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具體解釋

2020-12-11 中公教師網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會以單選題的形式作為考察,而這八個階段當中,也經常會考察到學前期、學齡期和青年期的區分,因此要求我們對這幾個階段有充分的認識,以下我將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闡述。

埃裡克森認為,個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順序不變又相互聯繫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特定的心理發展上的一對矛盾,從而構成了一種「心理危機」。解決這個矛盾或危機就成為一個階段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如果個體解決了這個任務,就能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相反則形成消極的品質。個體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解決衝突、克服心理危機、完成發展任務的過程中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過渡。

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嬰兒期(0~1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對不信任感;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嬰兒出生後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他對初次降臨的這個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問題有著本能的敏感,嬰兒如果能夠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護,便會逐步形成對周圍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否則就會產生不信任感,並將在今後的生活過程中,對周圍人及這個世界充滿了內心的疑慮。信任感是整個人格發展的基礎。

(2)兒童早期(1-3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

此階段兒童的活動能力快速發展,特別好動,凡事都想親自嘗試,以顯示自己的力量,並藐視外部的控制。這時候兒童想通過靠自己吃飯、穿衣、如廁等等而習得能力感。「讓我來」、「我不」成為這時孩子的口頭禪。如果父母在安全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獲得自主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限制過多、指責或懲罰過多,便會使兒童產生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羞怯感。

(3)學前期(3~6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主動對內疚;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此階段兒童在自主性基礎上,發展出更廣泛地探索世界、擴充環境的願望。如果他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從而產生內疚。

(4)學齡期(6~12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勤奮對自卑;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兒童開始進入學校,意味著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社會。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為了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與他人共處,兒童必須勤奮努力。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他們就會感到自卑。

(5)青春期(12~18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

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佔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跨入青春期的個體,由於身體迅速發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臨的種種社會義務與選擇,會對過去懷疑,對將來迷惘,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難以統一,這就是同一感危機。如果個體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有較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和勤奮感,就容易在這一階段實現自我同一感。否則容易形成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25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親密對孤獨;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戀愛與婚姻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與他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發展友誼與伴侶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7)成年中期(25~50歲)

此階段的矛盾是繁殖感對停滯感;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關懷下一代和對社會發揮創造力的願望最旺盛的時期。繁殖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即生殖及教育下一代,這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感。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也可以通過關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獲得繁殖感。而相反的就會體驗到發展的停滯感以及人生的無意義感,失去關懷他人的熱情,以自我為中心,就會產生停滯感。

(8)成年晚期(50歲以後)

此階段的矛盾是完善對絕望;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在體驗了人生的眾多喜怒哀樂後,當老人們回顧過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沒有虛度,就會產生對生活的完善感,從而可以懷著充實的感情坦然地面對死亡。與此相反,那些對過去的生活感覺不滿意的老人,往往會內心充滿絕望與沮喪,從而會懼怕死亡。

相關考題:

李大力最近發現,正在讀初三的兒子李小力難以始終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喪失目標,失去信心。依據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李小力個體發展危機沒有處理好的階段是( )。

A.主動感——內疚感 B.勤奮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亂 D.信任——懷疑

【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青年期的矛盾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亂。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佔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覺。題目中的李小力難以保持自我一致性,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應該在未來如何去做,可見他正是沒有獲得同一性,因此沒有處理好的階段就是角色同一——角色混亂階段,所以正確答案為C。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在心理學知識的考查中,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是一個,考查的形式主要是時期名稱與該時期衝突或任務的對應以及各個階段形成的品質。所以主要通過對每個時期關鍵詞的梳理來理解知識點。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按照順序依次分成了八個階段,前五個階段與弗洛伊德劃分的階段一致。此外,埃裡克森也討論了成年期和老年期的衝突和任務,是一個畢生發展理論。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高頻考點】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埃裡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繼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埃裡克森十分注重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人格的影響,認為人格是在個體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發展成長起來的。他建構了個人發展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這個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觀點和概念說明人的發展,並把這個發展過程擴展到人的一生。
  •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在我們的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都會複習到這樣一個知識點----埃裡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理論。埃裡克森的理論一般在考試中呢不全是大題考察的,多為細碎的小知識點的選擇題考察。那麼如何能夠更容易地記住這方面的理論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吧!
  • 埃裡克森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重要考點,主要考察形式是單選題,同時也能做為簡答等主觀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各個階段的心理衝突,並且理解這一階段的特點。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
  • 埃裡克森社會人格心理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教師招聘中的考點主要是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常常以單選題的方式考查不同階段與其發展任務的對應。他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在這八個階段中,個體發展首先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個體在每一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殊的心理任務,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相對應的發展矛盾,個體需要解決。
  • 埃裡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E.F.埃裡克森構造了人格發展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埃裡克森認為,在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要,個體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個體又不得不受社會要求的限制,因而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定的困難,埃裡克森將這種困難稱為發展危機,發展危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表現各不相同。
  • 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
  • 埃裡克森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簡要介紹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裡克森於1940-1950年間提出了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社會對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個體自身的需要和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會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就會給個體帶來緊張感和內心衝突,埃裡克森把這種社會要求在個體心理種引起的緊張和衝突的矛盾,稱為心理社會危機。進而根據個體不同時期心理社會危機的特點,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嬰兒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機沒有得到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膽小懼怕。
  • 如何學習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是一位沒有獲得高等學位的理論家。事實上,埃裡克森沒有接受過高中以上的正規教育,但是他盡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學術階梯,獲得哈佛大學教授職位。他完全可以成為弗洛依德所認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讀醫科專業主張的一名典型範例。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
  • 埃裡克森的一生與他的人格發展理論
    外貌的特殊導致它在學校裡被同學叫「猶太人」,但是在家族中又被稱為「異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埃裡克森正處在青春期,這使得他在忠於德國還是忠於丹麥人之間產生了矛盾。這也對他後面對人格發展同一性的提出產生了影響。埃裡克森畢業於蒙臺梭利學校,畢業後他違背了繼父讓他當醫生的願望,開始從事藝術,週遊整個歐洲。
  • 埃裡克森社會化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一是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和當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其人格發展理論是二十世紀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他的著名的人格發展理論,從個人心理的立場來關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強調人格的形成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 教育心理學: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教育心理學: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2020-06-17 15:05:57|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為什麼埃裡克森人格心理發展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點啟示:一是人格發展是一個終生發展的過程,前期主要是外界的力量,後期則主要是自我的力量,即自我完善。這就要注重培養孩子人格發展中自我獨立的精神和意識,儘早幫助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這也符合教育的規律,由他育到自育。自我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最終目的。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教師招聘考試對於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考查的頻率在逐年增加,而且難度也在加大,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深入探討下此處的具體內容。埃裡克森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
  • 2020教師考試備考——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教師考試備考——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學習——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點理論——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1963年)埃裡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埃裡克森(1902—1994)是繼弗洛伊德之後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自我過程,在個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起著主導和整合的作用。每個人在生活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化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採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強調社會文化背景的作用,認為人格發展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在此基礎下埃裡克森提出了他的發展的心理社會理論。與皮亞傑的觀點一樣,埃裡克森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標、任務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