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於漪:一切為中華民族!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今天上午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將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向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分別授予「共和國勳章」「友誼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在這些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有一位從中學課堂裡成長起來的「人民教育家」於漪。她是基礎教育界唯一獲此殊榮者。於漪老師1951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至今68年,從未離開基礎教育。她從語文教學改革起步,推動全國語文課程教學綜合改革,研究教師教育,培養一大批青年教師,被譽為「精心育人的一代師表、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

她被評為首批語文特級教師,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為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於漪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於漪入選新中國成立70年「最美奮鬥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於漪「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於漪老師為何能從一位教師成長為「人民教育家」?她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她的重要貢獻是什麼?她為何如此有魅力?《人民教育》雜誌特推出獨家報導,以表達對於漪老師的崇高敬意和熱烈祝賀!也期待更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以於漪老師為榜樣,擔負起並完成好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語文教師於漪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是基礎教育領域唯一獲此殊榮者。

榮耀屬於最美奮鬥者。1951年,於漪從復旦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崗位,迄今68載,從未離開她熱愛的基礎教育園地,她的教育思想影響和感召著幾代中小學教師,並將影響和感召更多的教育人。

於漪是一線課堂裡生長的「人民教育家」。深沉的家國情懷、人民情懷,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以及高度的教育專業自覺與強大的教育自信,形成於漪教育人生的鮮明特質。

01

「『一切為民族』成為鑄造師魂的基因」

於漪生於長於一個風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日本侵略者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於漪就讀的江蘇鎮江薛家巷小學即將解散。一天下午,音樂老師教同學們唱《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血,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儘管曲調溫柔敦厚,節拍緩慢,但老師邊解釋邊打著節拍唱,邊唱邊一句句解釋,眼中含著淚水,這些七八歲的孩子被深深感染了……「我心中第一次闖進了『祖國』『氣節』『亡國奴』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長大了許多。從此,這首歌不斷在我胸中激蕩,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年輕老師眼含淚水教唱的形象經常在腦中縈繞。」於漪深情地說:「我的愛國思想起源於小學這一堂課。」

「現在想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老師是用『心』在歌唱,喚起我們幼小心靈的覺醒。當年的我,幼小的心靈第一次受到如此的震動。就像都德《最後一課》中的小弗朗士一樣,這一課,我永遠忘不了。」

連天炮火中,於漪輾轉求學,考到鎮江中學。在物質條件、求學環境極其艱苦的情形下,老師悉心教導,她和同學們求知若渴,心中生發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目標。

「求學為什麼?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為解救苦難的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老師激昂的話語揭示了求學的目的,樹立起做人的標杆。「為此,我們風華正茂的學生孜孜矻矻,努力進取,把物質生活的貧乏、艱難踩在腳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歡樂。鎮江中學『一切為民族』校訓,擲地鏗鏘,成為我鑄造師魂的基因。」

1947年,18歲的於漪考入復旦大學教育系。大學裡,曹孚、周予等教授嚴謹治學的品格和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她,滋養了她深厚的學識基礎。於漪說:「回想自己小學、中學、大學求學的經歷,我真是一個幸運兒,所以我當教師以後,一直是帶著感恩的心在工作。」

1951年的大學畢業生,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實行全國統一分配。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於漪,立志要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奮鬥,是於漪人生的背景色。在60多年的教育教學中,她從未間斷過與艱難困苦作鬥爭。大學專業是教育,由於工作需要改教高中歷史,正當教學有點眉目之際,又由於工作需要,改教高中語文。「隔行如隔山,各學科自有自己的性質、功能、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怎麼可能一下子駕輕就熟?但再難也要擔當,工作就是克服困難。」

經歷過生活的顛沛流離、艱難困苦,於漪倍加珍視教師崗位,也更清楚百廢待舉的國家民族需要。她把全部的才情和汗水都奉獻給鍾愛的教育事業,奉獻給自己熱愛的學生。「熱愛祖國,首先要積極投入祖國建設,熱愛自己的專業,刻苦鑽研,以身相許。」 68年來,於漪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一切為民族」,早已鐫刻心底,不可磨滅。

02

「他們都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代,都要用心教,盡心盡力教」

於漪說,基礎教育是沒有選擇性的,因為教育是愛的事業,只要是生長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孩子,我們都有責任盡心盡力把他們教好,「教師要善待每一個孩子」。

「做人第一要心地善良,第二要勤勞,自己吃點虧吃點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幫助別人……」母親的話影響了於漪的一生。

