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市一家鞋企生產線上,工人使用蒸溼軟化機對鞋子進行鞋面蒸溼。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圖)
日前,上海警方通報其破獲一起假冒知名品牌運動鞋案件,到福建莆田抓獲犯罪嫌疑人15名,繳獲假冒品牌運動鞋6萬多雙、半成品10萬餘雙、制假設備500餘套,涉案金額達1.2億餘元。消息一出,網民紛紛提問,為什麼莆田的假鞋,要上海警方來查處呢?事實上,莆田假鞋產業泛濫,早就不是什麼秘密。
福建莆田,除了莆田系醫院外,莆田假鞋也在運動鞋愛好者中「名聲赫赫」,已經成為當地的另一張「名片」。據說,莆田製造的假冒名牌運動鞋已經足以以假亂真,甚至質量比正品還要好,以至於網上有人調侃說,如果一雙名牌鞋穿了三年還不壞,那肯定不是正品,而是莆田貨。不過,即使假鞋質量再好,也是侵犯了正品的智慧財產權的盜版產品,是必須要打擊的。
製鞋業已經成為莆田當地的龍頭產業。根據莆田市官方資料,該市擁有4000多家製鞋企業,產業規模超千億元,2019年共生產鞋子近13億雙。如此規模的製鞋產業中當然有相當部分是正規的品牌代工等,但是假冒產品的比例恐怕也不會小。如果嚴打侵權盜版的假鞋,當地的製鞋業可能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民眾的就業、政府的稅收,都會受到影響,這種考慮是否會影響當地打擊造假的積極性呢?
新京報日前報導的江蘇常熟「外貿村」,兩千多家服裝檔口,每天兩個小時營業時間,賣出成千上萬件「大牌」服裝。根據記者的走訪,這裡在兩三年前還是正常的白天營業,但現在因為「查假貨查得嚴」,改成了晚上營業。記者隨機走訪的幾十家檔口,都在賣假貨。當地監管部門「查得嚴」,為什麼還會形成這樣的假貨市場呢?因為監管部門多在白天查,下班之後就難以管到了。
假冒產品泛濫,網絡電商平臺也有不少責任。上海警方查獲莆田假鞋案中,一些重要的線索就是從對外銷售假鞋的微商、網商處得來的。被搗毀的制假工廠,就是根據網購平臺銷售商或微商要求的款式生產假鞋,經過中間商批發後通過網店或者微商平臺銷往全國,而銷售商常常以內購、尾單、斷碼等為幌子低價銷售。2018年,最高檢曾表示,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呈現出新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實施犯罪幾成常態。淘寶等電商平臺當年曾經充斥著假冒偽劣產品。後來,雖然淘寶開始打擊假貨,每年關掉大量售假的網店,但是仍然很難杜絕。通過社交平臺的朋友圈等渠道銷售的微商,假冒偽劣產品就更多了。
另一方面,儘管電商平臺都聲稱打擊假貨,但是因為假貨價格低,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產生交易。而電商平臺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成交額。成交額越大,就顯示平臺越活躍,就可以到資本市場上講故事、圈錢。因此,平臺真正杜絕假貨的內在動力可能也是要打折扣的。有些電商平臺,甚至以滿足下沉市場消費者需求的名義,縱容假冒偽劣產品在平臺上銷售。
假冒偽劣商品,看似可以滿足部分消費者低價購買大牌產品的需求,但是這種通過侵犯正版品牌智慧財產權得到的「好處」,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只有保護好智慧財產權,產業才能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當然,政府、平臺、銷售者甚至消費者要認識到這一點,徹底杜絕假冒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政府和平臺應該首先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加大打擊侵權假冒產品的力度。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