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知乎上有位爸爸發布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了全網熱議——
「我一年只有7萬的收入,老婆卻想要讓兒子讀一年5萬學費的幼兒園,她說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其中最有爭議的莫非兩點:
1.樓主的妻子執意想讓孩子進優質幼兒園,是為了給自己和孩子積累人脈
2.以樓主的經濟狀況,讓孩子進優質幼兒園一定會面臨月光
先來說說人脈這件事。
我個人覺得,通過幼兒園來積累人脈這個想法,有點太天真了。
對於幼兒園家長而言,能夠偶遇其他家長的機會一共就兩個,一個是上下學接送,一個則是家長會。
而幼兒園一般4點左右就放學了,日常參與孩子上下學接送的,更多是長輩,阿姨,或是全職媽媽——
想要積累什麼有價值的人脈,恐怕是很難。
再說家長會,這個場合也許會更容易讓家長們自由交流一些,但——
基本上也是同階層的家庭共同話題多一些。
想要通過幼兒園結識跨階層的人,實現自己跨階層,也是痴心妄想。
而對於孩子來說,更別說什麼積累人脈了。
回想我們自己,現如今,身邊有多少朋友是因為幼兒園相識相交至今的?基本沒有吧……
「同學成為人脈」這個說法可以成立,至少也要到中學時期吧,小學都不一定靠譜。
在我看來,為孩子選擇一所優質幼兒園,最根本的目的,一定是育人。
古人云「3歲看大7歲看老」,旨在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
幼兒園時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黃金時期。
所以,我一直覺得,在幼兒園階段,學校的教育理念是最重要的。
當然,對於學校教育而言,除了學校本身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外,生源也非常重要——
因為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有時候比老師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大家都懂。
我想,這應該也是樓主妻子有考慮到的因素,只不過,她簡單地概括為了人脈。
而優質家長之間良性的交流也是有益的,但確實很難上升到人脈層面。
不過,雖然選擇優質的幼兒園,意味著接受優質的教育,接觸優質的生源,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一定是好的嗎?
答案是未必,我認為需要因材施教。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生性敏感,有的心大張揚。
就像我們這一輩的童年時期,流行挫折教育,有的人被訓練出了更強的抗壓能力,有的人則一度深陷自卑不可自拔。
這些深陷自卑的人,通常都是生性敏感的人。
不難想像,如果這些生性敏感內向的孩子的周圍,比比皆是家庭條件和自身條件都比自己優異的同學,那麼壓力之下,反而不會起到激將作用,更可能是束手束腳,覺得自己無地自容,無處施展。
這樣的孩子,讓他們跨階層去接受教育,只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反而是生源條件相當的學校,讓他們更有安全感,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
所以,跨階層擇校,首先不是錢的事,是孩子能不能健康發展的事。
至於要不要為了孩子進優質幼兒園而忍受月光,就是個人價值觀層面的事了。
現如今,貸款買房買車,刷信用卡消費,已經是社會常態,不見得談到孩子教育就各種不值得論了吧。
很多家長結果導向,認為——
中小學的學區房應該買,但幼兒園讀太好沒必要,因為並不能體現在成績上。
但其實,在幼兒園階段,幫助孩子培養獨立人格,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讓他們在遊戲中對學習和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反而後期在他們的學業上可以更省心。
學習這件事,不是只看成績的,比起埋頭苦學和死記硬背,能夠把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的事物聯繫,並學會運用,才是義務教育的真正意義。
當然,關於擇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孰重孰輕,各有評判。
但我想要提醒的是▼
01
千萬不要覺得幼兒園教育無所謂
——
即使擇校隨意
家裡也一定要多花精力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02
跨階層教育投資需謹慎
——
為人父母
一定都希望儘可能
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
但請記得先想想
孩子的性格適不適合
03
教育是件很純粹的事
——
不要對學校教育期待太多的附加屬性
除了學校自身實力之外
生源是唯一值得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