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測試不僅能評判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的優劣得失,而且其產生的大數據有利於打破人們對教育的傳統認知,給未來教育帶來新啟示。」在今天舉行的《超越PISA》新書發布會上,該書顧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說。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實施,其創始人為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他攜帶中文版著作《超越PISA:如何建構21世紀學校體系》來到上海,為讀者分析當今教育中存在的諸多誤區,告訴大家,錢少一樣能辦好教育、學習時間未必越多越好、教師不一定要最聰明的畢業生來當,特別關註上海教育經驗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啟發。
教育成功不在於花多少錢
施萊歇爾提出,PISA測試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不同國家的學校體系與他國相比表現如何,同時也暴露了許多認識誤區。第一個誤區是,「窮人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貧困是命中注定的」。他用翔實的數據揭示,不論對於家庭還是國家來說,「錢多」與「好的教育」之間不能直接畫等號。
「社會背景與學習結果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中存在很大差異,對於弱勢家庭的孩子來說,糟糕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施萊歇爾說。
如PISA測試2012年數據結果顯示,中國上海10%處境最不利的15歲孩子數學成績比美國和其他很多國家10%處境最優勢的孩子還要好。2015年數據結果表明,愛沙尼亞和越南10%處境最不利的學生表現達到OECD國家平均水平。
PISA測試結果還表明,當對學生的人均投入不足5萬美元時,人均教育支出與學習結果質量密切相關,而對於高於這個水平的國家來說,學生人均支出與學生平均成績則沒有直接關係。
施萊歇爾認為,在教育領域實現更大的公平不僅是社會公正的需要,更是一種有效利用資源並確保所有人都能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方式。
「教育的成功不在於花了多少錢,而取決於怎樣花錢。」施萊歇爾說。
學習時間與教育效果未必正相關
如果某個國家想用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方式提升教育質量,是不是可行?施萊歇爾提出,「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的認識是錯誤的。
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每個國家內部作比較,學生用在某學科上的學習時間越多,往往該學科成績越好。這符合人們一般經驗上的認知。不過,國家之間的結果卻相反,教學或學習時間越多的國家,PISA成績往往越糟糕。
施萊歇爾分析,在教學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效果越好;但隨著各國教學質量的提高,不用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也可以事半功倍。
還有觀點認為,「一些國家教育表現卓越,是源於他們的文化」。施萊歇爾也對此持否定態度。他提出,從2006年到2015年,哥倫比亞、以色列、中國澳門、葡萄牙等學生科學平均成績都有顯著提升,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結構、文化並沒有顯著變化,改變的只是教育政策和實踐。
施萊歇爾說:「我們不僅傳承文化,通過完善的政策和實踐,我們也可以創造文化。」
就國家層面而言,既然花錢、花時間都不一定帶來好的學習效果,那麼什麼才是重要的?施萊歇爾分析了表現卓越的學校體系具備的特點,其中包括:把教育放在首位,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進行高水平學習並取得成功,設定並闡釋高期望值,確定適度的學校自主性水平,從行政問責轉向專業問責等。
資質普通的畢業生也可以當教師
常常有人對當今教師隊伍組成表示憂慮,有一種理想化的觀點是「只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應成為教師」,持此觀點的人認定學生表現不佳的原因在於教書育人者不是這個國家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施萊歇爾認為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施萊歇爾援引「成人能力評估調查」的結果說明,在擁有本科學歷的成年人中,根據計算和讀寫的平均能力,沒有一個國家的教師成績位列前三分之一。
研究發現,教師的技能與學生的技能正相關,但也有一些國家,教師的計算能力一般,但他們的學生在PISA數學測試中表現優異。
施萊歇爾提出,各國政府需要思考,如何讓教師這個職業更受社會尊重,成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更具吸引力的職業,政府需要在教師專業發展上花更多心思,並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就業環境,否則教育就會陷入螺旋式下降的狀態中。
《超越PISA》書中提出並介紹了5個頂尖教育體系,分別為新加坡、愛沙尼亞、加拿大、芬蘭和中國上海。施萊歇爾認為,上海學校體系的一個關鍵特徵是教師的高質量,優秀教師的選拔、教育和部署是該體系實施政策的關鍵,專業發展貫穿在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尤其是教育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說:「眼下又一批英國數學教師來上海交流學習,規模比以往更大,這體現了英國政府對於教師培養教育的重視,以及對上海教育質量的高度認可。上海在PISA測試、中英教師交流過程中,展示了中國教育取得的創新成就,也向世界貢獻了來自中國的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