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如今已91歲高齡的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於漪,依然以奮鬥姿態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踐行著「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她教過的學生中,有人在畢業十幾年、幾十年後,還能整段背出她當時在課堂上講過的話、寫在黑板上的板書;在她帶教過的老師裡,有人為了「搶」到前排座位聽她上課,竟不惜專門配副眼鏡,冒充近視眼……
於漪的語文課,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流利動聽,如詩一般,沒有廢話,入耳入心。」於漪的學生、原上海閘北區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葛起裕說。
2009年9月4日,於漪同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的年輕教師們交流。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語文教師,於漪帶著人民教師的初心和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語文教育的「秘密」。
1978年年初,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興奮的於漪找到學校數學老師,告訴對方「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唱個『雙簧』,你給學生講陳景潤的科學貢獻,我講陳景潤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這正是於漪「教文育人」思想的體現。在她看來,語文不僅是教孩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更是在建設他們的精神家園,塑造其靈魂。20世紀90年代初,於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揚人文》,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該觀點寫入後來的全國語文課程標準,深刻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模式。
「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就在腦子裡過電影,這堂課怎麼講,怎麼開頭,怎麼鋪展開來,怎樣形成高潮,怎樣結尾」——這是於漪對課堂教學的藝術追求;「怎樣與學生共建一幢立意高遠的精神大廈,啟蒙學生獨立思考、得體表達,成長為豐富有智慧的人」——這是於漪對語文教育的精神追求。
進入新世紀,於漪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加強教師的育德能力,獲得全國教育界高度認可。
教師要為學生點亮心中明燈
到了耄耋之年,於漪研究起了周杰倫和《還珠格格》。因為她發現,孩子們都被他們「圈粉」了,而自己喜歡的一些比較資深的歌手卻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有學生直言:「周杰倫的歌就是學不像,好就好在學不像。」
2015年9月9日,在上海市尊師重教紀念碑前,於漪與年輕教師們合影留念。
這讓做了一輩子教師的於漪心頭一震。「我們想的和學生想的距離有多大啊!」她認為,一名好老師,就要有能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教育絕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進學生的內心,是為了點亮一盞明燈。「教師的工作應該是『雙重奏』,不僅自己的人生要奏響中國特色教育的交響曲,還要引領學生走一條正確健康的人生路。」
在新教師培訓中,於漪多次引用英國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來闡明觀點: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專業、尊重孩子,還要有學識,如此才能看透「六個便士」,看透物質的誘惑。「滿地都是便士,作為教師,必須抬頭看見月亮。」
走進學生的內心,還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庸醫殺人不用刀,教師教學出了錯,就像庸醫一樣,是在誤人子弟。」於漪告訴青年教師,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攀登,這種攀登不只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態度、情感世界。
從教生涯中,於漪總是想方設法讓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她首創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組成教師培養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在她的發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並形成了全國罕見的「特級教師」團隊。
目前,作為首都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師範院校的兼職教授,她又承擔起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的重任。
教師這個職業,寄託著於漪一生的追求與熱愛。「我甘願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老師『踏』過去。」她說。
2019年3月30日,在「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頒獎主題活動上,於漪獲評「年度特别致敬人物」並登臺領獎。
「一身正氣」站在教改最前沿
於漪家裡有一本她專用的掛曆,掛曆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畫上了圈,不少格子裡還不止一個圈。她用「來不及」形容自己的工作,因為還有太多事情值得她「較真」。
當教育功利化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忙於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外補習班,學校只盯著升學率的時候,她呼籲:「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學生學會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當看到小學生寫下「祝你成為富婆」「祝你成為百萬富翁」「祝你成為總裁」這些「畢業贈言」時,於漪感到憂心。「『學生為誰而學、教師為誰而教』這個問題很少人追問,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方面多下點功夫。」
於漪還認為,中國教育必須有自己的話語權。她多次撰文說,任何國家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必須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為本民族、本國建設服務的人才。眼光向內,不是排斥國外,而是立足於本國,以我為主。
從教近七十年,於漪從未離開講臺。她臂膀單薄而一身正氣,始終挺著中國教師的脊梁。「當我把生命和國家命運、人民幸福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永遠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輕人一樣,仍然有壯志豪情!」於漪說。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風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