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上海市教委政務微信「上海教育」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於漪老師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昨天,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楊浦區委、楊浦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致敬先鋒模範 培育時代新人」人民教育家於漪同志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於漪老師工作單位代表、學生代表、親屬代表和媒體代表等5位報告人,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於漪老師從教六十餘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感人故事。
今天,小育從每位報告人的動情講述中擷取一個小故事,聽聽他們口中的於漪老師有著怎樣的忠誠、執著和樸實?
向玉青(於漪老師工作單位代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校長)、卜健(上海市楊浦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區離退休幹部黨工委書記)講述於漪老師的感人故事
1
她從沒為家庭私事,脫過一節課
講述者:向玉青(於漪老師工作單位代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校長)
於老師對學生懷著質樸的情感,關愛每一個學生。有一次於老師帶學生下鄉勞動,她背著一位生病的學生步行十多裡地去醫院看病。而當她自己的獨子得了敗血症,高燒到40度,但時值高考,為了對一百多個學生負責,她硬是含著眼淚,把孩子交給醫生、護士,去學校給學生上課。幾十年來,於老師沒有為家庭私事,脫過一節課,脫過一天班,包括她母親病故、婆婆逝世。她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友人之愛。」
於漪老師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她的公開課多達2000堂,其中近50堂公開課已成為教師教學研究和培訓的經典。她上每一堂課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實踐」。她說:「教師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延續,教師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體現」。
在楊浦高級中學實驗大樓的牆上,鐫刻著於老師書寫的八字箴言「一身正氣,為人師表」。這已成為教師的理想追求和行為準則。
於老師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選擇教師,就選擇了高尚。」「教師首先是個大寫的人,要教學生做人,最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她就是這樣一個大寫的人,為我們所敬佩敬仰的人!
於漪老師和青年教師交流
2
校園保潔全由學生輪值完成
講述者:卜健(上海市楊浦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區離退休幹部黨工委書記)
1984年秋,我報考了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於漪老師是我們的校長。畢業後我留校擔任團委書記,有幸在於老師身邊又度過了11個年頭。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有句話時常掛在於老師嘴邊,她說:「學校工作一切以學生為本。」80年代時於老師就反覆強調:如果把學生當做被動的人,實質上是目中無人。我們要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
當年的二師校園面積約有66畝,沒有一名保潔工,校園保潔工作全部由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輪值完成。每天早上七點不到,學生們拿著掃把、拖把等開始忙碌起來,甚至兩人一組,到隔壁小區糞池裡「挑大糞」,為校園綠化帶的麥冬施肥。我們這些在大城市裡長大的學生,沒有受過這種苦,發牢騷的同學不在少數。為此,於校長語重心長,循循善誘,讓學生們逐漸認識到,「國家培養我們讀師範學校,不僅學費全免,每月還有補貼,我們要心懷感恩和使命,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為一種行動自覺,用雙手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培養責任意識、家國情懷。」
除了校園保潔,於老師還大膽放手,日常出操、運動會、文藝匯演、大型接待等都交給我們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不久,學生不僅變得「肩能扛手能提」了,而且個個能量無限。校園裡,學生由各項規章制度的被動執行者,逐漸變成了主動的策劃者和積極的實施者。
譚軼斌(於漪老師弟子、上海市特級教師、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樊麗萍(《文匯報》教科衛報導中心主編)講述於漪老師的感人故事
3
熱乎乎的白煮蛋和孩子們的笑臉
