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2020-12-12 獨視角

人類共同生活為何必須有適當的規範?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孟子與荀子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在〈告子上〉裡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有很多闡述,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正如水沒有不往下流一樣。他也說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人性。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惡論」,《荀子·性惡》篇裡,他說人天生就喜愛利益和好處,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爭奪而失去謙讓;人天生就不願意吃虧,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殘害而失去忠信;人天生就喜歡享受,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淫亂而失去禮儀和規矩。因此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經由教育來導引向善。

楊朱與墨子

談到利己和利他的觀念,當然也可以探究利己和利他是天性?還是後天形成的理念?也可舉出一些生物學上的證據,不過,重點還是這些天性或者理念對行為的影響。

中國文化思想裡,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正是「利己」和「利他」兩個理念的代表。

楊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列子·楊朱》篇裡,楊朱對弟子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古時候的人,要他損傷自己一根毫毛,去讓天下的人受益,他不會這樣做;但是如果拿全天下的東西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會要,如果每個人都不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的人好處,天下就太平了。楊朱的理念可以算是「利己主義」或「個人主義」,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不為別人犧牲,但是也不要別人為他犧牲,每個人好好照顧自己,不去照顧別人,也不要求別人照顧他,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墨子本名翟,是春秋末戰國初時期的思想家,他提出「兼愛」的觀點,也就是「利他主義」,墨子在〈兼愛〉篇裡說,如果天下的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之間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之間不互相動亂,那麼就沒有盜賊,君臣、父子之間都有孝順和仁慈,那麼天下就太平了,他更明確地強調「兼相愛,交相利」,就是如果彼此相愛,彼此都會得到利益和好處,正是所謂雙贏的結果。

孟子在〈盡心〉篇裡,把楊朱和墨子的理念做了一番比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就是楊朱主張「為我」,即使拔一根毛髮對天下有利,他也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即使磨禿了頭、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有利於天下,他也要去做。

但是〈盡心〉篇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就是在困境裡沒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達」就是在順境裡擁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修身自好,修養個人的品德;得志的時候就讓天下都受到照顧,這也可以解釋為利己和利他這兩個理念可以隨著環境時勢來適應,不必硬性地一分為二。

亞當·斯密談利己與利他

亞當·斯密(Adam Smith) 是蘇格蘭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的兩本重要著作是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闡述他的倫理觀念;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闡述他的經濟思想。《國富論》開經濟學的先河,奠定了亞當·斯密成為近代經濟學鼻祖的地位,他相信人類許多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是源自利己的心態和理念,《國富論》裡,他說:

每個人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忙,但是他不能期待這些幫忙純粹來自別人的仁義和善心,他必須用利己的心態來打動他們,讓他們了解這些幫忙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的晚餐並不是來自宰牛的屠夫、釀酒的農人和烘麵包的師傅的仁慈和善心,而是來自他們對己身利益的關懷。

但是《道德情操論》裡,他一方面指出利己是一種天性,他說:「毫無疑問的,每個人源自天性會把照顧自己的利益視為首要,當然他也是最適當、最應該照顧自己的人。」不過,同時也強調:

無論我們認為人是如何自私,但是在他的天性裡必須有若干原則,使他關心別人的幸福和喜樂,雖然他並不從中得到好處,只不過是樂觀其成而已,這就是同情和憐憫。

他又說:

「多為別人少為自己著想,壓抑自利、發揚兼愛,就是人性的完美。」他還說過:「我們關心自己的幸福因而產生『審慎的德性』(the virtue of prudence),我們關心他人的幸福因而產生『公平的德性』(the virtue of justice) 和『仁慈的德性』(thevirtue of beneficence)。」

