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傳感物聯網 楊劍勇
今年大流行病導致在線購物、遠程辦公等線上需求劇增,對於全球電商巨頭來說,在線訂單劇增,使得亞馬遜營收穩健增長。最新財報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96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營收創紀錄新高后,淨利潤在該季度實現翻倍增長達63.31億美元,較同期增長197%。
AWS是全球重要基礎設施,年營收高達2800億
從各板塊表現來,2020年第三季度,來自在線商店的營收高達48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第三方賣家服務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55%至204.36億美元。電商是亞馬遜核心板塊,展現出強勁增長態勢。與此同時,對於亞馬遜來說,最具想像空間的是來自雲服AWS板塊,其運營利潤是全球各大雲服務廠商中首屈一指。
該季度,來自AWS營收高達116億美元,運營利潤達到35.35億美元,可以看出是亞馬遜利潤來源的核心板塊。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12個月,來自AWS營收高達426億美元,按當前匯率換算,人民幣超2800億元。
當然,主要受益於強大的產品組合,憑藉擁有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豐富的應用,在全球有數以百萬計客戶選擇AWS,是全球雲服務市場最大贏家,佔據全球三分之一市場份額,作為全球重要的基礎設施,AWS雲服務應用無處不在。
雲服務市場蛋糕巨大,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助推器
近年來,全球各界積極推進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特別今年受到疫情衝擊,加速了將各種應用遷移、部署在雲端,進而激活全球雲服務市場潛力。來自IDC分析報告指出, COVID-19大流行是雲採用和擴展的加速器,並推動向以云為中心的IT的更快轉換,預計到2024年,全球整體雲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包括支撐雲服務的硬體和軟體以及圍繞雲服務的專業和託管服務。
結合IDC報告顯示出全球雲市場蛋糕巨大,對於全球雲服務廠商來說釋放增長潛力,雲規模進將會一步擴大,前景可期。需要指出的是,因亞馬遜前瞻性面推出AWS雲服務後,不僅開創了全新的雲計算時代,也是行業風向標。
具有先發優勢的AWS,使之成全球數以百萬計客戶共同選擇,包括蘋果、Adobe、Zoom等眾多全球知名企業使用AWS雲服務,助推雲服務營收穩健增長,2020年第三季度AWS營收達116億美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個月,AWS營收規模達到326.28億美元,同比增長30%,運營利潤99.6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佔亞馬遜總利潤七成。
這樣的營收規模,對於其他廠來說,望塵莫及,可以用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來形容。作為對比,全球第二大雲服務的微軟,第三季度Azure營收規模預計為69億美元,這一數據來自Canalys權威調研機構。
因微軟未公布Azure公有雲營收規模,依據Canalys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該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指出未365億美元,微軟份額為19%,對應營收規模為69億美元。AWS份額為32%,對應營收規模為116億美元,與亞馬遜財報所公布的AWS一致。
作為全球第三大雲服務廠商的谷歌雲,同樣也保持強勁增長。第三季度,谷歌雲營收規模為34.4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儘管谷歌雲處於高速增長態勢,且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只是這個營收規模,相比亞馬遜和微軟競爭對手,顯得黯然失色。
額外要指出的是,亞馬遜、微軟與谷歌作為全球三大雲巨頭,市值均在萬億美元之上。截至11月3日,他們市值分別為1.63萬億美元、1.64萬億美元、1.18萬億美元。雲則是挺進萬億美元俱樂部助推器。且在蘋果帶動下,亞馬遜、微軟的市值也有望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蘋果公司作為率先拔得頭魁,市值達2萬億美元後,華爾街也開始關注誰會是下一個。就當前市值來看,微軟與亞馬遜機會最高,因在全球雲服務市場攻城拔寨,在資本市場受到投資者青睞。今年以來,微軟在資本市場累計漲幅37%,亞馬遜累計漲幅達到75%,顯示出亞馬遜是四大科技巨頭當中,是最熱門標的。
長期來來,AWS在全球雲服務市場獨領風騷,連續第十年在Gartner雲基礎架構和平臺服務魔力象限(IaaS和PaaS或「 CIPS」)的領導者象限中排名第一。CIPS 被定義為「標準化、高度自動化的產品,其中基礎設施資源(例如計算、聯網和存儲)由集成式平臺服務加以補充。」
Gartner魔力象限報告對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上圖為四大廠商的綜合評分,亞馬遜AWS以93分的綜合評分排名第一,其次是谷歌雲、微軟Azure、阿里雲。圖片來自 Gartner公司官方公眾號。
最後
亞馬遜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且除電商業務以外,在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投入,使之成為全球最具投資價值的企業,AWS雲服務堪稱商業奇蹟,並隨著AWS超高運營利潤,或者這將是亞馬遜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關鍵所在。對於微軟而言,智能雲服務已成為微軟最大板塊,是撐起微軟萬億美元帝國核心,隨著Azure營收持續增長,市值也有望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當然,科技巨頭在資本市場的大幅上漲,也引起業界擔憂,這些大型科技巨頭的市值也引發科技泡沫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