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的家庭故事
「別人對我們的好,要記住。」「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好,決不能半途而廢……」父親經常對張小娟這樣說。
父親的堅韌自強和踏實肯幹、母親的溫柔敦厚和心靈手巧、孩子們的篤學善思和積極上進……
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的身上,良好家風與她的初心使命始終相伴而行。
近日,記者走進張小娟的家,接觸張小娟的家人,在一點一滴之中感受優良家風對一個人的滋養和指引。
下鄉過程中,張小娟正在向群眾走訪了解脫貧攻堅情況。
感恩,是一種情懷。張小娟的優秀品質,與知恩圖報的好家風密不可分。
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一個普通藏族農家。2003年,她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
「當時,舟曲一中專門召開了表彰大會,父親在幾千雙眼睛的注視下登上獎臺,領回了縣裡獎勵妹妹的2000元獎金。」張小娟的姐姐張小慧回憶說,妹妹離開家鄉到北京求學的那天,淳樸可親的鄉親們在妹妹的行李中裝滿了梨、核桃、蜂蜜等家鄉特產,有的則塞給她50元、100元。
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校友會為張小娟頒發的「傑出校友」榮譽證書。
「別人對我們的好,要記住。」父親對張小娟說。在父親心裡,恩情必須要回報,他在孩子們心中早早地種下了一顆知恩圖報的種子。
「等我以後有本事了,都會回報的……」年少的張小娟回應道。
2007年,張小娟大學畢業,在學校和老師的推薦下順利留京工作。一年後,她升任一家集團公司的人事經理,並以高級管理人才資格落戶北京。
轉折發生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那時,身在北京的張小娟,每天看災情報導,每天打電話回家。
「舟曲受災嚴重嗎?如果我現在回來,能做些什麼?」張小娟問姐姐。
張小慧覺得妹妹能順利留京並有一份好工作非常不易,就回答說:「如果你回來就是一名鄉鎮幹部,每天踩著泥巴跑,要面對很多雞毛蒜皮的事兒……」
儘管如此,有主見的張小娟還是選擇辭職,回到災後的家鄉。好家風傳承優良品德,感恩的家風讓張小娟擁有一顆報恩的心。
張小娟(右一)和扶貧對象在一起。
這個選擇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來,所培養的文科狀元大多在北京、上海、蘭州等城市就業,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僅有兩人。張小娟是其中之一,她帶著執著的夢想,堅定地回到家鄉,為了報答父老鄉親,她在艱辛的扶貧路上揮灑青春和熱血。
回到家鄉的張小娟,一頭扎向基層,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幹部。功底深厚又踏實肯幹的張小娟,沒多久就身兼數職:司法助理員、駐村幹部、鄉黨委秘書……
至今,很多人仍記得那個青春正盛、奔忙在村落街巷的回鄉大學生張小娟——她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笑,調解矛盾總是帶著真情,寫的材料化繁為簡言之有物,組織的活動新穎又接地氣……渾身散發著向日葵般積極蓬勃的力量。
張小娟向村裡的群眾了解情況。
2010年,舟曲發生「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穿城而過的白龍江被噴湧而來的泥石流阻斷,形成了堰塞湖,縣城一部分被埋在淤泥裡,一部分淹在江水中,很多群眾受災。
張小娟的家就在白龍江邊的成江大橋南側高地。目睹災情中受難的鄉親,張小娟的父親來不及多想就帶著兒子飛奔出門,用繩索、木板等工具開始救人。張小慧回憶說,當時母親憂心如焚,但並未阻擋父親和弟弟。「父親和弟弟冒著生命危險從江水中救上來13名同胞,被授予『甘肅省搶險救災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之後父親把獎勵的1萬元全部捐了出去。」張小慧說,在那種情況之下,父親覺得最需要錢的不是自家,而是其他鄉親。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
大災過後,交通被完全阻斷,外部力量尚不能進入。天剛亮,從立節鄉趕回縣城的張小娟便立即和其他幹部一起投入搶險救災中來。張小娟跟著黨旗,頂著烈日,奔忙於物資搬運、人員清點、防疫消毒等工作,原本俏麗的臉被曬得黝黑。
張小娟在鄉鎮檢查脫貧攻堅相關工作。
也正是在泥石流的廢墟之上,張小娟火線入黨,戴上了黨徽。
「我們的黨、我們的祖國,庇佑著我們熬過了『5·12』大地震和『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至暗時刻。我們跟著黨旗,和父老鄉親搶險救災、重建家園……」張小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更是奔赴戰場,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的生力軍……我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我們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鄉親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變得值得!」
如何儘自己之力回報家鄉?在傾情投入和忘我奉獻中,張小娟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
「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好,決不能半途而廢。」姐妹倆為數不多的被父親責備的場景,張小慧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家裡正在裝修房子,有一圈護欄需要漆成銀白色,剛好油漆工有事告假,姐妹倆便自告奮勇承擔了這個任務。一兩個小時後,由於忍受不了夏季的悶熱,兩人扔下手中的刷子出去玩,調好的油漆被忘在院子裡,暴曬放幹。平時最疼愛兩個女兒的父親,那一次非常生氣,嚴厲批評了姐妹倆。張小慧說:「父親告誡我和妹妹,不管做什麼事,承擔下來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
