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大數據帶給未來教育新啟示

2020-12-13 環球網

「PISA測試不僅能評判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的優劣得失,而且其產生的大數據有利於打破人們對教育的傳統認知,給未來教育帶來新啟示。」在今天舉行的《超越PISA》新書發布會上,該書顧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說。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實施,其創始人為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他攜帶中文版著作《超越PISA:如何建構21世紀學校體系》來到上海,為讀者分析當今教育中存在的諸多誤區,告訴大家,錢少一樣能辦好教育、學習時間未必越多越好、教師不一定要最聰明的畢業生來當,特別關註上海教育經驗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啟發。

教育成功不在於花多少錢

施萊歇爾提出,PISA測試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不同國家的學校體系與他國相比表現如何,同時也暴露了許多認識誤區。第一個誤區是,「窮人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貧困是命中注定的」。他用翔實的數據揭示,不論對於家庭還是國家來說,「錢多」與「好的教育」之間不能直接畫等號。

「社會背景與學習結果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中存在很大差異,對於弱勢家庭的孩子來說,糟糕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施萊歇爾說。

如PISA測試2012年數據結果顯示,中國上海10%處境最不利的15歲孩子數學成績比美國和其他很多國家10%處境最優勢的孩子還要好。2015年數據結果表明,愛沙尼亞和越南10%處境最不利的學生表現達到OECD國家平均水平。

PISA測試結果還表明,當對學生的人均投入不足5萬美元時,人均教育支出與學習結果質量密切相關,而對於高於這個水平的國家來說,學生人均支出與學生平均成績則沒有直接關係。

施萊歇爾認為,在教育領域實現更大的公平不僅是社會公正的需要,更是一種有效利用資源並確保所有人都能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方式。

「教育的成功不在於花了多少錢,而取決於怎樣花錢。」施萊歇爾說。

學習時間與教育效果未必正相關

如果某個國家想用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方式提升教育質量,是不是可行?施萊歇爾提出,「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的認識是錯誤的。

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每個國家內部作比較,學生用在某學科上的學習時間越多,往往該學科成績越好。這符合人們一般經驗上的認知。不過,國家之間的結果卻相反,教學或學習時間越多的國家,PISA成績往往越糟糕。

施萊歇爾分析,在教學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效果越好;但隨著各國教學質量的提高,不用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也可以事半功倍。

還有觀點認為,「一些國家教育表現卓越,是源於他們的文化」。施萊歇爾也對此持否定態度。他提出,從2006年到2015年,哥倫比亞、以色列、中國澳門、葡萄牙等學生科學平均成績都有顯著提升,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結構、文化並沒有顯著變化,改變的只是教育政策和實踐。

施萊歇爾說:「我們不僅傳承文化,通過完善的政策和實踐,我們也可以創造文化。」

就國家層面而言,既然花錢、花時間都不一定帶來好的學習效果,那麼什麼才是重要的?施萊歇爾分析了表現卓越的學校體系具備的特點,其中包括:把教育放在首位,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進行高水平學習並取得成功,設定並闡釋高期望值,確定適度的學校自主性水平,從行政問責轉向專業問責等。

資質普通的畢業生也可以當教師

常常有人對當今教師隊伍組成表示憂慮,有一種理想化的觀點是「只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應成為教師」,持此觀點的人認定學生表現不佳的原因在於教書育人者不是這個國家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施萊歇爾認為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施萊歇爾援引「成人能力評估調查」的結果說明,在擁有本科學歷的成年人中,根據計算和讀寫的平均能力,沒有一個國家的教師成績位列前三分之一。

研究發現,教師的技能與學生的技能正相關,但也有一些國家,教師的計算能力一般,但他們的學生在PISA數學測試中表現優異。

施萊歇爾提出,各國政府需要思考,如何讓教師這個職業更受社會尊重,成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更具吸引力的職業,政府需要在教師專業發展上花更多心思,並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就業環境,否則教育就會陷入螺旋式下降的狀態中。

