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怕黑的恐懼心理,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在面對黑暗的時候心中總會莫名其妙的燃起一陣寒意。
我家孩子每到晚上就不敢一個人睡覺,即使有人陪伴在身邊,也要讓燈光陪伴著才能入睡。而這也讓我深切的感受到陪孩子的克服恐懼情緒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孩子怕黑的恐懼來自孤立無援的無助,來自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他們的恐懼並不會因為父母的一句「別怕」而消失殆盡,更不會因為父母的視而不見而變得不存在。
就好比你告訴一個狂喊害怕的人別怕,跟一個在你面前疼得滿地打滾的人說「你不疼」一樣,毫無任何的效果。
所以,家長不能不承認孩子的真實情緒,還用一句「別怕」硬生生地憋回了孩子向你求助的手,你卻讓他獨自呆在自己可怕的世界裡。
而此時孩子感到的不僅是恐懼,還有被最親近的人拋棄的失落感。相反,當你承認他的恐懼,甚至與他討論,他的恐懼將會逐漸被釋放。
這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正幫助,讓恐懼不再囤積在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能夠勇敢的去面對自己害怕的東西,從而才能真正的達到從心底消除這種恐懼感。
我們都知道,六歲以下的孩子是能感受的到靈性。所以,他們習慣將世界的一草一木都賦予足夠的活力,認為一切都是充滿生命力的。
這種「動畫心理學」的負面影響是讓孩子們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恐懼。此外,小孩子常常不能分清真實世界和虛構世界。
因此,他們會把圖片、電影或故事裡的鬼魂和妖精都變成了現實,認為他們是真實的,更容易受到驚嚇。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對黑暗的恐懼來自自我保護的本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恐懼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機制。
如果一個人怕黑,他自然不去夜路,走夜路危險就不會有。
如果一個人害怕狗,他就不會靠近它們,這樣就不會有被咬的危險。
如果一個人怕高,他自然不會爬,就會降低摔傷的危險。
如果那些犯罪的人心中有那麼一絲恐懼,也許就不會去做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情。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
孩子害怕黑暗,正是因為他的大腦有初步的智慧。恐懼代表著孩子對風險識別的敏感性、自我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只要恐懼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成為一個「膽小」的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父母不用擔心孩子因為怕黑而膽小。
事實上,父母越焦慮,孩子就越有可能被嚇倒。父母平靜了氣氛,孩子才可以大膽。所以,家長也可以藉此機會教孩子一些安全知識。當他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他會更加自信,變得更加勇敢。
每次你看一個鬼故事,你就重複被嚇到的經歷。每次你經歷恐懼,加深它。當你的內心和頭腦充滿恐懼時,你怎麼能勇敢呢?
因此,父母不應該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威脅的話。不要給膽小的孩子講鬼故事或看恐怖電影。
相反,正確練膽兒的方法是多讓孩子體會「原來沒這麼可怕」的感受。不斷重複「不怕」的經歷,孩子才能越來越勇敢。
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玩燈光下的手影,這樣能讓孩子慢慢嘗試和適應跟黑暗的獨處,當黑暗變得熟悉了也就不那麼可怕了。
如果孩子抗拒,父母千萬不要用魯莽的舉動逼迫孩子去做,否則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創傷,也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膽小。
別盲目逼孩子勇敢
不可否認,勇敢是美德。但父母千萬別用「勇敢」來逼迫孩子。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勇敢時,父母應該照顧他的懦弱,保護好孩子脆弱的「玻璃心」
千萬不要譏諷,貶低孩子,應該多給孩子有一些陪伴,讓孩子在陪伴中漸漸去適應,漸漸地成長,而到時父母就能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挑戰自我,去勇敢面對自己心中的恐懼。
所以,真正的勇敢不是逼出來的,而是愛和責任感滋養出來的。有了想要保護的人和事,自然就會勇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