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一個家庭最好的傳承

2021-01-13 每日甘肅

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的家庭故事

「別人對我們的好,要記住。」「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好,決不能半途而廢……」父親經常對張小娟這樣說。

父親的堅韌自強和踏實肯幹、母親的溫柔敦厚和心靈手巧、孩子們的篤學善思和積極上進……

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的身上,良好家風與她的初心使命始終相伴而行。

近日,記者走進張小娟的家,接觸張小娟的家人,在一點一滴之中感受優良家風對一個人的滋養和指引。

下鄉過程中,張小娟正在向群眾走訪了解脫貧攻堅情況。

感恩,是一種情懷。張小娟的優秀品質,與知恩圖報的好家風密不可分。

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一個普通藏族農家。2003年,她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

「當時,舟曲一中專門召開了表彰大會,父親在幾千雙眼睛的注視下登上獎臺,領回了縣裡獎勵妹妹的2000元獎金。」張小娟的姐姐張小慧回憶說,妹妹離開家鄉到北京求學的那天,淳樸可親的鄉親們在妹妹的行李中裝滿了梨、核桃、蜂蜜等家鄉特產,有的則塞給她50元、100元。

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校友會為張小娟頒發的「傑出校友」榮譽證書。

「別人對我們的好,要記住。」父親對張小娟說。在父親心裡,恩情必須要回報,他在孩子們心中早早地種下了一顆知恩圖報的種子。

「等我以後有本事了,都會回報的……」年少的張小娟回應道。

2007年,張小娟大學畢業,在學校和老師的推薦下順利留京工作。一年後,她升任一家集團公司的人事經理,並以高級管理人才資格落戶北京。

轉折發生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那時,身在北京的張小娟,每天看災情報導,每天打電話回家。

「舟曲受災嚴重嗎?如果我現在回來,能做些什麼?」張小娟問姐姐。

張小慧覺得妹妹能順利留京並有一份好工作非常不易,就回答說:「如果你回來就是一名鄉鎮幹部,每天踩著泥巴跑,要面對很多雞毛蒜皮的事兒……」

儘管如此,有主見的張小娟還是選擇辭職,回到災後的家鄉。好家風傳承優良品德,感恩的家風讓張小娟擁有一顆報恩的心。

張小娟(右一)和扶貧對象在一起。

這個選擇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來,所培養的文科狀元大多在北京、上海、蘭州等城市就業,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僅有兩人。張小娟是其中之一,她帶著執著的夢想,堅定地回到家鄉,為了報答父老鄉親,她在艱辛的扶貧路上揮灑青春和熱血。

回到家鄉的張小娟,一頭扎向基層,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幹部。功底深厚又踏實肯幹的張小娟,沒多久就身兼數職:司法助理員、駐村幹部、鄉黨委秘書……

至今,很多人仍記得那個青春正盛、奔忙在村落街巷的回鄉大學生張小娟——她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笑,調解矛盾總是帶著真情,寫的材料化繁為簡言之有物,組織的活動新穎又接地氣……渾身散發著向日葵般積極蓬勃的力量。

張小娟向村裡的群眾了解情況。

2010年,舟曲發生「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穿城而過的白龍江被噴湧而來的泥石流阻斷,形成了堰塞湖,縣城一部分被埋在淤泥裡,一部分淹在江水中,很多群眾受災。

張小娟的家就在白龍江邊的成江大橋南側高地。目睹災情中受難的鄉親,張小娟的父親來不及多想就帶著兒子飛奔出門,用繩索、木板等工具開始救人。張小慧回憶說,當時母親憂心如焚,但並未阻擋父親和弟弟。「父親和弟弟冒著生命危險從江水中救上來13名同胞,被授予『甘肅省搶險救災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之後父親把獎勵的1萬元全部捐了出去。」張小慧說,在那種情況之下,父親覺得最需要錢的不是自家,而是其他鄉親。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

大災過後,交通被完全阻斷,外部力量尚不能進入。天剛亮,從立節鄉趕回縣城的張小娟便立即和其他幹部一起投入搶險救災中來。張小娟跟著黨旗,頂著烈日,奔忙於物資搬運、人員清點、防疫消毒等工作,原本俏麗的臉被曬得黝黑。

張小娟在鄉鎮檢查脫貧攻堅相關工作。

也正是在泥石流的廢墟之上,張小娟火線入黨,戴上了黨徽。

「我們的黨、我們的祖國,庇佑著我們熬過了『5·12』大地震和『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至暗時刻。我們跟著黨旗,和父老鄉親搶險救災、重建家園……」張小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更是奔赴戰場,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的生力軍……我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變好了,我們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鄉親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變得值得!」

