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這麼久,終於把它看完了。
什麼時候答應的已經不知道了,反正很久之前了
向那位不知名的朋友說聲抱歉,也不知道你是否還關注著Mingo布克,那個沒人看的小公眾號
也向你說聲謝謝。鳴哥上次看書落淚,還是在火車上看《活著》
這是鳴哥在Mingo布克上寫的第二十六篇辣雞,聊一聊《夜鶯》,一本好書。鳴哥為之動容。
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並不覺得有多吸引我,第一印象感覺這本書就像《島》一樣,內容無法撐起整個被時間拉長的故事。
不過每次讀,都停不下來。
老規矩,書要自己看,鳴哥只寫自己想說的。
故事講的是二戰時的一對姐妹,薇安妮(姐姐)與伊莎貝爾(妹妹)。
鳴哥承認,從小聽著各種愛國論調長大,真的有些疲勞。愛國是在心裡,不是在閱讀理解與手抄報。再加上看過一些我國的二戰題材的小說,當然主要是抗日戰爭,再去看《夜鶯》時,會發現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地方。
不同於我國的發生在中華民族大地上的故事,《夜鶯》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一個浪漫的地方,一個優雅到死的地方。所以鳴哥看《夜鶯》的時候無法準確地想像出主人公在法國被淪為佔領區的時候生活是如何的艱難,印象中依舊是長裙絲襪配田園風光(因為確實不知道劣質麵包能劣質到什麼程度)。
或許因為這個,讓鳴哥讀出了一點別的,不同於其他戰爭題材的故事的味道。
書裡沒有太多標語和口號式的句子,或許這就是戰爭時的普通人的生活。時間線大概與二戰平行,加上一點姐姐年老後的回憶,並不算長。但是加入了「戰爭」與「愛情」等元素,尤其發生在法國,讓鳴哥讀起來非常······怎麼說呢,有種不同的味道。
姐妹的父親被一戰毀了,也間接毀了這對姐妹的生活,而這對姐妹卻在二戰中得到了救贖,或者說,找到了救贖。
姐妹的性格可以說大相逕庭,或許也就包含了那個時代的的法國人。
姐姐在佔領區獨自撫養著孩子,家裡先後住進兩個德國軍人,一前一後的對比也讓人們對戰爭展開了思考。戰爭之於平民,究竟是上陣殺敵的熱血多一些,還是背井離鄉的哀愁多一些,究竟是戰爭改變了人,還是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烏合之眾》中認為,群體的行為是瘋狂的,這種瘋狂來源於群體,而非個體。一個紳士完全可以是燒殺搶掠的暴徒中的一員。
姐姐的生活一天一天得熬著,丈夫被俘,最好的朋友也沒了,朋友的孩子一個死在自己眼前,一個被自己偷偷撫養。果樹上系的絲帶代表著一個個自己思念的人,那是唯一一棵枯死的果樹。
而妹妹呢,相識於戰亂中的逃難,交付在受傷後的木屋,最後在倖存於集中營後的日子裡,他又找到了她,而她的一生就結束在他的懷裡。妹妹伊莎貝爾的愛情給她這個「夜鶯」傳奇的一生增添了幾分光彩,這是我國抗戰題材小說中沒有的。
戰爭結束了,姐姐熬過來了,妹妹也熬過來了。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而正因為戰爭的結束,姐姐的心上多了一個傷口。自己撫養的朋友的孩子,要被接走,因為他必須在自己的宗教環境下生活,接受他應該接受的教育。即使自己為了他而被住在家裡的德國軍官凌辱,甚至懷上了孩子。
主人公的心在滴血,主人公外的鳴哥,看到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特點,就是社會性。
它可以給我們以依靠,也可以劃出心上的傷口。它可以創造和平,也可以引起戰爭。
這也是鳴哥落淚的地方,在358頁,和359頁粘在了一起。想起了一部國產電影,《親愛的》,也想起了鳴哥小時候弟弟被帶走的場景,那天鳴哥哭了。
而妹妹,從小被父親扔掉,被姐姐推走,堅硬放蕩的心是否堅不可摧?在成為「夜鶯」後,妹妹變了。開始知道害怕,怕死,怕失去。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什麼可以失去的了,無所畏懼。
那你真是太可悲了。
鳴哥看見了姐姐的生活,看見了妹妹的愛情。
戰爭給人的,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再翻開第一頁。
「我們在愛情中明白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卻在戰爭中發現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妹妹的愛情經歷了戰爭和時間的衝刷,開花了。妹妹笑著,在愛人的臂彎裡,走了。
姐姐獨自活到最後,時間帶給她的不亞於戰爭。
故事的結局是姐姐在追思會上講出了妹妹的故事,當然不是全部。就像她對自己的兒子隱瞞了他的父親是德國人的事實一樣。
結局是沉甸甸的。戰爭創造了太多秘密,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不要遺忘,而是銘記。」
「夜鶯」,是妹妹行動的代號,也是姐姐一生的縮影
推薦《夜鶯》。好看。
再次感謝那位推薦這本書的人。也希望大家有想看的書都來這裡聊,歡迎關注Mingo布克
這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讀書小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