放鬆自己,是我們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 《裡斯本夜車》:說走就走逃離日常,實現虛幻的白日夢也無妨
    這本來自瑞士小說家、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帕斯卡·梅西耶的《裡斯本夜車》,就在講述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去重新審視人生中的孤獨。主人公57歲的中學老師戈列格裡斯,在一個普通的午後,突然任性地說走就走,開始出發去尋找自己的冒險、自己的浪漫。
  • 創業帶來的焦慮感如何克服
    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創業有壓力,但是更多創業人的壓力更多的來源於社會和家庭,怕被社會淘汰,也怕創業失敗之後面臨的家庭經濟帶來的諸多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而壓力再處理不當的情況下就會變成焦慮,而焦慮則會影響自身身體健康。
  • 以項目化學習方式開展幼兒數學活動 ——以時鐘教學為例
    (二)時鐘知識的性質與教學關係分析皮亞傑把知識區分為三種,物理知識、邏輯數理知識和社會知識。那麼,要幼兒掌握的時鐘知識中哪些知識是物理知識、邏輯數理知識和社會知識呢?經過分析:屬於物理知識的是:鐘面上的數字、長短針、鐘的外形、數字排列、長短針走的方向。
  • 停止吧,焦慮感黑手!
    焦慮感,從何而來?難道就是前面說的這些原因?從很大範圍和程度上說,我們要有適當的焦慮感。畢竟,為了生存和發展,哪個不是積極向上的爭取資源?但是過度的焦慮感,這雙看不見的黑手,現在卻無形中的讓人歇斯底裡,窒息虛脫,墮入無盡黑暗,這就不是簡單的焦慮而已了。
  • 四個中年男人的經歷告訴你:有焦慮感不丟人,關鍵是如何減輕它?
    四個男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有焦慮感並不丟人,關鍵是如何應對焦慮?減輕焦慮?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因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而產生焦慮感是很常見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四個中年男人都經歷了怎樣的焦慮。該檢查的都檢查了,最後他想可能不是生理的問題,然後又轉到精神科。精神科醫生檢查後說他得了焦慮症。強哥不相信,又去看了另一科:身心科,比較好聽的名字。身心科的醫生也說他是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