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這一夜之前,毛澤東被認為是「沒什麼戰鬥經驗的書生」,可這一夜之後,「書生」在一群兵中間把理辯明,讓革命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10月29日,話劇《三灣,那一夜》在上海開演,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王暉用湖南話字字鏗鏘地說出「支部建在連上」的想法,從勢單力薄到全員通過,這一夜的精彩對話,讓觀眾見證了「三灣改編」的歷史一幕。
《三灣,那一夜》劇照(攝/吳景春)
昨晚(29日),深秋的上海湧動著一股暖流,美琪大戲院兩層觀眾臺座無虛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之一、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在上海藝術節開啟首演。
故事取材於1927年9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毛澤東同志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三灣改編」的歷史事件,重點闡釋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該劇由王寶社編劇,殷弘毅執導,王暉主演。
在這夜之前,作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被認為是「沒什麼戰鬥經驗的書生」,對於毛澤東提出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的餘灑度顯得很不屑,「潤之啊,你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啊!」
這期間,反對「支部建在連上」的聲音愈發高漲:「坐而論道就是不識時務!」「兵法雲,上下同欲者勝!」在餘灑度和其部下的步步緊逼下,毛澤東沒有退卻,他靠著深刻的革命覺悟和沉著坦然的語氣,用「愛兵如子不是靠制度」「革命要靠自覺自愿」等「一針見血」的話,通過層層論辯與交鋒,一步一步說服了所有參與會議的同志。
「我們共產黨,在改造舊世界的同時,首先要改造我們自己,今天出的問題,今天改造,明天出的問題,明天改造。改造,將伴隨我們共產黨人的終生。」
正是這一夜,這個「書生」在一群兵中間把話說清了,把理辯明了,把人民軍隊的基礎建立起來了,展現出深遂的歷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灣,那一夜》劇照(攝/王昊宸,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談及出演毛主席的感受,王暉表示,三灣改編中,毛主席的思想、意識和發展革命隊伍的激情,讓人敬佩,也讓他的臺詞說得十分有底氣。「這個劇本讓人體會到,毛澤東思想的每一句總結背後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他說『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為什麼單獨強調『苦』?有故事才能有體會,故事好,演員的臺詞表達出來才有力,否則就是蒼白的口號。」
中國國家話劇院介紹稱,劇中站在毛澤東「對立面」的角色餘灑度歷史資料甚少,但在《三灣,那一夜》中,編劇為其打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在那一夜的會議中,餘灑度為毛澤東製造了不少「麻煩」,但正是通過這一夜的針鋒相對、矛盾衝突,也讓真理越辯越明,讓道路越來越清晰。
飾演餘灑度的演員王力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餘灑度這個人物值得揣摩的地方很多,他是黃埔軍校的高材生,才華橫溢,劇中他不是敵人,只是與毛澤東站在了思想天平的兩端。如何表現出他內心的複雜、彷徨對演員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歷練。」
《三灣,那一夜》劇照(攝/吳景春)
除了編劇的精雕細琢和演員的精彩演繹,本劇的舞美設計也別出心裁,用一個接近泥土質感、質樸的三灣村落舞臺空間,突顯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生活狀態,把觀眾真實地帶回到三灣那一夜。
不少觀眾看完表示,這是一臺扣人心弦的演出,打破了人們對主旋律的刻板印象,「幾場會議論辯和獨白臺詞表演一氣呵成、發人深省,在建國70周年看到這樣的演出,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