家訪的時候,於漪看到有的孩子家庭困難,難過得流下了眼淚。於漪把積蓄用在學生們身上,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甚至是學生家裡的困難她都盡力承擔。「學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師心上的事,學生都是你的兒女。所以,師愛超越親子之愛。不管校長也好,年輕教師也好,頂頂重要的就是要有高尚的情懷。」

在於漪眼裡,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家庭的寶貝。「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講過『有教無類』,好的生源要教,困難的生源也要教。他們都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代,都要用心教,盡心盡力教。」

一輩子做教師,於漪沒有在名校做過教師。也許,這也是一種成就「人民教育家」的獨特經歷。

「文革」期間,於漪整整十年被「罰」教非常差的班級。這些亂班、差班的孩子,家庭環境差、學習積極性差、接受性很差、行為能力差。「培養一個孩子,哪裡只是傳授知識啊,那是心血澆灌啊!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全校沒有辦法了,來到我的班級。我把這個小孩帶到家裡,點點滴滴陪伴、教育,後來這孩子變好了。亂班帶出來了,我真的差點丟半條命啊!」

「回過頭來想,這十年讓我帶差班、亂班,對我是極大的培養。」從初一到高三,於漪什麼層面的學生都教過,「面對過各個層面的學生,總在思考該用怎樣的教育方法使他們提高、成長,就會形成有效的教學經驗」。

2008年,上海市普陀區桃浦基礎教育聯合體成立。這裡是上海市老化工基地,也是老百姓眼裡的「教育窪地」。當基地倡導者、上海市桃浦中學老校長李金龍提出請於漪指導聯合體工作時,於漪欣然應允,「我願意做一名志願者」。這裡的學生,確實是平民的孩子,他們的前輩就是周恩來總理領導上海工人三次起義的參與者,為改變老百姓水深火熱的狀況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他們的後代有權利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地成長。要對得起我們的革命前輩」。11年來,於漪每年都要到桃浦,為教育窪地崛起義務作指導。

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於漪剛剛退休,就有民辦學校開出60萬年薪聘她作「特別顧問」,她婉言謝絕。那時,於漪退休工資是每月一千多元。「我信奉中國文化,我還有點本事,我能夠培養師資,我帶了幾代特級教師出來。」這些特級教師,於漪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手把手」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為了培養更多教師,她還負責上海市名師基地、德育基地、種子教師基地的培養工作。於漪很感慨,又十分欣慰:「真的很累很累,但我覺得能夠把自己有限的經驗,在別人身上開花結果,這就是一種幸福。」

03

「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滴灌孩子的生命之魂」

什麼叫教育?教育是「人之完成」,使學生從一個自然人培養成為一個社會合格公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育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要充分認識當代學生成長需要。於漪經常勉勵青年教師,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教師重任在肩,要用正能量教育他們,讓他們成為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絕對不是「思想的矮子、解題的機器、分數的奴隸」。

2018年10月,於漪給上海市金鼎學校的教師開講座,主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人學」》,她說,老子講「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把「人」和天、地、道放在一起,可見對「人」尊崇到什麼程度;《左傳》講人是「神之主」,對人非常尊崇;儒家研究的是「人學」,就是人活在世上,怎樣才能把「人」活得更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滴灌孩子的生命之魂,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人生,長成後為國服務,為民造福,這就是我們教師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於漪說。

於漪自己也沒有想到,一些學生畢業多年,回來看望她,竟然能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教的課、說的話都背出來。「於老師,您在教《長江大橋》時寫的板書,您在教《文天祥傳》時說的話,我們都記得清清楚楚……」

老師,您是這樣講的:文天祥被殺害後,他夫人在他衣袋裡看見一張紙條,上面第一句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第二句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您說,讀書為什麼?為做大官?做大款?讀書是為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沒有國,哪來家?沒有素質良好的國民,沒有德才學出眾的人才,我們國家怎麼能夠發展……

老師,您說中華文化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優秀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中華民族歷經內憂外患而不衰,就是這些中國脊梁支撐著我們的社會發展,讓百姓過上好的生活。

學生寫給於漪老師的信

季羨林先生說,好人就是碰到事情有60%能想到別人。「教師何止60%想到別人,70%、80%、90%都是想到學生,因此教師都是大好人,一輩子為了培養孩子。」於漪說道,有中國文化的基因在身上,就會覺得自己有力量,就能夠高尚起來,因為人有兩個基因,第一個是世代遺傳血統的基因,第二個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真要感謝老祖宗創造了這樣優秀的文化,傳承給我們中國文化的基因」。

