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純正的英倫腔真的如此重要?
相信很多學習英語的小夥伴一定遇到過這樣情景,當你為了學習英語朗讀英語文章之時,旁邊的口音怪給你不斷糾口音,當你身處國外第一次和外國人勇敢對話時,一個朋友指出你的口音問題場面一度尷尬,甚至當你讀小學老師教你的達卜紐(w)時,有人用「純正」的英倫腔double u 給你糾錯。
甚至在某乎衍生出一條英語口音鄙視鏈:倫敦音>北美音>土澳>阿三音>棒子音>中式英語,於是乎,口音這種東西也就分出了個高低貴賤來。他們還標榜英語邏輯的嚴密性,高貴的英語就是高高在上的語言,殊不知英語國家的人們平常說話絲毫不講邏輯,縮略,空口,錯音更是家常便飯。
中國的「口音怪」們無處不在,他們的特點就是平常說話最後拖著長音帶著奇怪洋調,用極其刻薄的方式指點江山。最著名的一個案例就是雷軍在印度的小米發布會上用湖北腔英語演講,被中國的「大神」們發現後抓住不放,直接給編出一個「are you ok」的神曲,成為雷軍一段揮之不去的歷史,當然雷軍本人對此也是一笑置之,經常作為自嘲的黑梗甚至把這個曲子放在小米MIUI8的系統之中,心胸之豁達可見一斑。
而相對於國人的英語,他們對於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則是相當友(gui)好(tian),當外國人和他們用漢語對話時,外國人蹦出來「你吃了嗎」這種打招呼方式,他們都要直呼內行,認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歷史,老的打招呼方式都這麼了解,「are you ok」和「你吃了嗎」充分體現了國人對待國人的雙標。
然而英語口音真的如此重要嗎,我們知道印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英語對於印度人來說有著廣泛的受眾,而且我們還知道印度人對於雷軍還是相當敬重的,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有極高的比重,要知道印度也是軟體科技強國,印度人對於雷軍的發布會也並沒有產生過多的不適,反觀國人則是極盡嘲諷。
魯迅曾說: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是奴性
國人在清朝的統治下奴性十足,到了晚清更是一跪不起,一方面逆來順受,自甘卑賤屈辱貧寒而不自知;另一方面,一朝得勢,便以貴凌賤以富凌貧,加倍壓迫自己的同胞。一百多年過去了仍然未改變,這種奴性簡直要刻在骨子了。
我們回歸本質,語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語言是一種文化,它可以有差別,但並沒有對錯之分,我們知道英語有很多不同的口音,比如英倫版,北美版,澳洲版,印度版,這些版本都被世界認同,因為它們都能被英語掌握者所理解,它們甚至比中國的方言更親近。中國人還特別喜歡嘲笑日本人英語發音奇怪,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日本人是唯一被歐美親近的國家,日本在世界的政治定位一直是「西方國家」,而不是亞洲國家,歐美很多人有意去學習日語從而了解日本的英語發音。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的對錯取決於大多數的認可,所謂的現代版英倫腔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也不過是不入流的土音,古英語流傳至今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誰又知道誰對誰錯呢。
中國的應試教育催生出啞巴英語,而高等教育又容易對啞巴英語矯枉過正,這些奇怪的現象表明中國的教育之路是不成熟的,這背後可能需要百年的發展。倘若中國真正從一個大國蛻變為強國,那麼未來也許中式英語也能得到廣泛流程,中國人也能自豪地用漢語的腔調大膽地說英語,牛津大詞典最近十年收錄的許多中式英語不也說明了這一點嗎。
我們不是說英語口音可以直接棄之不顧,我們只需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無論你是什麼口音,說出來能讓人聽懂才是最重要,捨本逐末地追求某些無聊的東西恰恰體現了你對知識體系完整度的缺失,大膽地表達才是語言的第一要素。
最後,浙大鄭強教授的一個演講也許能給我們正確的態度:凡是評價同學英語帶口音的,請閉上你的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