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一
11月20日5時20分,由鄭州局集團公司鄭州客運段烏特車隊臨一組擔當的K4129次棉農專列徐徐開出鄭州站,3天後的14時01分,該專列到達阿克蘇站,拉上在那裡摘棉的河南老鄉返回。從11月20日至12月9日將陸續開行7趟。由此拉開2018年度棉農專列運輸的序幕。
畫面二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來自河南、四川、雲南、甘肅等中西部農村的勞動力,每年通過鐵路、公路,齊赴新疆拾花「淘金」,一度曾達60餘萬人。
畫面三
河南是全國人口大省,具有十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近些年來,人多地少,河南農民把進疆摘棉當成增加收入的一條渠道。
畫面四
拾花的生活簡單而清苦。趕在天亮前吃好早飯出門,借著晨曦,大家開始採摘。一棵棉株有10顆至14顆棉桃,矮的到腳踝,高的在大腿,這就導致所有採摘棉花的人必須彎著腰。
要摘得多,雙手須準而快。而且這一彎就是要一整天,除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可以休息一下之外,其他的時候必須保持這個動作不斷地採摘。
畫面五
直到棉田被夜色打黑,才結束十多個小時的採摘,回到借宿的當地老鄉家。吃的都是地主提供的大鍋菜,飽腹罷了(你吃過一小口白菜,一個饅頭的菜嗎,是的這裡有,你吃過晚上耗子吃過的菜,你白天在吃的菜嗎,沒錯這裡有)
畫面六
幾間房住好多人,有的地方是大通鋪,有的地方是集中上下鋪,一個屋子住7到8個人,大通鋪,屋子裡的味道……
再加上新疆晝夜溫差大,早晚寒冷,中午炎熱……所以說,這種酸爽是很少人能夠體驗到的。
畫面七
在新疆上學的學生,基本上都去摘過棉花,其辛苦程度不亞於軍訓,棉花葉和枝都是幹的,還會劃傷手,就算平時很講究的人,摘棉花一天都會累趴,席地而坐都不是問題,平時運動少的一天下來,腿、腰,那不是一般的疼。
畫面八
技術熟練的一天可採120公斤,勤快點的話普遍能賺300塊到500塊,經過兩三個月採摘,大概能賺一兩萬,但想靠拾棉花賺錢,就得不怕苦不怕累——至少對不少農民而言,這樣的報酬很有吸引力。
畫面九
對於很多人來講,印象中的新疆有哈密瓜,有葡萄,有美女,有胡楊林……
但這裡也有鹽汽水,有灼灼烈日,有一眼望不到頭、仿佛永遠無法採摘完的棉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