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娛樂6月23日訊 「通告藝人」一詞最早來自臺灣藝能圈。在娛樂圈的所謂通告,是指參加各種節目,這類人不再像往常在某一固定攝影棚或是錄音室內工作,而是每天奔波於各個綜藝節目之間,談談圈內八卦或是流行新聞及自己和其他藝人的小秘密等,要不就是在某些娛樂節目中玩一些整人遊戲逗大家一樂。雖然其形式和重要性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工作的實質仍然相同——讓節目更好看、更有趣。
和內地砸錢找明星的綜藝節目不同,臺灣綜藝是以各種重口味的挑戰整人節目起家的,後期又有大量的話題節目來撐場。在這樣的節目中,明星所擁有的光環使他們無法讓節目獲得更好的效果。於是乎各種擅長耍痴賣乖、做嘴皮子買賣的「通告藝人」開始出現。
不過雖然是藝人,前面加上「通告」兩個字,身價立馬就下來了一大截。真正的明星藝人,上綜藝的收入也會大打折扣。即使是在臺灣綜藝的全盛時期,通告藝人的收入也是少的可憐的。
據說,通告藝人錄一個節目的收入在250至640元人民幣左右,最高也不超過4000元人民幣,而他們在臺北的租金、服裝、造型、保養,甚至僱傭助理的費用都需要自己來承擔。為了貼補生活,很多通告藝人除了上節目,還去擺地攤,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極其節儉。
內地觀眾比較十分熟悉的臺灣通告藝人謝依霖和陳漢典,都屬於轉型成功的典範。前者雖然以「一秒變格格」的技能出道,如今卻再也沒有人隨隨便便叫她「Hold住姐」了。陳漢典則是靠模仿起家,後來成為了《康熙來了》的助理主持,至少有了鐵飯碗。再加上電影的邀約,也算是熬出了頭。
隨著《康熙來了》的停播,臺灣綜藝在內地逐步沒落,但臺灣這種特有的綜藝文化卻開始在內地生根發芽。
內地通告藝人成綜藝「靈藥」
在如今的內地綜藝節目中,薛之謙、大張偉、宋小寶、嶽雲鵬、費玉清、賈玲、賈乃亮、王祖藍、ELLA、蔡少芬等可以說是內地綜藝語境中的「通告藝人」。
其中,薛之謙、大張偉、嶽雲鵬、賈玲和宋小寶更是成了熱門綜藝的標配。毫不誇張地說,這些綜藝咖們參加節目的數量估計已經囊括了全年的綜藝節目數量了吧!
有綜藝製作人披露,薛之謙、大張偉、宋小寶甚至已經成為製作方提案時的「PPT神獸」。不少現在綜藝節目製作人都打趣說,「沒個大張偉、薛之謙都不好意思跟廣告商提提案」。
可以說,內地的通告藝人們,早已不是早期臺灣綜藝圈中的邊緣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頻繁出現在觀眾視野中,已經不是出於本人增加曝光度的需要,而是節目自身依靠嘉賓取勝的不二法寶。
而這些綜藝咖,通告藝人的報酬也是頗為豐厚,以大張偉來說,憑藉語出驚人和永遠接得住梗的獨特天賦爆紅後通告費飛速增長。曾有綜藝從業人員透露,去年春節前,大張偉的節目報價還是30萬左右一期,但之後就是70、80萬一期。如今,這70、80萬已經不是決定條件,還要參考同臺藝人的私交、檔期是否方便,以及如何更節省時間。
還有不得不提的薛之謙,微博大火後,僅僅五個月薛之謙就收到了二十多檔節目的邀請。無論是臺綜網綜、真人秀還是棚內,只要有薛之謙,很大程度上就預示著這期將是本季收視率最高的一期,就是綜藝製作人和投資者們最放心的時候。
喜劇演員宋小寶目前的綜藝酬勞已高達90萬-100萬一集。而「小嶽嶽」嶽雲鵬現在上節目的價格也高達100萬左右一期,像謝娜、賈乃亮這樣的「老司機」,做節目一般都按「打包價」走,他們的價錢都是按一線明星的價位走。
如此高昂的通告費讓不少節目組叫苦不迭,不過,對節目方來說,重金邀請「綜藝咖」也是希望拉動節目的收視和受關注度的無奈之舉。有綜藝製作公司直言:「薛之謙、大張偉這類型的藝人已經成為二、三線綜藝節目的嘉賓標配,如果沒有他們可能都拉不來投資。」因此,網絡上關於「綜藝咖可以影響投資」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通告藝人稀缺,靠消耗人氣和人設能走多遠?
薛之謙與大張偉耍酷耍寶、插科打諢曾刷爆了社交網絡,嶽雲鵬、宋小寶的表情包至今可能都被人頻繁地使用著。不可否認,這些綜藝咖,通告藝人確實給綜藝節目帶來了很高的關注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頻繁露臉也有可能造成觀眾審美疲勞——不同節目的邀請一直不間斷,「包袱」再多,也總有抖完的一天,此前準備的套路很容易被迅速消費完。
不管是「雨露均沾」還是「我的天吶」、「45度角仰望星空」都已經看過多次,一味地用老梗與套路取悅觀眾,觀眾真的會永遠買帳嗎?因此,「綜藝咖」如果再拿不出帶新意、更好玩的段子,會讓觀眾失望。當觀眾失望的情緒積攢久了,對明星們的期待值會降低,「綜藝咖」的人氣或會下滑。
比起臺灣,內地的通告藝人不僅外表更光鮮亮麗,收入也更為可觀,但人氣增減不由人,人設崩坍也是常有的事,依靠短時間內絡繹不絕的綜藝通告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在接受採訪時,薛之謙和大張偉都表示,做這麼多綜藝節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補貼音樂方面的花銷。大張偉坦言,其實自己一直希望重心都在音樂上,「但是你知道這人生不讓你這麼做啊,所以我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始終有熱情和最努力的都是在音樂上」。
薛之謙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想紅、想賺更多錢是為了補貼自己的生活,然後為大家獻上更好的歌曲,所以每次錄節目都會很投入,「你答應來錄製,又不好好做節目,那人家下次就不會用你了」。他坦言相當珍惜事業又逢春:「我很害怕再過氣,比如接受採訪時一臺攝像機都沒有,我就很害怕。」
過度依靠通告藝人是內地綜藝繁榮下的隱憂,終究國產綜藝的成功越來越取決於節目本身內容,而通告藝人的活躍空間也將會變得狹窄,不過這都是後話了。但從長遠來說,通告藝人們還是應該找到自己的看家本領,找一個專業性更強的職業進行深耕,方為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