什麼叫「活著」?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做君子乃至聖人。「我們要力爭做優秀教師,做卓越教師,把自己融進教育事業中,把孩子培養成國家有用人才、專門人才、卓越人才,這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和價值,這就叫『我活著』」。

一輩子做中學語文教師的於漪,講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滿堂彩」,青年教師聽得如痴如醉。於漪自己,正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生長的「好大一棵樹」。

04

「要把教育做到骨頭縫裡頭,每節課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學識在閃光」

於漪認為,學生發展是教育的第一立場。教育的根本動力來自學生的內心需求、成長需求。我們講了多少年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但是要做到很不容易。

聽過於漪課的人都嘆服不已。然而,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於漪高超卓越的教育教學境界,何嘗不是這樣得來。「我工作的時候,一直是超負荷,二十幾歲就吐血,胃出血是噴出來的。」

教學質量就這樣漸趨上乘,於漪卻說:「我上完課後總覺得有毛病。」每次課後反思,寫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閃光點;二是自己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為什麼?「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前進的一步。」

她激勵青年教師,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講一個道理:什麼人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比如說嗩吶,要吹奏得好非常難。影片中的焦三爺說,要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頭才行。「我們教書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要有把教育做到極致的追求。」比如說升國旗時要唱國歌,國歌是在什麼年代產生的,為什麼現在還要唱,一共84個字,37小節,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什麼樣的靈魂在裡頭,這些必須讓孩子知道。「真正培養孩子健康成長、成人,到骨頭縫裡頭了,智慧才會大發芽。」

於漪說,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個孩子的幸福成長,為了家家戶戶的幸福,「真的要把教育做到骨頭縫裡頭,拿出心血,拿出智慧,來創造我們教育的燦爛」。

什麼叫教課?教課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於漪說:「我們老師的課不僅是上在課堂上,是教到學生身上,教到學生心中。」從課的質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節課都有亮點,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尋味的東西,經得起聽,不同層面學生都能受益,都有滿足感和上進心;每節課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學識在閃光。

培養青年教師,於漪孜孜不倦,身體力行,幾十年如一日。即便近年已是耄耋之年,只要健康狀況允許,她就會「沉到」一線課堂。

2015年5月,於漪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學校聽《上海的弄堂》之後,她點評道:要上好一堂語文課,一定要做好學情分析,研究學生,研究教材,要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提綱挈領,整體性理解課文。現在的學情分析,往往對孩子估計過低。研究孩子,要包括孩子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心靈世界。教師上課不能只講知識,還要指導學習方法,也要講情感。我們的課堂不能成為情感的鹽鹼地!優秀教師要具有文化判斷力,要具有教育判斷力。

2015年10月,於漪在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光明學校聽《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她點評道:教改可以講很多新名詞,但如同一個人手上戴了許多戒指,會掩蓋了本真。中國的教改實驗太少了,屠呦呦實驗青蒿素,前後失敗了190次。我們的教改似乎都是成功的,沒有失敗,這不可能。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共同成長。一個不會成長、不會發展的教師,他的工作思路也會越來越窄。如果在教學實踐中你的精神能不斷成長,工作就有勃勃生機。再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教師頂大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每一節課,一定讓學生學到知識,能力得到培養,思維得到鍛鍊,智力和想像力得到開發。

2018年5月,於漪在上海市青浦區清河灣中學聽課,內容是語文教學研究課「教學內容的確定」。她聽課後點評: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花非常多的時間研究怎麼教,但怎麼教是一個方法問題,最最重要的應該是教什麼。過去我們滿堂灌,是教師在展示自己的口才、自己的思路;但是今日的課堂,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學生聽說讀寫的一個理解和訓練的場所。年輕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我的課哪些是好的?為什麼好?還有哪些不周到?為什麼還不周到?這樣不斷總結經驗,就能夠發現語文教學規律,久而久之就成為專家。一定要樹立自信,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地超越自己……

05

「堅守中國立場,擁有世界視野,以教育自信創建自信的教育」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既要回應現實關切,又要展望未來圖景,也要認認真真回顧歷史。歷史是理智的啟迪,它給追求理想的人新的起跑線,從中吮吸精華,能增強民族自信。於漪說:「我們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教育自信。中國偌大的教育群體,一定要有自己的話語權,而這個話語權是建立在我們扎紮實實艱苦奮鬥基礎上。」

