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帶女兒出去玩,女兒跑的時候摔了一跤,腿蹭破了一點,褲子也摔破了,女兒看著我剛想哭,身邊走過的一個爺爺說:「這孩子真勇敢,摔倒了也不哭。」我女兒聽到後馬上把眼淚憋了回去。我抱著女兒說:「寶貝摔疼了,想哭就哭吧。」但我女兒說:「我不疼,不哭。」
相比於我女兒的「勇敢」,我更希望女兒能哭出來。眼淚具有療愈的功能,孩子哭出來,情緒流淌了,孩子才能真正的放鬆、快樂。但我們成年人總是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籤,在這個標籤之下,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有淚不輕彈」,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學會了故作勇敢。
01 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勇敢
(1)從物種的生存與繁衍角度來看
當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一部分個體要能夠敢於冒險,這樣可以抓住可能機會,所以越是勇敢的人,就越能抓住更多的機會。但物種的生存和繁衍,不僅需要冒險者,謹慎者所擔負的責任是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個體要相對謹慎,為的是躲避可能的危險。這樣的分工,才最有利於整個群體的生存。但從文化的角度,兩者的待遇就不那麼公平了,全部的光環都被戴到了冒險者的頭上,因為他們勇敢,而謹慎者呢?卻常常被稱為膽小鬼。
即便現在我們人類已經不再有生存的危險,但很多人依舊固著的認為只有勇敢的人才值得被稱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事實上,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是謹慎者,因為謹慎的人思考問題更加全面深刻,不會因一時的衝動,貿然行事。
(2)從大腦的角度去看
大腦在接收信息的時候,信息先到達本能系統,再到達理智系統,也就是說,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我們本能的會先感到害怕,想要逃跑,躲避,這種本能的反應,會快於我們的理智分析 。
所以孩子害怕、緊張,這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3)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
想一想在我們小時候,當我們不那麼勇敢的時候,父母會說什麼?我們的父母是什麼態度?
父母很可能會對我們說:「沒什麼可怕的」或者是「別哭,勇敢點」。
從小,我們的父母不接納我們的害怕,膽小,敏感。我們成年後也不接納自己的這一面。而當我們有孩子之後,我們也不接納孩子的不勇敢。
我們對孩子的不接納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接納,也可以說,是父母對我們的不接納。
02總對孩子說「勇敢」的後果
(1)無助——內心的害怕不敢讓別人知道
我家小區門口有個鞦韆,有一次,我看到小區裡的一個小女孩坐在上面蕩鞦韆,這個小女孩也就五歲左右吧,小女孩在蕩鞦韆的時候,可能沒抓緊,從鞦韆上掉下去了,緊接著又被還在蕩來蕩去的鞦韆撞到了頭,孩子的媽媽趕緊跑過去看孩子,但這位媽媽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沒事,別哭,勇敢點」,媽媽說完後,孩子擦了擦已經流出的眼淚說:「我沒事」,說完後就自己跑開了。小女孩的媽媽看孩子沒事,就轉身去和別人繼續說話了。
我一直注視著這個小女孩,我清楚的看到孩子坐在樹蔭下的臺階上,默默的,一個人擦拭眼淚……
我相信這個媽媽是非常愛孩子,是真心希望孩子沒事的。但當孩子每一次摔倒,受傷時,媽媽都說:「沒事,別哭,勇敢點」,那麼孩子小小年紀便學會的是——不能不勇敢。即使受傷、害怕,也不能告訴別人,只能一個人默默的舔舐傷口;即使痛苦,也不知道該如何求助,該找誰求助,孩子只有深深的無助感。為孩子日後的安全感埋下極大的隱患。
更嚴重的是,孩子將來真的需要我們的保護,需要我們的幫助的時候,反而不會告訴我們了,孩子不相信父母會真的接納自己的不勇敢,不相信父母能真正的理解自己。
(2)向內攻擊——當自己不勇敢時,就會向內攻擊自己、否定自己