如何儘自己之力回報家鄉?在傾情投入和忘我奉獻中,張小娟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

「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好,決不能半途而廢。」姐妹倆為數不多的被父親責備的場景,張小慧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家裡正在裝修房子,有一圈護欄需要漆成銀白色,剛好油漆工有事告假,姐妹倆便自告奮勇承擔了這個任務。一兩個小時後,由於忍受不了夏季的悶熱,兩人扔下手中的刷子出去玩,調好的油漆被忘在院子裡,暴曬放幹。平時最疼愛兩個女兒的父親,那一次非常生氣,嚴厲批評了姐妹倆。張小慧說:「父親告誡我和妹妹,不管做什麼事,承擔下來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

張小娟和老人一起親切交談。

父親是一個不甘於現狀的人,他用勤勞和打拼保障著一家人衣食無憂。耳濡目染下,張小娟和姐姐、弟弟養成了積極進取的性格。

從小,姐弟3人就被送到縣城上學,母親放下老家的事務專門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沒有人跟在身後輔導學習,但是3個孩子全部學有所成,張小慧成為老家成馬村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張小娟是全縣文科第一名,弟弟張建平以全縣文科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即使多年後入職、成家,孩子們也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顯示著父親賦予他們的性格特徵和良好家風。

回到家鄉,張小娟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當年的承諾。她先後擔任曲瓦鄉副鄉長、鄉紀委書記,在基層做好每一件大小事務,回報著那片深愛的故土。「小娟面對的是最基層的老百姓,每一張面孔、每一個家庭都讓她想起自己村子裡那些從小看著她長大的鄉親,所以在服務群眾這件事上,她是用心的。」對於妹妹在工作上的全情付出和拳拳深情,張小慧比任何人都理解。

在鄉鎮檢查扶貧工作中的張小娟(右五)。

2015年,張小娟被調整到舟曲縣扶貧辦擔任副主任。自此,她一心撲在全縣的脫貧攻堅事業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下鄉,經常吃不了一頓熱乎飯。

作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舟曲,脫貧攻堅正值關鍵期,給張小娟打電話的人非常多,上級部門、縣領導、各個單位、鄉鎮幹部、貧困戶……可不管是誰,不論大事小事,她都耐心傾聽,認真分析,給對方一個條理清晰的答覆。

母親偶爾會帶著情緒說:「小娟電話總是佔線,接通了也總是匆忙說幾句就掛了,她怎麼那麼忙啊?」每當這時,父親就「批評」母親:「娟娟幹得都是要緊的工作,你不要有事沒事打擾她。」

或許只有在父母這裡,張小娟才能偶爾放鬆,做一回「孩子」。張小娟的母親記得,有好幾次小女兒對她說:「媽,我的包忘拿了,現在要下鄉去,需要糧草救濟。」母親就跟她開玩笑:「你看你還是個幹部呢,每天起早貪黑累成這樣,過得卻這麼『緊張』。」張小娟嘻嘻哈哈地回應道:「誰讓你們把我培養得這麼優秀呢,我可不是光掙錢呀,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工作中的張小娟。

每每去偏遠村落走訪貧困戶,見到日子過得困難的人,張小娟心中總是不忍,替貧困戶墊付醫療保險、給零花錢、買些營養品是她常做的事。扶貧辦幹部楊浩回憶說:「小娟心軟,每次下鄉回來,她自己的錢包基本都是空的。」

翻閱張小娟留下的工作筆記,找不到一句豪言壯語,只有一件件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詳細記錄;回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工作相關內容和下鄉路上的隨手留影;整理她的遺物,衣櫃裡大多是穿舊的衝鋒衣和運動鞋;查看她的工作日誌,滿滿記錄著一個個群眾的名字和衣食冷暖……

優良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所起的作用,張小娟的同事趙冬梅感受頗深。「總是微笑溫和的小娟,在工作上卻是嚴肅認真的。」有一次有個同事發了一張錯誤表格,張小娟審核發現後先是第一時間作了更正,然後非常嚴厲地批評了當事人,「扶貧辦是業務指導部門,現在鄉鎮工作量這麼大,如果因為我們的失誤而導致他們大量返工,那豈不是添亂幫倒忙?我們手上出去的東西,一定要認真核實後再發」。這件事讓扶貧辦的年輕人印象深刻,此後大家越發把「認真」二字刻在了心間。

