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教育學會中語40年暨於漪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在中語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領導、專家及一線教師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學習她的家國情懷,學習她奮鬥與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們再次提及於漪老師深深影響教師們的那些話,隨好師妹一起看看吧~
於漪老師說過什麼?
在用好新教材的基礎上學習新教材,在學習的基礎上用好新教材,不是拿到新教材,不符合自己的,和自己有限的認識相對立的,馬上就把它扔到一邊,馬上就批判它。我們怎麼樣去深入學習它、研究它、體會它,在課堂上用好它,這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和責任。
語文的人文在一個字、一個詞、一篇課文、一節一節課之中。
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人,把兒童從一個自然的人,培養成一個社會的人,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而這必須要有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沒有科學精神,進入二十一世紀沒法生活,沒有人文精神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語文教育就是教我們育人,既要教文,又要育人,教文是手段、過程,育人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如果把教文看成是硬的任務,把育人看成軟的任務,那樣是很不可取的,假如一個教師,只見文不見人,那麼充其量只是在雞蟲得失上兜圈子,很難成為學生成長的導師。
課文中語言文字是體,人文內涵是魂,兩者一定要融為一體,魂要附體,體中要有魂,語文課一旦沒有了魂,沒有思想情感,如何打動學生?語文課當然要重視語言文字,但是語言文字是載體,載什麼很重要。
我們的教育是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語文教育要挑明鑄魂育人的鮮亮態度。
轉換立足點,要把從「教」出發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生的「學」出發。
課堂上講和練既要重視眼前的課文,又要不為課文內容所限而不思其他。要認真地、審慎地選幾個知識點或訓練點縱橫延伸。選的「點」要恰當:在課文中能起「點睛」作用或關鍵作用的;語言經得起推敲,內涵豐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給學生以啟迪,能撥動情感琴弦的;讀、寫、聽、說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能切實獲得訓練的;能拉出聯想或想像線索的,知識和能力訓練擴散點顯明的、豐富的。
語文一定要是語文,這樣才能屹立於不敗之地。人文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語言因素不能放棄,但不是搞機械訓練,整體感知也不是讀一讀、議一議,老毛病沒克服,新毛病又來了。
你看看現在書店裡不是優秀作文選,就是滿分作文,全都是為了考試,這樣不得了的。作文恰巧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
在應試作文潮水湧向書肆、湧向學校、湧向家庭時,對什麼是作文,應該怎樣學寫作,不少人已經木然,包括有些學生和教師。
回到作文的原點,具備作文的本真。寫作文不是作秀,不是喬妝打扮,而是寫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文章的生命在於真實,應情真、理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詭異、義直而不回、事信而不誕,否則不可能有生命的活力。
一步一陟一回顧,寫作上企圖走捷徑,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手中有支靈動的筆,表情達意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是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練認識,練眼力,練文字功力,勤奮努力、鍥而不捨、孜孜以求。
愛讀書、多讀書、會讀書,幾乎是寫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在文化積澱上下工夫,才能筆下滔滔滾滾。大量閱讀,善於閱讀,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而且在薰陶感染之中豐富了情感,觀察著社會,品味著人生。
勤於寫作實踐,更是這些寫作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對自己的文章採取負責態度,評論利弊得失,明確努力方向,對文字推敲,語言技巧也毫不含糊。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對文字、文學有必不可解之情,情深、情痴、情醉,而後才有令人動心、令人振奮、令人唏噓的佳作,寡情薄意,冷若冰霜,寫作只為應急,只為拿到一塊敲門磚,當然不可能體會到其中的奧秘和歡樂。
於漪老師帶給他們這些啟示
上海市市北中學校長陳軍:
就一個國家而言,就一個國家未來青少年的成長而言,不僅僅要考慮知識水平、技能水平,更要考慮思維的成長,人格的成長。
於漪老師始終講「我是一個草根教師」,什麼叫草根教師?就是非常注重於教學實踐的教師、紮根泥土的教師、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教師、思想不斷再生的教師,最關鍵的就是勇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地磨亮思想的刀刃。
陝西省西安市教科所原教研部主任趙明:
她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於漪老師的著作裡有太多的「金句」值得我們學習和思索。在於漪老師身上我看到師者的表率,學者的睿智,長者的慈祥和求索者烈火般的熱情。
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執行總校長黃厚江:
我們要思考向於漪老師學習什麼?於漪老師的思想從哪裡來?我想首先是來自於一種自覺的學科使命。這種自覺的學科使命第一源於其偉大的民族情懷,第二源於其對「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課堂」的堅守。
讀書的種子很重要,一個偉大的學科使命的種子,對於優秀的教師來講更加重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
於漪老師教文育人的思想,首先有賴於她的戰略眼光,建立在她的教育觀之上,她對「失魂落魄」的語文課深感憂慮;其次有賴於她的專業自信和語言觀,她認識到語言的本體論意義,提出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性質,有鮮明的工具屬性、人文屬性;第三,更有賴於她的躬身踐履,紮根於實踐土壤之中。
在於老師的諸多思想中,「人」是一個核心詞,也是最重要的詞,教文育人是於漪老師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她一輩子在講臺上用生命歌唱的目標。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衛東:
於漪老師強調「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藍圖」「教師的視野不能只局限在文,教文須服從育人的大目標,為這個大目標服務」,想得遠些,想得深些,才能站在高處認識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才會在培養學生掌握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滲透時代的精神。
復旦大學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
我始終認為於漪老師是種水稻、種小麥的人,這才是人類永遠的食糧,她的語文教育思想直指語文本質又能夠超越自我,於老師對語文教育「小傳統」「中傳統」「大傳統」的超越體現了揚善抑惡、中西交融、汲取精華、為我所用的精神。
北京一〇一中學正高級教師程翔:
1985年我在濟南聽了於漪老師的報告,從此立志要做像於漪一樣的老師;1995年全國青語會成立大會在泰安舉行,又讓我由衷感受到校長對教師的鼓勵,一個優秀的校長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太重要了。
上海浦東教發院教研室高中部主任蘭保民:
於漪老師的語文教育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她提出要把語文課上得實惠一些、樸素一些;提出立體化、多功能的課堂構建;提出課堂應該是生命湧動的舞臺……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
於漪老師「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她的精神感染著我,激勵著我。學習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能不斷有新思考,新啟發,在於老師身上能夠看到精神高度是可以不斷拓展的,生命是可以永葆長青的。
本文編輯 | 李孜
責任編輯 | 李孜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