《超越PISA》書中提出並介紹了5個頂尖教育體系,分別為新加坡、愛沙尼亞、加拿大、芬蘭和中國上海。施萊歇爾認為,上海學校體系的一個關鍵特徵是教師的高質量,優秀教師的選拔、教育和部署是該體系實施政策的關鍵,專業發展貫穿在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尤其是教育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說:「眼下又一批英國數學教師來上海交流學習,規模比以往更大,這體現了英國政府對於教師培養教育的重視,以及對上海教育質量的高度認可。上海在PISA測試、中英教師交流過程中,展示了中國教育取得的創新成就,也向世界貢獻了來自中國的教育經驗。」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溫紅博主任:PISA帶給教育的啟示
    PISA的結果表明了全世界學習成果的質量和公平性,並使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從其他國家/地區應用的政策和實踐中學習。「精準教學雲端論壇」第24期邀請到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工具部主任溫紅博老師與我們分享《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帶給教育的啟示》。期待溫紅博老師的精彩講解!
  • 大數據:驅動未來教育的新引擎
    從國內外教育形勢來看,這項工程已經不再僅僅是「可做或不做」「可多做或少做」的選擇題,而是「必須做」且「必須做好」的必答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去主動迎接挑戰,勇敢迎上時代風口,勢必會被新技術浪潮所淘汰。大數據在未來教育視域下對症下藥、精準施策從區域教育發展需求來看,大數據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將成為驅動未來教育發展的新引擎。
  • 《三十而已》帶給我們的三個教育啟示
    我是西西,陪你一起讀懂教育的二三事。點擊上方關注,來和西西一起聊聊教育那些事。今天透過這部劇,咱們聊聊它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好的親子關係帶給孩子一生的滋養提起這部劇,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顧佳以及她對自己家庭的經營投入。
  • 教育體檢PISA的啟示:成績卓越但仍需努力
    從PISA數據來看,京滬蘇浙學生的正向情緒(即愉快、有活力、喜樂等),高於OECD平均水平,也高於芬蘭、愛沙尼亞、中國澳門、中國香港等高學業表現的國家(地區)。在負向情緒上,雖然四省市學生對失敗的恐懼高於芬蘭和愛沙尼亞,但遠低於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新加坡。數據也告訴我們,在學校內部,學生情緒健康程度差異甚大,即世界各地每所學校內都有情緒健康較好和較差的學生。
  • 汪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新冠疫情之後,他被人們稱為「生命擺渡人」「組局者」和「凡人英雄」。2020年,他獲得了國家郵政局授予的「最美快遞員」稱號,共青團中央頒發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接受先進個人表彰。」他身份平凡,職業普通,與大家過去看到並學習的「傳統的英雄」相比,所做的事情好像找不到催淚點和驚天動地的事跡來點亮他的偉大與高光。
  • 「世界第一」的成績背後,PISA數據揭示了中式教育的這些頑疾
    而在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們以數據反躬自省,從歷年的PISA測試,來看看中國教育的優缺點,方能對症下藥,真正找到適合我們自身培養孩子的教育路徑。要說最權威的全球青少年學習能力大比拼,非PISA測試莫屬。所謂PISA,是指世界經合組織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
  • 家樂福中國帶給中國零售業的啟示
    此外,家樂福還曾斬獲歐洲第一大零售商和世界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集團的殊榮。1989年,家樂福亞洲首家店在中國臺灣開業。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家樂福開始大規模席捲中國大陸。初到中國時,家樂福可謂所向披靡、一路高歌。自1995年進入中國大陸後,家樂福運用國際先進的超市管理模式,致力於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 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這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帶給我們如下幾點深刻啟示:  啟示之一、應當持續加大公共衛生類基礎建設投入  任澤平①、黃奇帆②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增長了245倍;2018年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財政支出1.6萬億元,佔GDP的1.7%;同期全國醫院數量從1978年的9293
  • 「PISA之父」眼中的未來教育
    為此,只跟隨全球教育領導者的步伐遠遠不夠。而且,未來的教育挑戰之大,大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靠孤軍奮戰就能夠應對。因此,全球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必須形成合力以探索更好的答案。施萊克爾在《世界智慧:如何構建21世界的學校體系》中提出,通過加強認知、情感和社會堅韌度等能力的培養,教育能幫助人類、組織和體系發展下去,並應對未知的困境和挑戰。當然,這不是說知識不再重要,而是說今天教育意義上的成功,不再注重學生能重述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如何在新環境中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
  • 弘成教育:大數據是探索未來教育的關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教育領域,以大數據為核心的趨勢還在進行,教育逐漸進入大數據時代。深耕在線教育20年的弘成教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用科技驅動創新,聚焦未來智慧教育。