2010年,張小娟父親獲得「抗洪搶險救災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

憑著「認真」二字,張小娟飽含深情紮根基層、盡責擔當奉獻青春。這些年,她大多在與群眾直接接觸的一線崗位工作,她曾在凌晨3時帶隊上山禁毒,徒步走過12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懷孕7個月,她還在安置受災群眾,走到兩腿浮腫還在進村入戶;剛30歲出頭,她已經需要染髮遮去早生的白髮;為了對各鄉鎮及部門的扶貧工作有效指導,她每天工作再忙都要堅持學習政策和梳理業務,被舟曲的幹部群眾稱為扶貧工作的「移動資料庫」和「活字典」……

「夜以繼日地學習政策、領會思想,我們必須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質;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進村入戶,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分析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準……我們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要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脫貧攻堅事業矢志不渝。」在一篇文章中,張小娟道出了扶貧一線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錚錚誓言。

憑著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張小娟與群眾朝夕相處,用心用情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不久前,中共中央追授張小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白龍江水靜靜流淌

翠峰山脈沉默落淚

帶著未完成的心願

那個永遠面帶微笑、渾身充滿力量

行走在扶貧路上的張小娟離開了

大學時的張小娟

她帶不走的

是一段段關於青春的故事

是一首首關於奉獻的讚歌

是一種薪火相繼、代代相傳的精神

……

相關焦點

  • 家中辦起家風傳承藝術館,一份家庭小報肩負起家風傳承!
    他說,不論是在部隊還是地方,他都深受著自己家風傳統的影響,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多年來,他以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為對象,進行了多種形式傳承家風的探索實踐,積累了一個個案例,形成了家風傳承的一片風景。他創辦了家庭小報和全國第一個以家風傳承為主題的家庭藝術館。他叫蔡紅傑,他為什麼要辦這樣一個藝術館,他的家庭還有什麼樣的家風故事呢?
  • 弘揚家庭美德 傳承良好家風
    家風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一個詞,一句話,乃至一個家的故事,都是家風的載體。「從我記事起,我的媽媽就身體力行教會了我,孝是本分,更是應該傳承的美德。」馮冰說,小時候她們一家三口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子裡。每次家裡燉魚,母親都會將最好的魚肉留給老人。奶奶有腰疼的毛病,母親就主動承擔起買菜做飯等家務。母親孝敬公婆的言行,小馮冰耳濡目染。「媽媽告訴我,一個人只有懂得孝,才能懂得如何做人。」馮冰告訴記者。
  • 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
    01一直認為,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深以為然。看過太多的例子,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輕則罵,動則打。從來不去想著如何去跟他們去溝通,只要他們做的事讓自己不高興,產生了不滿。其實,在一個家庭中,我們應當把自己最好的情緒給自己的家人,你要知道,家才是溫暖你的港灣,有家的地方,哪裡都是溫存。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
  • 家風是傳承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育兒有道)
    這一時期儘管存在個體家庭,但這些個體家庭的家長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是與整個宗族家長實施的教育一致的,一個宗族的家風家訓是統一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3、將家風和黨風融為一體:家風正則黨風正。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家風與黨風緊密相連,家風建設是領導幹部的必修課。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都應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傳承好家規、涵養好家風,自覺做到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最美家庭故事」|在平凡中傳承家風——潘其蘭家庭
    為發揮家庭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良好家風,推動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永川區開展了尋找「最美家庭」的活動,湧現出一批在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孝老愛親、書香潤德、勤勞致富、熱心公益、等方面事跡突出、感人至深的先進家庭典型。
  • 好的家風,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不動產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而好的家風,則是一個家庭無形的財富,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優秀的習慣,以及過人的才能。家長將這種美好品德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就是送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 陳小琴:孝老愛親,傳承溫暖家風
    過去,家風是一個大家族的傳承根本;現在,家風是一個小家庭的立足之所。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家庭的價值觀。父母的言行,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這風氣就是家風。家住賽罕區的陳小琴就用她的故事來詮釋關於家風的傳承。