2017年2月,於漪在《人民教育》刊發《以教育自信創建自信的教育》。文章寫道:中國不是教育窮國,歷來尊師重教,從孔子到蔡元培,留下了豐厚的教育遺產,其中精華仍光照人間。如:以人為本,追求理想與人格的完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思結合;務本求實,匡時濟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等等教育核心價值、核心理念,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探討、實踐、批判、修正、提升,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昭示後人讀書與做人需緊密結合,讀書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天下之理,「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不斷自我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是把育人的終極價值推到極致。

「我們有的時候,『他信力』太厲害了,不是自信,老是要照抄照搬,名詞術語一大堆。我是學教育出身的,所以任何的教育口號一看以後,似曾相識。」於漪說:「所有的教育理論、教育理念,都是在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地域產生的,它不可能都是普世的,你一定要放開眼光,挑選適合我們本土的,適合我的老師、我的學校、我的孩子的。」

傳統教育中有精華,有糟粕,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做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華也要應時代需求而加以發展,使其更具豐富內涵,更顯育人光彩。「如若採取虛無主義態度,連我們教育的根在何處,魂在哪裡都不知曉,那只能隨風飄蕩,聽憑他人說短長了。」

於漪寫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地基上,用有限的教育經費,辦規模極大的教育,彰顯的是中國人的志氣和艱苦奮鬥的精神;自我認識,自我挑戰,邊幹邊行邊改進,積蓄改革的動力,渴望力爭上遊成為發展的現實。

即使到基層學校,校園裡有些美麗的風景至今讓人懷念。主題班會上,十六七歲的高中生談學習動機,談人生夢想,交流碰撞,那份熱情、那份豪邁令人欣喜。清晨陽光還未露臉,操場上長跑的學生已熙熙攘攘,為祖國鍛鍊身體,強壯體魄。下午放學後,操場上龍騰虎躍,各種體育鍛鍊,跑的、跳的,各種球類競賽,歡聲笑語。文學講座,科普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座無虛席,那種身心健康發展的美景,難道不是教育的寶貴財富嗎?班級基本是學生自主管理,學生幹部起核心作用,教師當參謀、作指導,學生自治自律能力在實踐中獲得鍛鍊獲和提高,這不也是很有價值的教育財富嗎?

教育從來是國家的、民族的事業,任何國家均如此。它的核心是價值塑造、價值追求。我們教育追求的價值觀是培養我們的教育對象深刻領悟並身體力行,中國人就是中國人,要熱愛中國,為中國服務,奉獻是天職,是自己的責任擔當。這個價值一旦丟失,教育就失魂落魄,丟了民族精神的根、愛國主義的魂,於國於民都會發生危機。

「堅守中國立場,擁有世界視野,以教育自信創建自信的教育,走自己的路,我們的定力將更強大,我們的前途會更寬廣。」於漪充滿深情和希冀。

五千年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綿延不斷,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如火如荼、任重道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中,在悠久文明與現代教育偉大的歷史交會處,必定有更加輝煌的教育新篇章。當然,正如於漪所說,要「建立在我們扎紮實實艱苦奮鬥基礎上」。(本文作者任國平系《人民教育》記者)

主要參考資料 | 

1.於漪:《歲月如歌》(手稿珍藏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於漪老師2008年以來在上海市普陀區桃浦基礎教育聯合體歷屆年會上的發言。