作為成年人,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有「慫」的一面,「認慫」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隨著年紀增長的,不僅有體重,還有我們的智慧,要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自己的界限在哪裡,而不是一味的去看自己能做什麼。但很多人在「勇敢」的標籤下長大,認為生而為人就應該勇敢,死都不能認慫,卻不知道死都不能慫的,其實是二傻子。
所以,在這樣的信念下,每當自己不夠勇敢時,就開始不停的向內攻擊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沒用,不斷的內耗自己。
(3)強撐——勇敢的外表下,是一顆破碎逃離的心
我曾經認識一個事業有成的女孩,年紀輕輕就有房、有車、有店。人長的漂亮,在不到30歲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兩家自己的服裝店,有一個穩定的男朋友。事業、生活順風順水,但32歲那年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這個女孩的家裡並不富裕,有一個弟弟,家裡對弟弟倍加寵愛,總是讓她這個姐姐讓著弟弟,照顧弟弟。她十幾歲就出來打工,她曾對我說過她是一個特別勇敢堅韌的女孩,從小自己摔倒自己爬起,從不哭。出來打工,品盡艱辛,依舊勇敢地和生活死磕,最終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她一個人掙的錢養活全家,還供弟弟上學。
想想我自己十幾歲的時候,還在看八卦雜誌,言情小說,和同學好友私下談班裡的小誰在暗戀誰……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乘風破浪必有時,她的成功是必然。
但在32歲那年,這個一直都看上去勇敢無畏的女孩,出家了。那段時間和她在一起多年的男友一直想要結婚,但她並不想,雖然當時鬧得不愉快,可誰都沒想到她會以這樣的方式了斷紅塵,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想必她勇敢的外表下,早已有逃離的心,男友的逼婚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是不知道,出家後的她,是否真的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伊甸園。
她勇敢的外表下,是一顆早已破碎逃離的心
03究竟什麼是勇敢
勇敢是指孩子在害怕的時候,孩子能夠調節自己害怕的情緒,讓自己放鬆下來,有勇氣重新面對挑戰。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和「輕推」。
所謂「接納」是指要接納孩子的感受、情緒,允許孩子哭泣、表達。比如:
在孩子摔倒後,不是要對孩子說:「別哭,勇敢點」,而是要抱起孩子,對孩子說:「寶貝摔疼了,寶貝哭吧,媽媽抱著寶貝。」
在孩子遇到挫折、沮喪時,不是要讓孩子勇敢面對,不是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只需陪伴和傾聽。
所謂「輕推」就是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情緒,當孩子喊停的時候,就不要再往前推孩子了,等孩子的緊張情緒緩解後,再循序漸進,緩慢往前走。比如:
孩子害怕遊泳,那麼家長在帶孩子去遊泳的時候,不是硬逼著孩子下水,而是先陪孩子在遊泳池邊玩,用手玩玩水,用腳踢踢水。等孩子願意的時候,再進遊泳池裡,戴著救生圈,父母拖著孩子遊一會兒,讓孩子慢慢的適應,這個過程會很長,可能是幾周,也可能是幾個月,如果硬逼著孩子學,孩子會更加害怕。
再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衝馬桶的聲音,很多家長都覺得不能理解,這其實對孩子而言非常正常,尤其是那些聽覺超敏感的孩子。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家長的輕推就是把衝馬桶的掌控感交給孩子。
一開始先讓孩子站在衛生間門口,孩子數一二三,然後大人衝;等這個過程適應了,再讓孩子進衛生間,靠大人近一點,還是讓孩子數一二三,大人衝;在適應之後,可嘗試著讓孩子來衝。如果孩子還是害怕,也不必勉強孩子,「輕推」就意味著對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接納。
看似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其實一直都是孩子在教我們。教我們學會信任與放手,教我們如何愛與被愛,教我們學會耐心與包容……願我們在育兒的路上一起前行,給孩子一個敢於做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