講述者:譚軼斌(於漪老師弟子、上海市特級教師、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2006年,77歲的於漪老師擔任了上海市「雙名工程」中學語文名師培養基地主持人。已經調離學校的我有幸「回爐」到基地學習。一次基地的聽課評課活動安排在位於金山的華東師大三附中,大家費了不少口舌想說服於老師不必去遠郊,可她堅持要去,而且要和我們坐同一輛麵包車。那天清晨,於老師來了,那個陪伴了她許多年的黑色包袋鼓鼓囊囊的。一上車,她就從包裡掏出十幾個雞蛋,「這是我早晨起來剛煮的,大家快趁熱吃了吧!」雞蛋熱乎乎的,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的白煮蛋。
一路顛簸,顧不上勞累。一來到華東師大三附中,她就一頭扎進了教室。三附中的孩子們都伸長了脖子,盼望於老師能到自己的班上來聽課。可於老師沒有「分身術」,所以一個上午儘管她已聽了三節課,但還是有一個班級的課沒法聽到。可以想見,這個班級同學們的臉上會寫滿多少失望。中午,於老師快速地扒拉了兩口飯,撂下筷子就往那個教室趕去,她說要去和同學們見見面,因為這輩子,她最見不得的,就是孩子們失望的表情。
她剛一腳踏進去,整個教室就沸騰起來了。「於老師!」「於老師好!」「我們終於見到您啦!」正午的陽光照進教室,陽光下,是孩子們心滿意足的純真笑臉,是睿智慈祥的老人那布滿歲月痕跡但依舊煥發著生命活力的臉龐。
「教師的天職就是愛學生!」是學生,讓於老師的心中湧起熱潮;是對教育的痴情,讓她能如此昂奮地工作。
於漪老師和學生在一起暢談
4
心系學生,義務在電視臺講課
講述者:樊麗萍(《文匯報》教科衛報導中心主編)
我在很多場合見過於老師。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今年3月在上海教育電視臺開播25周年那天,於老師講了一段往事。那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由於信息不發達,家長要找到好老師為孩子查遺補漏並不容易。
於老師一眼看出了當時的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期待。那時候,很多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最困難的就是寫作文。於是,於老師和上海教育電視臺合作,在電視節目裡教學生如何寫好作文。當時的教育電視臺剛起步,硬體條件有限,所以於老師就在復旦大學借了一間教室,搭建臨時的演播棚,就這樣開始錄節目。
我記得她當時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說:在那時候,上海有一批最優秀的老師,他們都是義務地在電視臺講課,希望藉助電視的傳播力,能夠儘可能地擴散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生受益……
最優秀的老師,放棄個人的業餘時間,不計報酬、義務為全市學生上課,純粹是希望讓更多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減少家長焦慮——在於老師這代人身上,這種想法在他們心裡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份師者的精神,令人感動、感慨。
文匯報曾經刊發過一篇長文,作者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張汝倫教授。張汝倫是這樣評價於漪老師的:「我們在她那裡分明看到了中國一切優秀教育家共同的東西,這就是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這種鑄造我們民族脊梁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中國教育真正的希望。」
在2018年9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第34個教師節主題活動現場,「上海市教育事業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於漪老師帶領新入職教師代表莊嚴宣誓。(攝影:李立基)
黃音(於漪老師孫女、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科研員)講述於漪老師的感人故事
5
「看輕」分數,更重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
講述者:黃音(於漪老師孫女、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科研員)
我讀小學時,同齡的孩子都預先學拼音、學算數,我卻什麼都沒有學。媽媽很著急,但奶奶堅持說要讓我有個歡樂的童年。沒想到,「零基礎」入學反而培養了我上課專心的良好習慣,課後作業也都自己獨立完成,家裡人從不輔導、不檢查。奶奶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老師會教的。」
「看輕」分數的奶奶卻很重視對我興趣愛好的培養。有一次,我看到家裡放了一疊書,上面寫著《談藝錄》和《管錐編》(當時我還不知道「錐」怎麼讀),但作者都是同一個人。我就問奶奶:「這個人很會寫東西嗎,是誰啊?」奶奶回答說:「他可有學問呢。」說著,就從書櫥裡抽出一本《圍城》遞給我。這就是我第一次「認識」錢鍾書。奶奶推薦我讀《圍城》,是因為適合我當時的認知水平。我不僅「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部文學作品,也慢慢有了閱讀錢鍾書其他作品的動力,並且培養了廣泛閱讀的興趣。
奶奶對我的行為習慣卻十分看重,管得很嚴,她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比如回家換拖鞋時,不能把換下的鞋隨意亂扔,必須認認真真排放整齊;又比如,把剪刀遞給別人的時候,要把尖端對著自己,這樣就不容易誤傷到人。
我的爺爺奶奶是老師,爸爸媽媽也是老師。家庭教育、特別是奶奶對我影響是最深刻的,她潤物無聲,教會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為師之道。
生活中的於漪也是一位樸實平凡的奶奶
編輯:張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