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家」是我們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但隨著經濟發展,好多人自上高中就和家人聚少離多:再有就是常年一個人與家人分散各地慢慢淡化了對「家」的認識。好多人過著過著過成了孤獨!因為淡了親情,愛情也缺乏安全感!好多人以為「家」就是那搬不走的不動產!實際上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親情凝聚在一起才是「家」!
「家」是孩子的成長搖籃!在良好的家庭氛圍裡,長大的孩子。人品都非常正,為人誠實善良,情商和智商也相對高很多!
那些沒有家風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性格偏激,唯利是圖,自私自利!
為了我們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也為了孩子在良好的家風環境中長大,成為人品正的人!
我們必須樹立良好的家風!傳承自己家的家風文化。
一、「家」文化:
「家」是什麼?家是一種感覺,一種牽掛,一種力量,一種安定。真正的家是讓心靈回歸的地方。
在花花世界裡,除了金錢與權利,情感是最能讓人痴迷的東西。無論男女,對情感的追求如同貪嘴的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在旅途,沿路的景色迷人,尤其是爭奇鬥豔的鮮花,當你俯身採摘時,會滯留你前進的步伐。而且採摘的越多浪費的時間越多,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更美的景色。因此,將鮮花摘下來插到自家的花瓶裡,還不到一周花就凋零了,於是又去摘下一朵認為更美的花,結果同樣保持不了多久,而開在田野裡的花一個比一個美麗。鮮花一旦離開了土壤,只是一枝生命短暫的無根之花,無論你如何珍藏都改變不了其凋零的命運。
生活中的許多人就只是忙,卻沒忙出好的結果來,原因是自我定位不準確和目標不明確。所有的問題出在不知道「自己是誰」和「能做什麼」上,許多人不明白「能做什麼」和「喜歡做什麼」的區別。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再多的努力都徒勞無功。萬事源於點,「點」就是自己。起什麼樣的原點,就會得什麼樣的果。「我能做什麼」是指自己明白自身的能力,而「我喜歡做什麼」是指自己的愛好,與能力無關。如果一個人只注重喜好而忽略了能力,只會事與願違、背道而馳。
人生好似一片樹葉:一顆樹有許多樹葉,每一片樹葉都有正面和背面,否則缺其一面樹葉便不存在,人生亦如此。
幸福的「福」是有「衣」穿有「一口」飯吃,有「田」種,而衣和女人有關。女人不僅僅是「家」還是「福」的保障。一個女人品質的優與劣,直接關係到「家」的質量和「福」的指數。好女人即「道德女人」,是幸福家庭的保障,也是一個「家」的核心!
給孩子贊再多的財富,都不如給孩子一個強大有能量的品行,才是最永恆強大的財富!
家風家規又是規範培養良好品德的肥沃土!讓我們詳細的深入了解一下「家風」。
二、什麼是家風?
說起家風我們都不陌生,可真要說明家風是什麼?卻又模糊不清了。那麼家風到底指什麼呢?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
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
在古代多以「家訓」、「家規」為形式,代代相傳,規範著家庭成員的品德行為。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細胞。
在當代,逐漸淡化於無形,更多是一種言傳身教。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垮掉的家風」。作為社會化的起點,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個人品格的基礎。培養下一代,物質條件很重要,但品德品行更重要。近年來的一些貪汙腐敗、道德滑坡等現象,說起來都是大問題,但聚焦於個體時,或都可在家風上找到根源與解答。
三、家風的歷史:
家風家訓的雛形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大家庭。氏族的族長負責氏族家庭成員的生產和生活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並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傳統習俗的訓練來鞏固家長的統治。宗族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氏族的遺風,在這一時期,個體家庭開始出現,但它們沒有從宗族系統中游離出來,而是依附和隸屬於宗族。宗族作為血緣共同體,不但有共同的宗廟、宗邑、墓地,而且有共同的財產。
《禮記·祭統》中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尊祖祭祀活動能夠強化同宗族成員之間的血緣倫理關係,以便形成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的社會群體心理和觀念,維護宗族制,共同保衛宗族的整體利益。這一時期儘管存在個體家庭,但這些個體家庭的家長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是與整個宗族家長實施的教育一致的,一個宗族的家風家訓是統一的。
四、家風的由來:
國人家風是傳統文化的具體化和細化體現,尤其集中呈現了中華文化的儒道思想,每一種家風都從不同角度對中華文化作出了詮釋,如很多家風中都包含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也有不少家風遵從道家親近自然的思想,講求從容不迫、不慕名利等。
「孝」在中國傳統家風中認知度很高,遠在周朝時即十分重視社會教化,周公倡導庶民之家進行「彝教」。所謂「彝教」,就是對平民進行道德規範教育。周公認為平民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明人倫」,其中孝道之教最重要。這對後世的平民家庭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之儒教的傳播,「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德。
五、如何傳承家風?
