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妮
氣溫逐漸升高,我們也迎來了大暑節氣。這樣「上蒸下煮」的天氣,只要出門就能體驗到什麼是「出門1分鐘,流汗2小時」。大暑時節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文化?古人詩詞中又是如何描繪大暑的?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燒伏香」「鬥蛐蛐」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螢火蟲通常分水生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會在枯草產卵,到夏季便會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二候「土潤溽暑」。《禮記·月令》中說到,「土潤溽暑」即土壤潮溼,天氣悶熱——降水豐沛,氣候溼潤,因此是作物瘋長的時節;三候「大雨時行」。大雨消暑,天氣見涼,逐漸向秋天過渡。
大暑正是收割播種的農忙時節,但此時又很容易出現自然災害。因此,在古代,「燒伏香」成為了大暑的習俗,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了現代,「燒伏香」則是用來祈福工作順利、收穫滿滿。
除了「燒伏香」,還有很多古代風俗習慣流傳至今。比如在浙江台州地區就有送「大暑船」的傳統。每年大暑,伴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會抬著大船在街上巡遊,最後在大海點燃,以此祈福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大暑是蟋蟀出沒最多的季節,因此「鬥蟋蟀」也成為一些地區深受人們喜愛的風俗。鬥蟋蟀也很「講究」,需要挑選體型雄壯矯健的蟋蟀,用馬尾鬃來引逗,讓他們相互較量。這項活動也成為了人們在炎熱夏季裡消遣娛樂的快樂源泉。
「飲伏茶」「曬伏姜」
大暑節氣的飲食習俗也值得探究。俗話說「大暑養生,冬病夏治」。《皇帝內經·素問》有云:「春夏養陽,長夏勝冬。」大暑至,暑伏天是驅陰補陽養生的好時節。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喝羊湯等習俗。
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飲伏茶的習俗。那麼伏茶有什麼特殊的功效呢?伏茶一般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著清涼祛暑的作用。
民間還流傳著「曬伏姜」的習俗。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上容器蒙上紗布,在太陽下晾曬。伏姜對治療胃寒、傷風咳嗽等有一定的效果。一些地方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因此在暑溼時節食用薑汁調蛋很補人。
「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魯南地區至今流傳著「喝暑羊」的習俗,一碗調配著辣椒油、醋和蒜的羊肉湯,喝罷全身大汗淋漓,既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又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民間諺語說到:「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古詩納涼「心法」
古代沒有風扇空調,古人通常會在大樹下乘涼,或者倚靠水畔亭旁消夏。正如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詩中寫道:「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夏夜納涼,席地而坐,欣賞水中蓮荷,還有美酒相伴,實在愜意。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在《銷夏》中給了我們消暑的建議,「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可謂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
也有古人喜歡深居遠山避暑。王維給後人留下了百吟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高駢也在《山亭夏日》中云:「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亭間薔薇飄香,透過文字都能感受到一絲涼爽。
大暑已至,不論是傳統習俗還是古人詩詞,都蘊含著消暑和養生的智慧。希望大家注意防暑,完美一夏。(綜合:光明日報、中新網等)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