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之家訊 2018上半年,爭取成功備案成為了P2P平臺的頭等大事。從停發大標、取消風險準備金、砍掉活期、消化違規存量、業務轉型到完善信息披露,各家網貸平臺的整改動作明顯加速。同時,隨著整改驗收大限(2018年6月底)逼近,全國各地網貸平臺整改、備案工作上演「生死時速」。
正值此時,「上海首批備案或不超過10家,個別第一梯隊P2P平臺可能無緣首批」、「深圳首批備案或在3月前,數量不超過30家」、「廈門誕生全國首批備案平臺,有3家自稱已獲正式備案文件」等消息不脛而走,很多真假難辨,引發業內廣泛討論。
有投資人就此向網貸之家諮詢,這是否說明相較北上廣一線城市備案嚴苛,個別二三線城市備案相對簡單化?小平臺搶先大平臺備案如何理解?是否備案後P2P平臺的安全性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為釐清這些問題,網貸之家本文將展開重點討論。
大平臺急忙整改,小平臺搶跑備案
有業內人士對網貸之家表示,目前不少地方的P2P平臺整改驗收與備案工作幾乎同步在進行。
網貸之家觀察發現,對於大標、債權轉讓、現金貸等違規業務存量大的平臺而言,整改難度大直接影響了其備案推進速度。例如大標平臺紅嶺創投表示,備案的唯一障礙,就是原有的大額存量資產。相應地,對於平臺體量不大、違規存量處置承壓較小的平臺而言,整改、備案進展相對會偏快。例如乾方位、農金寶互金、易利貸、日日進、京東旭航等5家P2P平臺獲廈門金融辦官網備案公示。
除了平臺自身業務的問題,各地推出整改、備案政策不一,在執行落地方面的差異也是導致個別地區的非知名平臺搶跑備案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據網貸之家梳理,廈門早在2017年2月發布了全國首個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先於大型、知名網貸平臺聚集地北上廣深浙。此外,目前五地中僅上海、深圳兩地出臺了P2P驗收指引文件。
就在大平臺急忙整改時,前述提到的農金寶互金在其官網披露,已經獲取廈門金融辦正式備案文件,成為全國首個備案平臺。然而網貸之家從農金寶互金官網發現,平臺1月26日發的一個標的歷時5天依舊未能滿標。這也反映出,小平臺搶先完成備案,並未直接影響投資人決策。
沒備案不敢投資?未來判斷P2P安全該看什麼?
自2014年至今,網貸之家連續四個年頭髮布的《網貸投資人問卷調查報告》顯示,資金安全一直是投資人選擇P2P網貸平臺的首要考量因素,2017年該因素佔比高達90.62%,遠高於收益、風控等其他因素佔比。與此同時,「安全第一、本金至上」也是網貸神州行活動中絕大多數「投資達人」秉持的投資理念。
有關P2P投資安全的判斷,從最開始的「第三方支付」、「風險備付金」,到派系背景(上市、國資、銀行、風投)、行業協會等機構背書,再到「銀行存管」,就在投資人津津樂道的這些安全標籤被推至神壇後,無一倖免地崩塌,「國資雷」、「上市雷」、「存管雷」接連爆出,這些標籤已不存在絕對的安全。
現如今,隨著網貸備案節奏加快,備案登記作為P2P平臺的合法身份、從事網貸業務的入場券,正產生一系列的連鎖效應。有不少投資人表示,沒備案不敢投資。備案似乎已經被劃為最新的「安全標籤」。那麼問題來了,備案潮的來臨會給投資人決策帶來哪些改變?除了備案,未來投資人綜合判斷一家平臺安全與否該注意哪些?
在資深投資人、網貸之家專欄作者南宮曉典看來,等到整改驗收、備案進入到實質階段,作為投資人,無論是從投資安全考慮,還是從投資心理因素,肯定會優先考慮備案平臺。而這裡有兩種情形:
1、備案平臺數量較少,他們產品的定價權力會比較大,那麼投資人在考慮安全的前提下沒有過多選擇,只能優先備案平臺;
2、備案平臺較多,那麼投資人又有了一些選擇的空間,首要的就是收益率,其次看個人偏好例如流動性、體驗度等。
總體而言,備案給投資人挑選平臺帶來了一個參考方式,而且是相對更加專業的一個維度,這個維度在投資人心中分量是相當重的。
可以預見的是,在綜合分析指標中,備案或將成為重要衡量指標,比重或達30%-40%(未通過備案P2P平臺面臨清退關停甚至是取締的風險);其次則是,較高的信息透明度、較強的股東實力(監管層明確鼓勵平臺引進戰略投資者,增強資本實力);最後還包括,平臺的盈利能力、保障方式(引入第三方擔保、保險機構)等。這些指標背後所體現的,不僅是平臺的公信力,也是平臺合規運營上的競爭力。
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平臺拿到了備案不等於萬事大吉了。據了解,上海監管部門將探索設立註銷備案登記制度。這意味著,即便網貸平臺能夠獲得備案,也並非一勞永逸,如果出現風險或者違規經營,監管部門同樣有權將其備案進行註銷。對此,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於百程指出,備案是各方對平臺合規性的綜合性篩查,是為廣大投資者基本消除了跑路等道德風險,但P2P平臺的運營風險並不能規避。以後留存的網貸平臺都將是經過備案的,相比之前的安全性指標,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的是平臺的風控能力和流動性等方面。
對於小平臺通過備案是否就更安全的問題,於百程指出,已通過備案或者積極在備案,肯定是一個重要指標。但投資本身還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平臺大和小只是表象,經營槓桿和風控能力才是核心。此外,安全之外,小平臺的流動性和體驗往往弱一些。
未來會出現「備案雷」嗎?針對這一問題,網貸之家專欄作者蘿蔔哥表示,「備案也是一種標籤,不可迷信。有可能某平臺備案之後,過了2年,持續走下坡路,運營不善,風險累積,最終爆雷。但是話說回來,備案平臺短期內(2年內)出現擠兌風險的概率會非常非常低。我相信即便有備案雷,也一定比存管雷的數量低得多。」