1、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培育優良家風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每個社會成員躬身踐行,需要優良家風的薰陶培育。
2、家庭文化上:
家庭作為道德教育的起點,是連接個人、社會和國家的橋梁紐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3、將家風和黨風融為一體:
家風正則黨風正。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家風與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建設是領導幹部的必修課。
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都應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傳承好家規、涵養好家風,自覺做到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是基礎,而正家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4、從傳統中繼承:
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訓家規集中體現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我們今天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華傳統家訓家規的精華,並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形成新時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風提供豐厚滋養。
5、通過家訓:
在我國古代,家風的傳承往往是與家訓家規結合在一起的。家訓家規是一種以家庭為範圍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我國歷史上以家訓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就已出現,之後綿延不斷,直至晚清民國,是我國教育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古代刊印流傳的家訓作品,數量多、歷史久、影響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認為首先是言傳。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作所為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因此父母必須用文明、規範、得體的語言去影響他們。
第二是身教。
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左右著孩子一生的道德行為。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益的有用之才。
第三是要有和睦的家庭關係。
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和諧的、平等的家庭關係。家庭關係良好,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孩子在這樣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才能健康成才。
六、怎麼設計自己家族的家風?
家風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家庭多年構成的為人處世的風尚,或叫家規、家風、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動準則。
構建良好的家風:
1、最重要的是家長或家庭的主要成員的思想、觀念、態度、行動的認識和體現;
2、其次,是家庭的規則,家庭規則雖然大多數沒有文字記載和要求,但身教、口傳的傳統美德教育非常關鍵;
3、有著良好傳統家風的家庭,在中國自古到今最重視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素養,構成良好的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動規範,從而代代相傳,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風。
七、家風範例:
一個人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邊的人洩露著你的信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
這些規矩是家風的範例:
1、手持正義,肩挑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與人為善,與鄰為友,嚴己寬人,既往不咎。
3、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勤學苦練,努力登攀。
4、舉止穩重,言語文明,團結友愛,永奪先進。
5、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吃虧,勿使人吃虧。
6、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造福子民,服務社會。
7、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
8、尊老敬賢,扶危濟困,嚴以待己,寬以待人。
9、不做虧心事,不賺昧心錢,心裡有盞燈,肚裡能撐船。
10、人勝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讀書,勤勤懇懇治家。
12、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
13、一日「三省」好處多,來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壯不努力,老大被人譏;少壯不立業,老大徒傷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兒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長旺。
16、攢錢聚財,取之有道,男女老幼,處之有方。
17、幹本份活,行俠義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儉節約,科技致富,讀書為先。
19、積穀防饑,積德防老,送子讀書,兒行孝道。
20、夫妻相敬,舉案齊眉,婆媳相讓,一家和氣。
古代四大家族之一,曾國藩的家訓家風可謂嚴謹,源遠流長。
一曰慎獨則心安。
二曰主敬則身強。
三曰求仁則人悅。
四曰習勞則神欽。
曾國藩總結其祖父星岡公平日"家訓"之言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永為家訓"。
這也就是家風正氣的依據根源。良好家風如何設計,具體要根據夫妻雙方家族所傳承的家風家訓的綜合優勢,來設計你想要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