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荒灘,如今機械林立,深水大港的藍圖逐步繪成現實。這些離不開建設者們夜以繼日的辛勤勞作,他們以工地為家,盡職盡責。在博賀新港區即將開港之際,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建港親歷者,聽他們講述了建港時期的許多難忘之事,也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於即將開港的喜悅之情。
苑桂友:趕潮作業雖辛苦,但完工後的喜悅感衝散了疲憊
苑桂友是天津人,2016年7月從天津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畢業後入職中交四航局三公司,隨後被安排來到茂名從事博賀新港的海上沉箱安裝與陸域道路、堆場的施工。期間,他與博賀新港一起成長,一起蛻變,從一名懵懂的實習生到如今的工程部主管技術員,他變得成熟幹練。
在兩年多的施工過程中,令他最難忘的碼頭進行沉箱安裝的環節。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粵電煤炭碼頭進行沉箱安裝,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進行沉箱安裝,因沉箱安裝需要在海面趕潮作業,這兩段時間內,他幾乎每天處於「黑白顛倒」狀態,作息毫無規律。「有時候半夜兩點趕潮才合適,也必須起床幹活,有時候在海上一等就是十幾個小時,才能安裝一個沉箱,記得在粵電煤炭碼頭時有一次兩天兩夜未合眼,最長的時候有半年沒休過假。」他說。儘管中間的過程非常辛苦,但他表示,安裝完後的喜悅感也會把心裡及身體的疲憊衝散,看到碼頭上每天都有新進展,心裡也充滿成就感。
新港區即將開港,他的內心無比激動,他笑著說道:「畢竟這是自己畢業以後參與完成的第一個項目,它即將迎來開港,而且這也是茂名建市60周年的獻禮工程,能參與其中,我也十分自豪。」
鄭溫:「只想著把工作做好、做細、做紮實」
南昌航空大學畢業的鄭溫現在任船機部部長,由於大學專業是機械設計及其製造自動化,畢業後順理成章到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的對口崗位。當時鄭溫在船機中心的施工船舶「廣州號」和半潛駁打樁船上實習了三個月,隨後被分配到通用碼頭項目組負責船機管理。
土生土長在江西的他一開始對海上工作十分不適應,「剛開始是十分浮躁的,感覺在項目組的工作跟自己的設想有差距,現實與心裡的落差讓我差點就放棄了,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才慢慢安定下來。」鄭溫在採訪時介紹道,船機部的工作是針對整個施工現場所有施工船舶、施工機械、施工用電用水進行全面的管理。由於施工機械、特種設備、船舶種類多,日常檢查要非常細緻。「高峰期時陸上強夯機和履帶吊有13臺同時施工,而水上施工不確定性因素多,也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需要我們對零件的功能、部件運行原理非常清楚,才能保障施工順利進展。」由於整個工期緊、任務重,從開工到現在,鄭溫在一線一直保持高壓態勢,絲毫沒有半點鬆懈。
評價起自己的工作,鄭溫表示:「把工作做好、做細、做紮實,把部門運行順暢這是自己的分內事。」面臨即將開港的新港區,他難掩興奮地說:「看著碼頭一點點建設起來,內心的熱情也燃燒起來了,特別是能參與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心裡就充滿滿足感。」
孔鍅:「建設自己的家鄉,這是我的光榮」
孔鍅,老家是信宜,現住湛江,是中交四航局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項目經理部的經理助理兼工程部長,主要負責整個項目的安全生產及現場協調等工作,全面統籌現場的施工計劃等。
從2012年大學畢業,到現在大約有6年半的時間裡,孔鍅參與了海南洋浦港、廣西欽州港等多個港口建設項目。他告訴記者,在回到茂名之前,他做的都是30萬噸級的碼頭,而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是按10萬噸級來設計建設,所以工作起來顯得較為得心應手。此外,他還介紹,在碼頭建設時,東西防波堤都已經合籠,可有效阻擋風浪,也降低了海上作業施工的難度。但他表示,雖然安全風險小了很多,但是現場還是安全防範卻一天也未鬆懈過。
即將開港的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是茂名博賀新港區第一個開港的碼頭,意義十分重大。對於孔鍅來說,這也是他建設自己的家鄉之作,他內心的自豪感可想而知。他告訴記者,在項目施工過程中,他便不時地向在信宜的親朋好友講述建港的過程,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也曾帶親戚到現場感受忙碌的建設氛圍。他說:「我經常向親戚朋友們分享港口的建設情況,他們都沒看過碼頭是怎麼建成的,不知道碼頭的門機是怎麼樣的,不知道那些糧食、煤炭是怎麼卸貨的,我都會一五一十地跟他們說,大家也都非常樂意地聽。」
李冠豪:守護工地連續安全生產855天
李冠豪是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安全部部長,27歲的他,臉上卻比同齡人多了一份老成。他自嘲道:「每天都在工地跑,風吹雨淋的,肯定顯老。」他告訴記者,他主要是負責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工作,包括海上、陸地整個施工過程中人員及設備的安全管理,每天組織相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到現場進行安全隱患排查,若發現有工人出現違章作業的情況,將對其進行合理糾正。