張小娟和老人一起親切交談。
父親是一個不甘於現狀的人,他用勤勞和打拼保障著一家人衣食無憂。耳濡目染下,張小娟和姐姐、弟弟養成了積極進取的性格。
從小,姐弟3人就被送到縣城上學,母親放下老家的事務專門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沒有人跟在身後輔導學習,但是3個孩子全部學有所成,張小慧成為老家成馬村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張小娟是全縣文科第一名,弟弟張建平以全縣文科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即使多年後入職、成家,孩子們也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顯示著父親賦予他們的性格特徵和良好家風。
回到家鄉,張小娟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當年的承諾。她先後擔任曲瓦鄉副鄉長、鄉紀委書記,在基層做好每一件大小事務,回報著那片深愛的故土。「小娟面對的是最基層的老百姓,每一張面孔、每一個家庭都讓她想起自己村子裡那些從小看著她長大的鄉親,所以在服務群眾這件事上,她是用心的。」對於妹妹在工作上的全情付出和拳拳深情,張小慧比任何人都理解。
在鄉鎮檢查扶貧工作中的張小娟(右五)。
2015年,張小娟被調整到舟曲縣扶貧辦擔任副主任。自此,她一心撲在全縣的脫貧攻堅事業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下鄉,經常吃不了一頓熱乎飯。
作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舟曲,脫貧攻堅正值關鍵期,給張小娟打電話的人非常多,上級部門、縣領導、各個單位、鄉鎮幹部、貧困戶……可不管是誰,不論大事小事,她都耐心傾聽,認真分析,給對方一個條理清晰的答覆。
母親偶爾會帶著情緒說:「小娟電話總是佔線,接通了也總是匆忙說幾句就掛了,她怎麼那麼忙啊?」每當這時,父親就「批評」母親:「娟娟幹得都是要緊的工作,你不要有事沒事打擾她。」
或許只有在父母這裡,張小娟才能偶爾放鬆,做一回「孩子」。張小娟的母親記得,有好幾次小女兒對她說:「媽,我的包忘拿了,現在要下鄉去,需要糧草救濟。」母親就跟她開玩笑:「你看你還是個幹部呢,每天起早貪黑累成這樣,過得卻這麼『緊張』。」張小娟嘻嘻哈哈地回應道:「誰讓你們把我培養得這麼優秀呢,我可不是光掙錢呀,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工作中的張小娟。
每每去偏遠村落走訪貧困戶,見到日子過得困難的人,張小娟心中總是不忍,替貧困戶墊付醫療保險、給零花錢、買些營養品是她常做的事。扶貧辦幹部楊浩回憶說:「小娟心軟,每次下鄉回來,她自己的錢包基本都是空的。」
翻閱張小娟留下的工作筆記,找不到一句豪言壯語,只有一件件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詳細記錄;回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工作相關內容和下鄉路上的隨手留影;整理她的遺物,衣櫃裡大多是穿舊的衝鋒衣和運動鞋;查看她的工作日誌,滿滿記錄著一個個群眾的名字和衣食冷暖……
優良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所起的作用,張小娟的同事趙冬梅感受頗深。「總是微笑溫和的小娟,在工作上卻是嚴肅認真的。」有一次有個同事發了一張錯誤表格,張小娟審核發現後先是第一時間作了更正,然後非常嚴厲地批評了當事人,「扶貧辦是業務指導部門,現在鄉鎮工作量這麼大,如果因為我們的失誤而導致他們大量返工,那豈不是添亂幫倒忙?我們手上出去的東西,一定要認真核實後再發」。這件事讓扶貧辦的年輕人印象深刻,此後大家越發把「認真」二字刻在了心間。
2010年,張小娟父親獲得「抗洪搶險救災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
憑著「認真」二字,張小娟飽含深情紮根基層、盡責擔當奉獻青春。這些年,她大多在與群眾直接接觸的一線崗位工作,她曾在凌晨3時帶隊上山禁毒,徒步走過12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懷孕7個月,她還在安置受災群眾,走到兩腿浮腫還在進村入戶;剛30歲出頭,她已經需要染髮遮去早生的白髮;為了對各鄉鎮及部門的扶貧工作有效指導,她每天工作再忙都要堅持學習政策和梳理業務,被舟曲的幹部群眾稱為扶貧工作的「移動資料庫」和「活字典」……
「夜以繼日地學習政策、領會思想,我們必須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質;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進村入戶,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分析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準……我們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要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脫貧攻堅事業矢志不渝。」在一篇文章中,張小娟道出了扶貧一線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錚錚誓言。
憑著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張小娟與群眾朝夕相處,用心用情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不久前,中共中央追授張小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白龍江水靜靜流淌
翠峰山脈沉默落淚
帶著未完成的心願
那個永遠面帶微笑、渾身充滿力量
行走在扶貧路上的張小娟離開了
大學時的張小娟
她帶不走的
是一段段關於青春的故事
是一首首關於奉獻的讚歌
是一種薪火相繼、代代相傳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