相關焦點

  • 「人民教育家」於漪:為孩子們點亮心中明燈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如今已91歲高齡的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於漪,依然以奮鬥姿態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踐行著「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
  •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合
    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如今已90歲高齡的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人民教育家」於漪,依然以奮鬥姿態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最前沿,踐行著「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
  • 「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
    近日,「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暨上海市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貢獻力量。
  • 人民教育家於漪
    在雄壯激昂的《向祖國致敬》樂曲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給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於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獎章。這是共和國首次頒發「人民教育家」這一國家榮譽稱號,於漪作為基礎教育界的唯一代表獲此殊榮。她的教育事跡和貢獻必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
  •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於9月5日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舉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出席並講話。於漪老師親臨現場見證揭牌儀式,向見習教師贈書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教育部教師司司長任友群、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為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
  • 與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相約螢屏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9月14日報導:據上海教育電視臺消息,以初心鑄魂,立三尺講臺,傳道授業;憑使命築夢,育萬千桃李,大愛無疆。近日,「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暨上海市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
  • 印海蓉讀於漪老師名篇,九旬於漪解碼語言文字,來一起走近這位人民教育家
    作為語文老師的於漪,一輩子「以文化人」。在電視上,年過九旬的她通過視頻方式獻聲:「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的密碼,不斷地訓練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會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薰染,不斷地來滋養心靈,提升精神的境界。」
  • 說道先生,「人民教育家」於漪,完全配得上
    題記:先生,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因此,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後在現代漢語語境下,「先生」一詞引申為對人的一種尊稱。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吳振東)「我總是會想起曹操《短歌行》裡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作為老教師,我對教師隊伍中的優秀者、傑出者始終心懷感激、不斷思念、無盡崇拜。」92歲高齡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對中青年教師這樣說道。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吳振東)「我總是會想起曹操《短歌行》裡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作為老教師,我對教師隊伍中的優秀者、傑出者始終心懷感激、不斷思念、無盡崇拜。」92歲高齡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對中青年教師這樣說道。近日,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
  • 「人民教育家」於漪:師者的根在祖國,師者的魂是民族
    她是「人民教育家」她是「最美奮鬥者」她是「改革先鋒」她是於漪從教近現在想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老師是用「心」在歌唱,喚起我們幼小心靈的覺醒。當年的我,幼小的心靈第一次受到如此的震動。就像都德《最後一課》中的小弗朗士一樣,這一課,我永遠忘不了。國家被侵略,遭災難,普通老百姓家同樣遭殃,受罪。童年快樂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煙消雲散。社會現實的教育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 「人民教育家」於漪為何令人尊敬?五個小故事告訴你
    轉載請註明上海市教委政務微信「上海教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於漪老師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昨天,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楊浦區委、楊浦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致敬先鋒模範 培育時代新人」人民教育家於漪同志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
  • 「人民教育家」於漪: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獲得者中,有一位從中學課堂裡成長起來的「人民教育家」於漪,她是基礎教育界唯一獲此殊榮者。這一褒獎,距離去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她「改革先鋒」的榮譽稱號,相隔9個月。   1951年,於漪從復旦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崗位,迄今68載,從未離開過基礎教育的講臺。
  • 話劇《師者之路》凝練展現「人民教育家」於漪三尺講臺的思考與實踐
    攝影 王誠良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根據「人民教育家
  • 「人民教育家」於漪事跡被搬上舞臺,中福會兒藝新創話劇《師者之路》
    《師者之路》是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歷時三年打磨的精心力作,結合人民教師的崇高品質,根據獲得「改革先鋒」獎章、基礎教育改革優秀教師代表、「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的於漪老師的先進事跡為基礎進行創作。 25日《師者之路》舉辦了一場開放日活動。此次的媒體開放日暨戲劇公開日其實也是在探索以戲劇為核心的「文教結合」形式。
  • 「後浪」如何演好「人民教育家」於漪?新創話劇《師者之路》展現師...
    該劇結合人民教師的崇高品質,根據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的於漪老師先進事跡創作,歷時三年精心打磨,講述了草根教師丁漣投身教育60年的師者之路。 此次《師者之路》呈現兩個主演版本,一是由吳玉芳與蔡金萍「閨蜜」聯手的版本,兩人分別飾演中青年時期與老年時期的丁漣。另一為青年演員張晶晶和唐瑞敏組成的「後浪」版本。
  • 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簡介
    幾十年來,於漪老師始終投身教育第一線,嘔心瀝血,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時代性、前瞻性和創新性。楊浦高級中學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營造「崇尚奉獻,追求卓越」的校風,塑造「以強烈的責任感、睿智的文化判斷力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為特徵的學生群體形象」,努力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教育思想綜述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不僅具有鮮明的特點,而且其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她的教育思想立足點高,覆蓋力強,生命力持久。構成她特色鮮明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個部分。
  • 「榜樣的力量」教師節專輯——人民教育家:於漪
    1929年2月7日生,畢業於鎮江中學,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1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於漪「人民教育家」的國家榮譽。
  • 「人民教育家」獲得者名單
    「人民教育家」獲得者名單 2019-09-18 來源:新華網 於漪 新華社發  於漪  「人民教育家」  於漪,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生
  • 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研究傳播於漪老師教育思想、展現於漪老師光輝的教育歷程、開展師資教育培訓……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於9月5日在楊浦高級中學舉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出席並講話。於漪老師親臨現場見證揭牌儀式,向見習教師贈書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