換句話說,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有利己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也有人認為亞當·斯密的兩個觀點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道德情操論》裡,他的觀點傾向道德、情操,因此認為利己和利他並存,17年後出版的《國富論》裡,他的觀點傾向經濟行為,因此較為強調利己的理念。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西方哲學思想裡,利他主義(Altruism)這個概念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所提出,他為利他主義下的定義是「為別人而活,為了別人的幸福快樂而犧牲自己」,這個定義較為極端,較緩和的看法是「為了別人的生存,自己願意付出代價」,更緩和的看法就是「愛人如己」。

20世紀美國文學家、哲學家蘭德(Ayn Rand),強調個人的權利和利己主義,她強烈反對極端的利他主義,當利他主義被解釋為「人沒有為自己生存的權利,人只是為了別人而生存,自我犧牲就是最高的道德責任和價值」的時候,帶來的是自拒、自棄和自毀,就是拒絕自己、放棄自己和毀滅自己。自我變成惡,無我才是善。她又說:「我不為他人而生存,也不要求他人為我而生存。」這也響應了楊朱所謂「每個人都不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人任何好處」的說法。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 認為若將別人放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將會壓抑自我的發展,阻礙卓越和創新的追求。

但生物學家發現動物界也有許多利他的例子。例如,海豚不但會陪伴生病或受傷的動物,在牠們旁邊遊泳,甚至會從下方把牠們推到水面上,好讓牠們唿吸。狼會把獵獲的肉帶給不在場的狼,狗會領養照顧貓、松鼠甚至老虎的孤兒,猴子會在危險的敵人入侵時發出叫聲警告同伴,雖然這樣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增加自己的危險。這也令人想起可以把達爾文(Charles Darwin)「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的觀點和「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nicest) 的觀點做一個比較: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享樂主義也是利己

最後,讓我指出「享樂主義」(Hedonism) 的觀點是「追求快樂是生命裡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的」,遠在古希臘時代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哲學家如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比鳩魯(Epicurus) 已經提出此一觀點。享樂主義常和利己主義連在一起,連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楊朱,也主張重視生命裡的享受和快樂,他認為人生短促,因此在生時必須享盡人生之樂,充分地放縱人的天性,他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意思就是有了高樓華廈、西裝革履、山珍海味和明媚美色這四個東西,還有什麼別的要求呢?這和儒家的禮教道德、墨家的禁慾和道家的無欲都相牴觸,而傾向自我中心主義。