自該項目開工建設以來,至採訪當日,已連續安全生產855天,未發生過一起生產安全事故,這是令李冠豪最開心事情,也是令他最驕傲的成績。此外,他還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在其公司2017、2018連續兩年獲得了「平安工地」「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最緊張的時候是颱風期間,因為施工人員居住得較為分散,施工現場設備多,在防臺過程中,要做大量的防範部署,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防臺工作也做得比較科學化,兩年多來未因颱風造成過損失。」他表示,只要是對施工現場有影響的颱風都會進行防範,即使不是正面登陸的,不論颱風級別大小,都按照最高的標準來部署。「寧可防而不來,絕對不能不防。」他說。颱風來臨前他們周密部署,颱風來臨時他們將安排人員值班密切關注颱風走向,實時跟進各項防臺工作,颱風過後他們又會到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看是否有因為颱風而造成損失或者給施工現場帶來隱患。
姚明明:「做工程就是要『敢上、敢拼』」
2016年,來自湖北的姚明明從大連理工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畢業,隨後進入中交四航局三公司四分公司成為一名實習生,跟隨新港區項目組來到茂名。今天,他已經是工程部副部長,主要負責碼頭施工計劃的實施,包括整個碼頭工序的安排,工人各種工序的銜接、實施等工作。短短的三年時間,姚明明經從剛開始實習跑現場、跑工地、跟著師傅做土壤分析,到半年之後有了單獨分項工作——基床整平,親眼見證了通用碼頭從無到有的過程。
「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凌晨三點,冒著大雨在船上作業。」姚明明向記者回憶道,「基床整平是碼頭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乎碼頭的平整性,後續的施工安裝、大型構建都需要依賴這一步。這也是需要與沉箱安裝相互配合的工作,沉箱安裝是趕潮作業,按照施工節點,當天晚上沉箱必須安裝下去。」由於大雨,夜間施工風險也高,平常只需要1到2小時的工作姚明明與其他工人花了將近十個小時才順利完成。這在姚明明看來,做工程就要靠一股持之以恆的韌勁和克服困難的拼勁:「『敢上、敢拼』是我從師傅身上學來的行動指引。」
如今,通用碼頭項目已經進入收尾工作,每當走在碼頭上,姚明明都會由心裡生出一種自豪感。「我們很大部分工作都在基床,水下工序多,可能做了一兩年在水面上都看不到成果,但是到最後一刻看到宏偉壯觀的碼頭成型,那種驕傲、喜悅是無法言喻的。」姚明明說,新港區建設是大家一起用汗水澆築出來的成果,對他和更多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成為人生中最珍貴的一次經歷。
劉忠漢:施工進度再急,也要嚴把質量關
劉忠漢是該項目質檢部部長,主要是負責對現場的工序驗收,質量的把控。他介紹,在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們實行「三檢」制度,即「自檢、互檢、專檢」,現場的每道工序做好之後,經過質檢部門驗收,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在開工的時候定的目標就比較高,施工過程中工程量也較大,需克服的難點眾多,工期比較急,有時候需要趕進度。」但他表示,在質量管理、質量監督、質量檢查時,他們絲毫未曾放鬆,在現場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現場有工人不規範的作業情況,他們將對其進行現場督促指導。「不能為了趕工而犧牲質量」這是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
劉忠漢回憶,2018年時在碼頭的面層澆築過程中,由於後期養護不到位,最終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瑕疵,質檢部便要求將這一部分砸掉重新澆築。劉忠漢介紹,在他們的高標準、嚴要求管理下,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工程在中交四航局內部開展的「創建品質工程」活動中成了一個示範點,其質檢部組建的「QC小組」其中一項課題也獲得了廣東省的「優秀QC小組」三等獎及全國交通行業的「優秀QC小組」獎。
記者手記:
採訪完博賀新港區的建設者們,我站在廣州港通用碼頭上,看到碼頭上機械林立,工人們還在為即將開港做最後的完善及準備,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有序地忙碌著,他們大多皮膚黝黑,有些人衣服、鞋子上還沾滿了汙漬。3月的天氣,雖然還稍顯寒冷,但細看還能發現有些工人的額頭上卻冒著熱汗,此時,一陣海風輕拂過碼頭,仿佛也在對工人們致以問候。
在微風中,我思索著。我採訪的建設者只是其中的少數,而更多的人則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中,為了港口的建設,他們都曾廢寢忘食過,都曾通宵達旦過,他們都對博賀新港區的開港有著共同的驕傲與自豪,他們都值得我們點讚。
文/圖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琴 柯雨函 餘力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