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話題,《咬文嚼字》曾先後發表過兩篇文章來討論。一篇是林帆先生的《又聞「奉天承運」》(2001年第4期),主要談句讀應當怎麼斷;另一篇是王衛東先生的《也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2003年第5期),附帶考證了此語的源頭出在《唐會要》中。我認為後者的說法有著明顯的差錯,需要重新加以考訂。王衛東先生說:
明太祖《諭西番罕都必喇等詔》有「奉天承運皇帝教說與……」一語,是為明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詔書套語始自明太祖朱元璋……
其實,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一語並不始於朱元璋。據筆者查證,「奉天承運皇帝」之稱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後期。《唐會要》卷十九「讓皇帝廟」條記載:文敬太子李源等人死後追封「奉天承運皇帝」之號。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停廢此制。
以上兩段引文,第一段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詔書套語始自明太祖朱元璋」,此話完全正確。但第二段又說「『奉天承運皇帝』之稱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後期」,就讓人不敢苟同了。經查,《唐會要》卷十九的原文是:
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贈「奉天、承天皇帝」之號,皆已停廢。
王先生在引用時,竟然將「奉天、承天皇帝」誤成了「奉天承運皇帝」。這一字之差,就像變戲法似的把兩個死後被追贈為「皇帝」的太子合成了一個人。
也許有人要問:《唐會要》中「承天」的「天」,會不會是「運」字之訛呢?為了揭開這個謎底,讓我們再來看看《舊唐書》和《唐大詔令集》中有關「奉天皇帝」和「承天皇帝」分別被追贈的記載。
《舊唐書·靖德太子[李]琮傳》云:
奉天皇帝琮,玄宗長子也。本名嗣直……[開元]十三年改封慶王,仍改名潭……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師,改名琮……[天寶]十一載薨,贈靖德太子……肅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詔追冊為奉天皇帝。
《唐大詔令集·靖德太子諡奉天皇帝冊》云:
故靖德太子琮,慶鍾霄極,親則朕兄,性與天通……敬用追諡曰奉天皇帝。
以上兩條文獻資料,是唐玄宗長子李琮死後,先被父親玄宗贈為靖德太子,後又被弟弟肅宗追諡為奉天皇帝的實錄。
再看《舊唐書·承天皇帝[李]倓傳》云:
承天皇帝倓,肅宗第三子也。天寶中,封建寧郡王……日為[張]良娣、[李]輔國所構(誣陷)……肅宗怒,賜倓死……及代宗(肅宗長子李豫)即位,深思建寧之冤,追贈齊王。大曆三年五月,詔曰:「故齊王倓,承天祚之慶,保鴻名之光……敬用追諡曰承天皇帝。」
《唐大詔令集》收有《齊王諡承天皇帝制》,詔書內容與《舊唐書》本傳所載完全相同。
這兩條文獻資料,是唐肅宗第三子李倓死後,先被哥哥代宗追贈為齊王,後又被追諡為承天皇帝的實錄。
讀了這些可靠的史料,還會有人相信「奉天承運皇帝」之稱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說法嗎?
論定了《唐會要》中的「奉天、承天」不作「奉天承運」以後,問題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奉天承運皇帝」之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坐實這個正確的觀點,我在這裡補引兩條明人筆記中的資料:
餘繼登(1544-1600)《典故紀聞》卷一:「元時詔書,首語曰『上天眷命』,太祖謂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始易為『奉天承運』,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
沈德符(1578-1642)《萬曆野獲編·列朝·更正殿名》:「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曰奉天殿,門名亦如之。其後文皇營北京,遂仍其名,毀於火。世宗更其名曰皇極……至隆慶初元,而御史張楨請改仍太祖舊號……按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太宗繼之。」
這兩條資料,轉錄自朱祖延先生主編的《漢語成語辭海》。該書收列條目廣泛豐富,大多釋義準確,引證翔實,頗便讀者。只是所引的《典故紀聞》時代在前,卻被放到了《萬曆野獲編》之後,稍嫌不妥。我在這裡把它們移換了一下。
我曾和《咬文嚼字》編輯部的同仁們,應邀觀賞了上海京劇院精彩獻演的歷史名劇《貞觀盛事》,獲得了一次極大的藝術享受。但看到最後一幕,卻聽內侍宣讀的詔書中,出現了「奉天承運大唐皇帝詔曰」這樣的臺詞。生於明朝以前700多年的唐太宗,怎麼可能有如此莫名其妙的稱謂呢?建議今後再演時把「奉天承運」四字刪去,使這部光彩照人的好戲在史實上無可挑剔,精益求精。
(原載2005-04)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