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兒專家告訴我們「要學會跟孩子共情」,共情可以持續為孩子建立安全感,但對於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光有共情是不夠的。
孩子還需要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具體方法。我們必須幫助孩子獲得面對困難的勇氣、「我能行」的信心,以及摔倒後依然能站起來繼續向前的力量。
如何做呢?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在《遊戲力》一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很實用的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1.在自信的發展過程中,孩子需要與養育者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結,也需要有機會感受自己擁有強壯的身體和掌控環境的力量,還需要嘗試冒險並得到鼓勵。
勞倫斯·科恩博士列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例子。
比如在孩子一兩歲時需要知道,我們抱著他玩「小飛機起飛」的遊戲時,我們一定會把他抓牢,會保證他的安全。
他也要知道,他時常會摔倒磕疼自己,我們會及時安慰他,只是摔倒和磕碰總也避免不了。
等他再大一點,他就開始從「推倒大人」這類遊戲中獲得自信,尤其是大人被推倒時做出誇張搞笑的樣子。
再大一點的孩子會使出全身的力氣與我們較量,這是他獲得力量感的重要方式,我們在跟孩子玩摔跤或枕頭大戰遊戲時,應該先與他勢均力敵對抗一陣子,然後在適當的時機讓他「贏」,這能顯著提升孩子的自信。
2. 告訴孩子「有勇氣」並不等於「不害怕」,要努力避免對孩子說「你要勇敢」這類的話。
想一下,「你要勇敢」這類的話是不是暗含另一層意思——「別這麼膽小」,勞倫斯·科恩博士告訴我們其實鼓勵孩子勇敢還有更好的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事後說:「哇,這也太勇敢了吧!」或者「這可不是一點點勇氣就能做到的哦!」
當孩子做出勇敢的事後,我們要及時肯定他,並用恰當方式告訴他:勇氣不是天生的,可以通過練習不斷培養。
當然,孩子有害怕情緒也很正常,有勇氣的意思是雖然害怕了,但還是有所行動。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有勇氣」並不等於「不害怕」的道理。
3. 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尤其是社交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你做過什麼努力?
效果怎麼樣?
下次再遇到,你會怎樣做?
在這個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 當我們問孩子「你做過什麼努力」時,如果孩子回答「我什麼也沒做」,千萬不要發火或者不再理會孩子,要知道「什麼也沒做」也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策略,而且不見得是個壞方法。我們應該問問他「什麼都不做」的效果怎樣。
2.孩子遇到一件事,不要圍繞這件事中令孩子難受的每個細節問個不停。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若我們一直把關注點放在他「磕破的膝蓋上」,又是悲憐又是自責,這只會讓孩子將注意力全部停留在失敗、受傷害和指責他人的心理上,對於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毫無幫助。
即使再糟糕的情況,我們也要讓孩子看到美好結局的可能性,父母只有著眼於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提升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孩子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當孩子向我們講述他的不愉快經歷時,我們懷著共情之心傾聽後,別忘了問他:「接下來你打算怎麼辦」,即使最可怕的事情可以有令人欣喜的「下一集」。
3.如果發生了某件不愉快的事情,而孩子沒有有效應對,那麼我們之後可以問問他:「來,咱們想想,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你應該怎麼做會更好呢?」比如,如果孩子提起他剛做的噩夢,我們可以建議:「咱們來給這個夢加一個結尾吧?」有助於自信的結尾可以是:「我醒來時發現,原來這不過是一個夢。」也可以是:「後來我有了超能力,就把所有怪獸都扔到天上去了。」
另外,勞倫斯·科恩博士不建議通過「獎勵制度」的刺激讓孩子變得「勇敢」,他認為:
首先,這種方法有漏洞,給了孩子很多討價還價的餘地。
其次,如果孩子覺得克服恐懼只是為了得到獎勵,那麼他會忽略另一種更重要的東西——自我挑戰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孩子心裡可能會想:「要不是為了那個玩具,我才不幹呢!」
第三,獎勵所強調只是結果的成功或失敗,並沒有關注努力的過程和方法,這往往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膽怯感到羞恥,一旦失敗就會垂頭喪氣。
孩子的成長路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的問題會讓我們煩躁不堪,不知道怎麼解決才好,跟著大師學育兒,不是說要照單全收、全做,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如果有一兩點或者一兩句話,對您有所幫助、有所啟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