相關焦點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管理經瑋ID:Guanlijingwei,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場。當一個企業以「利己」的理念去經營時,結局一定是關門大吉;而當一個企業抱著「利他」的心態去經營,則定會生意興隆。這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邏輯,也是企業發展的正路。可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偏離了正路,在利己的道路上狂飆,完全忘記了利他才是實現利己的必經之路。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利己還是利他?利己一定要以犧牲利他為代價嗎?難道二者不可兼得嗎?
  • 「適者生存」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表達——適者生存,其正確的表達是: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適者生存In college, it’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坐堂醫健康講座  利己與利他顯然是一對矛盾。想通二者的關係,理解他們在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同一,就成為創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大觀念。它影響著投資的全部行為和整個過程,並最終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於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 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在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變化日新月異,競爭無處不在,一個人也好,一家公司也罷,要想在時代潮流中站穩腳跟,必須要記住一句話: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請大家相信,強弱只是一時之勢,適應才是生存之本。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
    中考網整理了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世間萬物只有與它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才能立足於世。材料中的小男孩為使橡皮桶不被風颳倒,特意在桶中灌上清水,使桶在狂風中仍能駐足於地。   適應生存環境對我們高中生的發展同樣重要。
  • 從「適者生存」到「弱者的天堂」
    我緊張地抓住孩子讓他停下來讓大車先走。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垃圾車居然在上坡的路口停住了,擺手讓我們先走。我心裡很感激,生怕垃圾車會在坡上溜車,趕緊拉著兒子通過路口。自從嚴復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介紹給中國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成為了中國人理解人類社會的確定之點。在龐大的人口數量的背景之下,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將社會描述成一種競賽,一場「爭奪資源、弱肉強食」的生存戰鬥。交通秩序是潛在的社會秩序的一種清晰表達,在人人爭先恐後的社會氛圍中,行人和自行車,作為弱勢群體,早已舉步維艱。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而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是轉個彎為自己,因為好人有好報,人為了好報而做的事,還是為了自己。所以,做聖人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聖人不是更可疑嗎?
  • 適者生存的定律法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 詳細說明利他行為還有利己行為在我們生活存在的意義
    詳細說明利他行為,還有利己行為,在我們生活存在的意義。雌螳螂以其可怕的相互依賴的習慣而聞名。螳螂是一種大型食肉昆蟲,通常吞食較小的昆蟲。它們幾乎攻擊所有的生物。這些故事只是為了說明,我所說的利他主義和自私行為在個人層面上是什麼意思。這本書將解釋個人自私和個人利他主義是如何被我稱為條件自私來解釋的。但我需要從人們在解釋利他主義時犯的一個特別的錯誤開始,因為利他主義很普遍,即使在學校也是如此。
  •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生存的法則
    電影的整個布局是用動物的視角去的,將人類社會比作是動物的世界,用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來形容人類世界。李易峰所飾演的鄭開司,幼年父親消失,母親病重,高額的醫藥費使他的生活非常的拮据。在遊戲廳做著兼職小丑的鄭開司經常會出現小丑的畫面,童年的陰影使他一直無法擺脫。
  • 《幼稚園殺手》他依然是那個王者,只是學會了適者生存
    和很多鍵盤俠一樣,心中的阿姆就是神,其他則是拙劣的模仿者。 2017年說唱節目大火之後,他那兩首diss就不說了,為公益發聲的紅色和守護更是循環了好久,歌詞質量在國內確實沒對手。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
    英語口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你只知道英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中文(嚴復翻譯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弱肉強食,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 適者生存的時代
    等孩子有了問題,往往你已經力不從心,他的習慣冰凍三尺……好學,自信,陽光,感恩,堅強……這些品德也不是砸錢能換來的。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和孩子的學習成長!2020-12-02(適者生存的時代)庚子年 農曆十月十八  星期三今天挑戰微笑早起時間4:30!累計微笑早起學習第2478天了!平局177讀經典第403天。一、學習收穫版塊
  • 始終遵循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
    (原標題:始終遵循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 剛剛還因周一滬指盤中大跌80
  • 第十六章 適者生存
    《鬥神天下》第十六章 適者生存第十六章 適者生存()穿梭在樹林間的方南,身手已經比以前矯健的多,如同靈巧的猴子一樣,目光不停的掃視著,絕不放過任何一個自己可以欺負的對象!在半天的時間內,方南足足殺死了八隻一階魔獸,這樣的成果就算是普通的鬥師都趕不上方南,當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歸功於寶少的感知能力!
  • 「順其自然」與「適者生存」是不是同樣的意思?
    比如有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中的順其自然,有教育子女和養老盡孝中的順其自然,還有個人精神提升修煉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世界系統中的順其自然……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指物種之間及生物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物種與自然之間的抗爭,能適應自然者被選擇存留下來的一種自然法則
  •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他人的失子之痛,張寶豔夫婦感同身受,或者說惻隱之心連接起了「他」與「我」,也就連接起了「利他」與「利已」,這便是「道德」溫柔的起源。 其實人們之所以追求美德、踐行道德,不單純是為了利他,更是通過這樣的利他實現最高境界的利己——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執著於大義之人我們贈予其鮮花與掌聲,高呼「英雄」;作惡多端者受到人們的鄙夷與唾棄,倘若其種種劣跡被人們悉數知道,更是要一生活在如針的目光中了。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如果自己內心沒有自他的對立,很多痛苦也就不存在了。這是從發心上來說的。在做事的層面、能力技術的層面,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正如自己要先站起來,才有辦法去扶起一個跌倒的人。 佛教講自利利他,自利是每個人行為的根本動力,並不是可恥的、虛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