  • 領導幹部當傳承好家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問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和多個重要會議中有多篇關於領導幹部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文化,弘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傳統,讚揚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良好家風,並對新時代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 家風,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不動產
    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裡寫: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好的家風,很重要,更得益於傳承。如果將好的人品修養、生活習慣以至一門技藝傳承給子孫後代,會對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門好的家風,勝過千萬名校。  01  好的家風需要善學  作家錢鍾書就是在好家風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  錢鍾書的父親——國學大師錢基博,是清華有名的國文教授。他偏愛古書,平時總會看書抄書,並在摘錄上寫上自己的看法。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社會風氣天朗氣清,源於家風的純正那麼,如何傳承好家風家訓呢?走!小編帶您去瞧瞧~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同家長一起交流親子關係的處理,學會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交流孩子教育心得,形成從家庭做起,以好的家風撐起好的社會風氣。
  • 家庭小報傳家風
    □本報記者石可欣    「一個普通的家庭,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領獎,讓我更有動力將我們家的家風傳承下去,向社會弘揚好家風文化。」11月28日,在位於商丘市梁園區一幢普通居民樓裡的蔡紅傑家風傳承藝術館,蔡紅傑回憶起2017年去北京參加「全國最美家庭」評選獲獎時的情景,依然激動不已。    全家齊心辦小報家風傳承有載體    蔡紅傑的父親蔡中海是虞城縣商務局一位離休老幹部。老人一直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向報社投稿,一個是剪報。
  • 世代傳承,中國人的家風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有家就有家風。很多人對於家風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家風就是「家訓」,有人認為家風就是一種有形或者無形的「規矩」,還有的人認為家風更類似於一種美好的家庭狀態——一家人其樂融融,和諧、幸福、安康。
  • 文明在身邊 | 傳承優秀家風 弘揚家庭美德
    8 月 13 日,記者走進南明區永樂鄉水塘村江西坡組的彭榮珍家庭,家庭成員紛紛表示,良好的家風成為了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當時的教學環境艱苦,學校裡有 20 多個學生,只有她一個老師。教書期間,彭榮珍並沒有說苦說累,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後來,彭榮珍嫁到水塘村後,便辭去了教師的工作,與丈夫一起在家務農。&34; 彭榮珍說:&34;因為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彭榮珍家庭裡,重知識、愛科學的氛圍十分濃厚,家庭成員經常在一起探討知識,共同學習,家庭藏書近 100 冊。
  • 我市舉辦「傳承好家風 建設好家庭」優秀手抄報暨「科學育人好家庭...
    11月23日,由市婦聯、市教育局、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傳承好家風 建設好家庭」優秀手抄報暨「科學育人好家庭」評選表彰大會在新城六小舉行,對優秀手抄報和科學育人好家庭進行表彰。自今年年初市婦聯、市教育局聯合在全市開展「傳承好家風 建設好家庭」優秀手抄報徵集及「科學育人好家庭」評選活動以來,得到了廣大家長和孩子的廣泛參與,共收到作品1530幅。
  • 【家庭助廉】家規家訓、家風故事展覽⑨ | 我的家風我傳承
    【家庭助廉】家規家訓、家風故事展覽⑨ | 我的家風我傳承 2020-06-17 0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傳承的又一種方式 ——記「全國文明家庭」濟源沁園街道濟河苑...
    良好的家風,在李鵬舉的家庭中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傳承的呢?  傳承 「一心一意」到「心心相印」一條樸素的家風,自李守哲起已經傳承了7代人。這家風,如同一種無形的力量,變成了「老李家」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自覺行動。  李鵬舉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他說,這些年生活好了,家族裡的人大多數都居住到市區了。進城後的「老李家」遇到了一個實際問題,大家由於居住分散,平時聚少離多,每年僅在春節時匆匆見面。走親戚時拿的禮品也是東家拿西家,你家拿我家。這些又麻煩又浪費的舊習俗每年都困擾著大家。
  •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中國文明網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2017-04-14 08:16:00
  • 把紅色家風傳承下去
    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家庭風尚或生活作風。據了解,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這次展覽運用家書、家訓、圖文、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32位優秀共產黨人的家風故事。每一個參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紅色家風對中國共產黨人品質的塑造。   紅色家風裡有愛黨愛國、忠於理想的家國情懷。
  • 【傳承家風我發聲】來!聽他們講家風故事
    【傳承家風我發聲】來! 2020年,省婦聯與省紀委監委、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直屬機關工委聯合開展「清風正氣 從家出發」家庭助廉活動,全省各地黨員幹部積極響應,紛紛講述清廉家風故事,引導家庭成員自覺倡樹清廉家風。
  • 廉江:傳承好家風 弘揚好家訓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良好家風,提升家庭教育觀念,改善親子、家庭關係與和諧,7月24日,廉江市婦女聯合會、廉江市教育局聯合舉辦「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該市營造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良好氛圍,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