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海外版 在美惹了誰?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將禁止抖音海外版應用TikTok在美國運營,此舉立即引發了各界強烈的反應,TikTok在美的命運前路未知。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由於川普的表示他反對由一家美國公司收購TikTok並繼續在美運營的協議,這讓微軟和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收購談判陷入僵局。知情人士透露,總統的反對言論讓這兩家公司措手不及,兩家公司正努力弄清白宮的立場。
知情人士稱,川普發出反對聲明後,TikTok作出了更多讓步,其中包括同意未來三年在美國增加多達1萬個工作崗位等等,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舉措能否讓川普改變立場。
抖音海外版美國區總經理凡妮莎·帕帕斯1日在社交網站發布視頻感謝用戶的支持,表示「不會離開」。
抖音海外版「威脅美國家安全」?無稽之談
美國政府以所謂「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頻繁打壓抖音海外版TikTok,川普更是威脅要在美國徹底封殺TikTok,有美國媒體就表示,沒有證據表明,作為一款短視頻應用,TikTok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CNN:封禁TikTok更多是川普政府的政治行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美國網絡安全專家的話報導,封禁TikTok更多是川普政府的政治行為,只要是中國的公司成為新聞焦點,馬上也就會成為川普政府攻擊的對象。另有分析人士稱,美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從未拿出具體的理由來證明TikTok存在問題,TikTok在美國的遭遇是藉助政治方式掠奪一家中國網際網路成功的創業公司,其本質是商業史上的一場巧取豪奪,而不是真正的安全問題。
洛杉磯時報:無證據表明TikTok會損害美國家利益
《洛杉磯時報》7月31日發表的文章,援引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技術政策主管 亞歷克·斯塔普的話稱,「從來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中國政府)操縱了TikTok或竊取了用戶數據,「這一應用程式需要很多用戶數據,但美國的應用程式也是如此」。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8月1日發文稱,川普政府封禁TikTok可能會刺激許多年輕用戶在11月的總統大選中對川普投出反對票。文章指出,許多TikTok用戶表示,如果TikTok是屬於一家總部設在別處的公司,川普就不會採取這種封禁行動。
在最新的回應中,TikTok美國區總經理瓦妮莎·帕帕斯否認TikTok與中國政府共享用戶信息,稱TikTok美國用戶數據存儲在美國,對員工訪問進行嚴格控制。
律師:抖音海外版數據安全指控無根據
針對所謂的數據安全問題,美國格知律師事務所律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一指控沒有根據。
美人權組織:封禁TikTok是對言論自由的威脅
此外,人權組織「美國民權聯盟」1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川普欲圖封禁TikTok的做法,對言論自由是一種威脅,實際操作起來也不現實。
對於美方炒作Tiktok安全問題並打壓Tiktok的做法,在7月30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國政府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美方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對中國企業做「有罪推定」並發出威脅,暴露了美方所謂維護公平、自由的虛偽性,違反了世貿組織開放、透明、非歧視原則,不利於美國民眾和企業利益。
抖音海外版在美國深受用戶喜愛
TikTok將被封禁的消息一出,不少美國民眾表示不舍和反對。許多人表示,希望TikTok能留在美國。
TikTok在美國備受歡迎 月活躍用戶3000萬
據了解,TikTok 進入美國市場之後,迅速進入蘋果應用商店和谷歌應用商店的下載排行榜前十。現在已榮登應用商店的榜首。截至今年4月底,TikTok在美國的用戶下載量為1.65億次,約佔其總人口的50%,美國是TikTok在海外的第二大市場,月活躍用戶在3000萬左右。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7月曾刊文援引一家諮詢公司的民調顯示,33%的美國成年人表示反對封禁TikTok,其中最強烈的反對聲音來自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佔到五成以上。文章稱,「封禁TikTok可能會給川普競選連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許多抖音海外版的美國用戶留言表達了對TikTok的支持。有用戶說,抖音海外版是今年唯一的希望,抖音海外版給他們提供了很多機會,支持抖音海外版留下來。
政府出手打壓外國企業 已成美國慣用伎倆
美方打壓抖音海外版,又是以安全為藉口,又是熟悉的套路。向前追溯看,華為、阿爾斯通和日本的多家半導體公司都有過類似的遭遇,只要有外國企業在某一領域快速發展,美國政府就會採取各種手段對它進行打擊。
以「安全」為藉口 制裁華為不斷升級
今年5月15日,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無論是否美國企業,只要在產品中使用了美國技術,向華為出口時都需要許可證。這是美國政府在2019年5月16日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又一次對華為制裁的升級。美政府稱,升級措施原因是「保護美國國家安全」。
逮捕高管相威脅 「肢解」法國阿爾斯通
華為的境況,和法國核心能源企業阿爾斯通集團的遭遇非常相似,皮埃魯齊曾經是法國核心能源企業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的全球負責人,2013年的4月14日,當他在華盛頓機場剛落地,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了。
皮耶魯齊說,阿爾斯通這家曾經橫跨全球電力能源與軌道交通行業的商業巨頭,最終被美國人「肢解」,其能源部門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這就是典型的美國陷阱。
威逼利誘 迫使日本籤下"半導體協議"
美國政府制裁大棒下的犧牲品可不只有華為和阿爾斯通。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供應商,這引發了美國的不滿,美國政府同樣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在1988年與日本開始談判,並以反傾銷為由對日本部分半導體產品徵收100%關稅。一年後,在與美國籤訂的為期五年的半導體協議中,日本同意監測其出口價格,增加從美國的進口,並接受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檢查。隨後是1991年的第二個五年半導體協議,其中日本同意將美國在日本的市場份額翻一番。在1989年的另一項雙邊半導體協議中,日本被要求向美國開放其半導體專利。此後,日本的日立、東芝、富士通等公司遭受嚴重打擊,美國相關公司搶佔了他們的市場份額。
【央視短評】美國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該停止了
以「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一次次打壓外國企業,再次暴露出美國政府無視市場公平,無視國際準則,更無視相關企業的基本權利。有句話說得好,用霸道行徑維護霸權只會盡失人心。美國政府一再標榜市場開放,但頻繁挑戰世貿組織開放、透明、非歧視原則,這怎能取信於國際社會?動用國家力量大搞政治操弄,只會引來國際社會的反擊;以為胳膊粗、力氣大就可以侵犯他國利益,不可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奉勸美國政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該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