  • 於漪的話,帶給我們哪些教育啟示?丨關注
    在用好新教材的基礎上學習新教材,在學習的基礎上用好新教材,不是拿到新教材,不符合自己的,和自己有限的認識相對立的,馬上就把它扔到一邊,馬上就批判它。我們怎麼樣去深入學習它、研究它、體會它,在課堂上用好它,這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和責任。
  • 新冠疫情給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每一次危機的出現,都蘊含著新的機遇。2003年的非典,因為大家都不敢出門,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馬雲看到了C端購物的需求,順勢創立了淘寶。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倒下一批人,新站起來一批人,這是歷史的鐵律。這次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已給中國教育留下了新一輪變革的基因。
  • 國外教育信息化發展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通過對國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及分析,能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情況,在發展之中借鑑國外經驗,從而加快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 對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芬蘭、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歐盟、OECD、UNESCO、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教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戰略進行了梳理,得到21條啟示,分7個維度。
  • 大數據視角下未來教育的10個問題
    託夫勒預測未來教育的時代,計算機剛剛起步,雲、大數據、物聯網還沒有應用的苗頭。只能用他詩人的直覺和天才對未來進行展望。二、從比較優勢看中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正如經濟學的歷史多啟示的,當大量數據產生的時候,社會科學將變成一個實證科學,大數據所帶來的教育的未來,不是一個理念、道德的社會直覺,而確確實實會變成實證的科學與工程。
  • 美國加州大停電,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導致這次電力事故的幾個原因,或許可以為太平洋另一邊的我們提供一些啟示。01 電網分散難以優化配置眾所周知,美國電力系統並非「一張大電網」,主要由三個分散的部分構成:東部電網、西部電網和德克薩斯州電網。大部分線路和變電站都屬於私營公司,由500多家互相獨立的電網公司運營。
  • stem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而家長們的觀念一旦改變,最直接體現在孩子教育上,這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人都崇尚有錢用在刀刃上,在家長們眼裡,孩子的教育就是刀刃。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給我們的啟示。STEAM教育的流行帶給教育領域一些新的啟示,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理解相關的知識點,通過做來學。在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邏輯理解能力同時讓孩子學到知識,STEAM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STEAM教育的快速躥紅主要原因還是他本身的教育形式 ,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是STEAM的優勢所在。將需要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實操的內容中,通過動手來完成學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習。
  • stem教育啟示我們什麼
    而家長們的觀念一旦改變,最直接體現在孩子教育上,這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人都崇尚有錢用在刀刃上,在家長們眼裡,孩子的教育就是刀刃。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 何為大數據及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
    3,Variety(多樣)數據類型繁多,包括傳統的文本、圖像聲音以及各種設備載體的穩定信息類型,如網絡日誌、地理位置、物聯網傳感器獲取對象的實時運行信息等等。4,Veracity(精確)一張試卷,它帶給我們的數據是什麼?
  • 中國為何能在PISA中成績優異?未來學校會是怎麼樣的?國內外大咖東...
    這一成就在最近的全球教育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袁振國教授的報告是僅僅「東錢湖教育論壇」眾多成果之一。從10月23日開始,在一天半的時間裡,來自國內外的眾多大咖匯聚寧波東錢湖畔,以「面對未來——疫情中的教育思考」為主題,聚焦生命教育、災難應對、信息素養以及教育方式變革等內容,分享專家、學者的精彩觀點和深刻見解。
  • 「PISA之父」眼中的未來教育(深度好文)
    未來的教育挑戰大到沒有一個國家靠孤軍奮戰就能夠應對,全球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必須合力探索更好的答案。教育要教人從容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的學校從未像今日這樣急需培養孩子應對快速變化的能力,為尚未出現的工作未雨綢繆。施萊克爾認為,教育能改變命運和社會,教育改革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