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國,1963年生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大內科主任、心內科二病區主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訪問學者,濟寧市知名專家,濟寧市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濟寧市幹部教育培訓「聖地名師」兼職教師。
從1987年來到濟醫附院,並「拜師」於濟醫附院名譽院長、心內科知名專家董殿階教授,受董老對醫療事業充滿熱愛、對技術精益求精、對患者滿腔熱忱、對名利淡泊視之精神的薰陶,張金國很快成長為濟寧當地一位知名的心血管疾病專家。因其在心內科臨床治療經驗豐富、業務精湛、治療患者療效好,成為患者心目中的一名「大專家」。而這位「大專家」在為患者診病時,卻有三個固定的「小動作」。
「逢看病,必摸脈」。張金國在給患者看病時,除認真問診聽診外,他一定要親自摸摸病人的脈搏、拉著患者的手,和風細雨般與患者輕聲交談。他說,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判斷患者的脈搏與心率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患者直接感受到來自醫者的溫暖與關愛,讓患者焦慮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也利於對患者的治療。
「不嫌煩,勤交代」。張金國給患者看完病,列印好門診電子病歷後,還不厭其煩地為每位患者詳細手書醫囑用藥的劑量和注意事項等。他說,來看病的很多患者年齡都大了,給患者制定的用藥方案講一遍,很多患者可能記不住,再說病歷上很多醫學術語也不好理解,儘管手寫病歷麻煩一時,但可以使患者清清楚楚、永久受益。
「看完病,留電話」。很多人為避免工作之餘被人打擾,一般自己的手機號都隱私保密的,而張金國卻不這樣,他每次給初診的患者看完病,就會在患者病歷上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別人問他,不嫌累嗎,他總是笑著說,這是為了患者有疑惑和困難時隨時隨地可以找到他。
三個「小動作」,拉近了醫患關係,更體現了醫者對患者的關心和照護。給患者留下的手機號碼,架起了醫患溝通的橋梁,更拉近了醫患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張金國和許多患者成為了知心的好朋友。
「張叔70多歲了,最近身體不錯;許大哥最近康復得不錯,已經可以停藥了;王老弟恢復不錯,已經回到工作崗位……」雖然聯繫不勤,但不論是相知二三十年的老朋友、還是初識不久的新朋友,張金國對其近況都有所了解。
年關時,有的患者朋友會送來熱騰騰的餃子;元宵節,有的患者朋友送來親手包的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