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像每一種語言一樣,有基本的語法規則,標點符號,邏輯結構等。然而,英語也有許多其他獨特的規則,例如句子不以數字開頭。英語語法規則可以為一個目的而服務,也可以很隨意。英語語法甚至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有所不同,例如,在學術寫作中,通常不使用縮略否定形式「didn’t」,但在其他寫作形式中,「didn’t」是完全可以使用的。
儘管有許多英語寫作指南,但在英語用法方面並沒有唯一的權威。因此,雖然許多英語語法規則被用戶普遍接受,但一些語法規則是爭論的焦點,例如:Different from / Different to / Different than的差異用法。
筆者總結了四個常見的英文寫作語法誤區,希望這些信息在你寫下一篇論文時有用。
誤區1:永遠不要拆分不定式
不定式是動詞的一種使用形式,比如「to write」。不定式出現在許多常見的英語結構中,例如「I need to write a letter」。當單詞放在「to」和動詞之間時,結果構成分裂不定式:「I need to quickly write a letter.」
很多學英語的學生(包括母語為英語的學生)被教導不要使用分裂不定式,但英語用法專家一致認為,分裂不定式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看看下面這句話:「Companies are required to safely dispose of waste generated during manufacturing.」。當「safely」放在句子裡的不同位置時,句子會有不同的意思。
"Companies are safely required…" 改變了句子的意思。
"…required to dispose safely of waste…" 它截斷了動詞短語 "dispose of."
"…required to dispose of safely waste…" 不自然的用法。
"…required to dispose of waste safely generated…"這個句子可能會被解讀為垃圾是以安全的方式產生的。
最好避免太長的分裂不定式,以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例如:「to quickly, precisely, and accurate measure」。簡而言之,可以隨意拆分不定式,但要儘量把「to」和動詞保持在一起。
誤區2:永遠不要使用第一人稱
在英語中,第一人稱由代詞「I」和「we」表示。筆者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經常使用被動語句,其實學術寫作是可以使用第一人稱主動句式的。一些人認為,第一人稱引入了作者的主觀觀點,而忽略了客觀事實。
然而,以第一人稱寫作有很多好處,作者可以清晰、簡潔和誠實地表達觀點,避免因遺漏主語而產生歧義,例如,在「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he signaling pathway」這句話沒有明確表明是誰在闡述觀點,可能會有以下歧義:這是該領域的普遍共識?這是其他研究人員提出的嗎?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嗎?
如果是作者的觀點,那麼這樣寫就更清楚了,「We suggest that the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he signaling pathway.」
以第一人稱寫作也可以使你的句子更簡潔,例如:主動語態(we conduct a study)變得更容易使用,減少了被動語態(a study wa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的使用。主動語態的句子更清晰,更簡短,更容易閱讀,不需要尷尬的被動語態結構。
你唯一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第一人稱的情況是期刊明確禁止使用第一人稱。大多數期刊不會禁止使用第一人稱。總的來說,在學術寫作中使用第一人稱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例如下面這段論文段落。
誤區3:「But」和「Because」不正式了
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避免使用一些不太正式的單詞和短語,例如,「Humongous」(意為「巨大的)和「Dilly dally」(意為「因猶豫不決而浪費時間」、「Vacillate」或「Dawdle」)。
有人產生了一種誤區:「But」和「Because」不正式,避免在學術論文中使用這兩個詞,而把「Because」換成了「Since」,把「But」換成了"Although"或者"However"。
但是,「But」和「Because」在學術寫作中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最好的選擇。「Because」是強烈而清晰的,「Since」會有時態的歧義(例如,「Since 2004」)。「But」可以比「Although」表達更明顯的區別,也可以比「However」表達更緊密的聯繫。
誤區4:永遠不要用介詞結束一個句子
這個誤解源於:不要用不必要的介詞來結束一個句子。然而,經過很多人的過度延伸,產生了一種誤解:句子永遠不應該以介詞結尾(例如:"of","in","by" 等)。下面是一些在句子末尾使用不必要的介詞的例子:
"What are you researching into?" → "What are you researching?"
"Where are you going to?" → "Where are you going?"
"We identified where the projectile landed at." → "We identified where the projectile landed."
在這些例子中,句子末尾的介詞是多餘的。因為介詞可以省略而不會改變句子的意思,所以省略這些介詞是比較好的選擇。
然而,某些句子的介詞不能省略,例如:「composed of」、「correct for」和「log in」。因為介詞是動詞短語的組成部分,所以不能省略。在這種情況下,介詞的最佳位置可能是在句末。下面是一些在句子末尾不能省略介詞的例子:
"We monitored the system that the user logged into."這句話本身是正確的,但是不符合我們的使用習慣,最好的形式是:"We monitored the system into which the user logged"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rrected for",如果省略介詞「for」,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會改變: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rrected" 。最好的寫作方法是使用第一人稱(「We」)和主動語態,"We corrected for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
總 結
在本文中,筆者給大家總結了英語寫作中經常遇到的四種誤區,希望讀者能夠避免踩雷,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投必得學術的編輯和翻譯緊跟學術寫作的最新趨勢,所以如果你有SCI寫作困難或需要潤色編輯的幫助,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